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間已是4月,2014年轉眼過了三分之一。回想春節(jié)時萬馬奔騰滾滾而來的祝愿,似乎已經是久遠前的事情。對比新年和春節(jié)的喧囂,這4個月過得似乎平靜,然而其間突如其來的事件及帶給人們的震動,卻又令人難以忘卻。
近來微博上廣為流傳一個段子:“馬年果然都是馬的新聞:我們熟悉的演員午馬去世了,馬航客機失聯了,舒馬赫成植物人了,馬云余額寶遭圍剿了,馬化騰股票亂跌了,馬英九、奧巴馬現在焦頭爛額,馬爾克斯也去了那個世界,有個叫馬伊琍的家里據說也出事兒了……”語氣中盡是玩味和調侃,不見面對悲劇應有的態(tài)度。也是,時間擁有如此巨大的力量,靜默地沖淡了沉重的悲劇意味,留下的只有瑣碎的閑言碎語和娛樂化的零星記憶。信息爆炸的時代,話題實在太容易獲得,悲劇與所有其他的事件一樣淪為舌尖上的談資,然后迅速被另一大波新聞話題掩蓋過去。人們握著鼠標,猶如站在高崖之上,目送著這個大時代的洪流滾滾從面前洶涌而過。
看客之中,可有人從悲劇中學會了珍惜?
一
馬航MH370客機失聯后20余天,馬來西亞副總理毫無預兆地宣布這架客機已經墜毀在南印度洋,并且“無人生還”。這一消息在當天晚上迅速占據了各大網絡媒體頭條,事件中心的消息也紛紛爆出。我永遠無法忘記第二天一早在網上看到的視頻中馬航發(fā)布會后乘客家屬的慘狀,不管是年過六旬的老婦人,還是堅毅的七尺漢子,面對記者們的攝像機同樣痛哭流涕,泣不成聲。一位母親對記者反反復復叨念的只有一句支離破碎的話語:“我們的親人呢,為什么搜救這么久卻是如此結果?”其無力之感,令人不忍卒視。
他們失去的是至親的人,在生命中留下巨大的永遠無法填補的空白。人人都有至親,且終將面對他們失去的一天。目睹他們的情狀,總令我想起去年爺爺猝然過世的時候,父輩們的悔意和自己心中的絞痛。爺爺和奶奶獨居,突發(fā)心肌梗塞之時所有兒女都在外地出差,沒有人看到最后一眼,待趕回來時已經無力回天。
“子欲養(yǎng)而親不待”,人們總在親人過世后后悔為何當初沒有對老人更好一些,所以殯儀館里賣紙糊的房、車、金銀元寶的生意總是很好。然而那有何用,不過是寄托哀思,于人于己,無所助益,不如且行且珍惜。年輕之人,尚有大把時間在手上,若要追求事業(yè)成功,任何時候開始奮斗都不算晚,可屬于父母的時間,卻是過一天少一天。我們人生的藍圖上,應當有他們的一片空間。
?;丶铱纯矗凰汶y。
二
2014年4月17日,只要打開微博,鋪天蓋地的都是同一個信息:加西亞 • 馬爾克斯逝世。
半個地球以外一個人的逝去,對于我們身邊的許多人來說,不過是報紙上的一條新聞。對于另一些人來說,生活還是一樣熱熱鬧鬧地過,只是仿佛缺了些什么。迷茫的時候抬起頭,那些總是不遠不近地出現在前方,指示著前路的星辰中,有一顆永遠地熄滅了。
的確,一個人的逝去不算什么,卻代表著一條文學流脈的戛然而止;當然,一條文學流脈的終結或許也不算什么,因為在當今的中國,在乎這一點的人也許并不多。據統(tǒng)計,2013年中國國民人均紙質圖書閱讀量僅為4.77本,電子書閱讀量為2.48本。那么多優(yōu)秀的書籍被我們忽略了,如果都不曾讀過馬爾克斯,又怎么會為他的離去而嘆惋?
