何謂“文人畫”?近人陳師曾(1876—1923)如是說:“就是畫里面帶有文人的性質(zhì),含有文人的趣味,不專在畫里面考究藝術(shù)上的工夫,必定是畫之外有許多的文人的思想,看了一幅畫,必定使人有無窮的感想,這作畫的人必定是文人無疑了。”以這樣的標準來考察當今文人畫,似乎并非不二法門。
這就很自然地涉及一個問題:如果創(chuàng)作這幅畫的人不是文人,而是一介武夫或別的什么人,那這幅畫到底還算不算文人畫?或一個文人創(chuàng)作了一幅不具有文人趣味、而是具有工匠性質(zhì)甚至品位更差的畫,那這幅畫還算不算文人畫?
圍繞這個問題,一個多世紀以來,學術(shù)界一直爭論不休。
所以在討論文人畫的時候,首先就關(guān)涉到作者的身份問題。
一般說來,一個具有文人身份的人,大多數(shù)時候會在筆墨中自然而然流露出文人意趣。在其畫中,會出現(xiàn)很多專業(yè)畫家所罕有的筆情墨趣,這種意趣就是蘇軾評論王維畫時所說的“畫中有詩”。正是這種畫中境界,成為歷代文人畫家們心向往之的精神圣地。毫無疑問,這類文人所畫之畫,屬于典型的文人畫,如蘇軾、黃公望、文征明、陳道復(fù)、鄭板橋、張大千等人即是。
另一方面,某些具有文人身份的人一出筆便無文人趣味,而是畫工死板,意境低俗,最多只能歸屬到工匠畫一類。這種情況,古往今來并不鮮見。這類畫自然算不上文人畫。所以有人說,這類具有文人身份而畫筆粗俗的人,其實終究不是真正的文人。真正的文人是在不加任何修飾的狀態(tài)下表現(xiàn)出內(nèi)在的氣質(zhì),所謂“腹有詩書氣自華”是也,這是很有道理的。因而歸根結(jié)底,所謂“文人畫”不在于作者是不是具有文人身份,而是是否具有文人氣質(zhì),是否能將這種氣質(zhì)躍然紙上。從這個意義上講,作者的身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繪畫本身。古代的不少畫家,終身布衣,以賣畫為生,但他們畫中不乏內(nèi)心的自省,筆下文人氣十足,因而屬標準的文人畫,如元代的王冕、明末清初廣東的彭睿壦、乾隆時期廣東的黎簡,等等,都是如此;而當下的不少專業(yè)畫家,也有不少是有文人身份的,有的是美協(xié)的要員,有的是大學教授,但其繪畫去古意甚遠,更談不上文人氣息,因而即便功夫再精湛,與文人畫的宗旨也是有天壤之別的。
接下來的問題是,畫中具有了文人的趣味,但筆墨技巧是不是就不講究了呢?是不是就可以以“意筆草草”、“筆簡意饒”這樣的提法來掩飾笨拙的基本功呢?我認為并非如此。古往今來,大凡真正的文人畫,除了畫中表現(xiàn)出典型的文人意趣外,無不筆墨精到,游刃有余。如徐渭、石濤、八大山人,雖然只是簡單的幾筆,但即使一根線條、一滴水墨,都能見其功底,非一朝一夕可以做到。齊白石所畫的蘆葦或竹筍,僅僅簡短的一筆,便可表現(xiàn)出不俗的氣質(zhì),其功夫也不是普通畫家所可模擬的。那種一味強調(diào)文人趣味而無筆墨功夫的繪畫,終究算不上真正的文人畫,最多只能算是文人筆戲而已。
因而我們在討論文人畫的時候,既不必拘泥于畫者的身份,也不能因強調(diào)文人趣味而忽視筆墨技巧。二者相互依存,互為補充,方可談得上真正的文人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