今日的中國人,的確是書讀得太少。
如果我們注定只能享受有限長度的生命,閱讀會讓它的厚度成倍地增加,“行萬里路”的快感亦可從“讀萬卷書”中得到。不管是在艱苦的戰(zhàn)爭年代,還是在“文革”造就的文化沙漠里,前賢們都沒有放棄過閱讀。經典的力量是巨大的,大師們的精神通過文字的傳播影響一代人甚至輻射身后千百年的歷史,光芒照亮了無數貧瘠的靈魂,讓我們在日復一日平凡而無聊的生活中,得以看到一些超脫于日常瑣屑之上的東西,就是這樣的東西讓我們感動,讓我們變得豐厚。北京大學陳平原教授曾感慨:“不是說書本本身特了不起,而是讀書這個行為意味著你沒有完全認同于這個現世和現實,你還有追求,還在奮斗,你還有不滿,你還在尋找另一種可能性,另一種生活方式。”
閱讀,并成為更好的自己。這是馬爾克斯留給我們的啟示。
三
2014年另一件引起廣泛關注的事件是各家媒體上時常出現的霧霾預警。
“霧霾”這個詞對中國人來說已經不新鮮了。不知從何時起,我們都已經習慣了戴著口罩行走在灰色的天空下,抬起頭看到的只有遠處高大建筑模糊的輪廓。有一天我悚然看到一部科幻電影中未來世界的人類被工業(yè)污染逼到逃離地球的場景,那里面鉛灰色的世界,與今天霧霾天氣中的城市別無二致。
是否還記得10年前天空的顏色?那時候藍天白云是城市永遠的背景,而今天,偶爾才出現一次的晴朗天氣中,身邊人們紛紛出動,曬被子、逛公園,享受著新鮮空氣,因為也許這樣燦爛的陽光第二天就會重新被霧霾遮蔽。更可怕的是我們似乎已經完全習慣了與之為伴。每一次大范圍的霧霾天氣也會不時激起政府或民間的一些回聲,關于霧霾成因,關于解決方法,燃煤還是尾氣,天災還是人禍,孰是孰非,一番沸沸揚揚的爭論后,卻又沒了下文。就像我們每年夏天都要關注的暴雨與城市排水的報道,每張被工業(yè)污水染成匪夷所思顏色的河流的新聞照片,每只瀕危動物的尸體被發(fā)現時被無數次轉發(fā)的煽情圖集……太多無奈,讓我們幾乎麻木的同時也漸漸認識到,當環(huán)境破壞到如此程度,面對自然的懲罰人類能做的已經微乎其微。
自然不會永遠沉默。肆意踐踏自然的后果,只能由我們自己去面對。如果人們早一些意識到盲目追求GDP的危害,如果早一些開始珍惜資源環(huán)境,也許今天我們的孩子還可以毫無顧忌地在戶外玩耍,家中的老人還可以少受持續(xù)不停的咳喘的折磨。污染并非一朝一夕,治理也許需要數代的堅持,但從我做起,總好過熟視無睹。
也許未來,我們真的能夠日日得見清風白月,綠水青山。
四
有誰會想到,中華大地上,竟有人會毫無預兆地向無辜的百姓揮起屠刀?
但事情就在猝然間發(fā)生了。3月1日,昆明火車站的鮮血令世界震驚,29個生命喪失在暴徒的砍刀下,春城染血,舉國哀悼。善良的人們永遠不懂,什么樣的惡會縱容做出這樣的暴行,只為一個毫無道理的訴求,就將尋常百姓的生命踐踏成泥,向人群中播撒恐懼和憤恨。
這讓我不由得想起“9 • 11”事件。曾經美國人認為兩片大洋隔離了針對本土的外來威脅,然而“9 • 11” 徹底改變了他們對于國土安全的概念,十幾年來美國政府為反恐付出了難以估量的代價,伊拉克戰(zhàn)爭改變了地區(qū)格局,改變了與盟友的關系,并花費了納稅人數萬億美元,以至于連美國國內都對此民怨沸騰。恐懼和焦慮會造成多么大的惡果,美國人比誰都清楚。
而這一結果卻沒有發(fā)生在中國。“3 • 01”暴恐事件發(fā)生之后,我們沒有看到太多現場圖片,似乎記者們已經意識到恐怖分子的目的就是令民眾恐懼,鋪天蓋地的報道將會幫助他們實現目標。云南籍作家和菜頭在事件發(fā)生后發(fā)出鏗鏘之聲:“恐怖主義以憤怒和憂懼作為喂養(yǎng)自身的飼料,我不會提供一毫克這樣的東西給它。” 網上被轉發(fā)最多的是提醒民眾不要因為小部分“東突”分子就仇恨維族人和新疆人的消息,民間在面對恐怖主義時表現出的理智和團結,令人嘆服和欣慰。
我想,這才是應有的態(tài)度。如今,事件已經過去數月,人們的心態(tài)并未發(fā)生明顯的變化。古老的民族經歷過太多,人們的堅韌和沉著沉淀在骨血里,處變不驚,就是這樣的力量讓恐怖分子的陰謀沒有起到他們想要的效果。悲劇已經無可避免地發(fā)生,而人們面對悲劇的態(tài)度,成為了這場事件中惟一的亮色。
逝者已去,生者仍需好好活著。
2014年已過三分之一,其間常有創(chuàng)傷,但也不乏希望。這個國家每一天都在發(fā)生無數新的事情,而我不談瞬間的喜悅,不談空幻的夢想,只緬懷我們痛失的東西,借此讓自己學會珍惜。只希望自己在2014年剩下的時間里,能夠記住那些還沒來得及忘記的,緊緊抓住手中所有的,以及在面對即將到來的未來時,心懷謙卑和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