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閑的時候,泡上一杯茶,懶散地坐在窗前,捧著一本書閱讀。茶氣裊裊,書香漫漫。不時地呷上一口茶,隨意地翻上幾頁書,心神都會清爽如風。所有的聲音都啞默沉寂,聽到的只是自己的聲息,還有那書頁的翻動聲,整個人仿佛都融入書中。這難道不是一種享受嗎?我一直固執(zhí)地認為,如果人生有種種快樂,讀書恐怕是最大的快樂。這正是圖書這條長河在高科技時代依然翻波起瀾的原因。
每次看到讀者排隊購買新出版的書,就會自然想起年輕時,自己購書找書的情景。那時北京的書店沒有現(xiàn)在這么多,書店最集中的地方,當屬王府井大街了,只要聽說有新書出版,下班后連飯都不吃,趕緊乘車往書店跑。倘若順利地買到了,立即就會在店內(nèi)翻閱,然后再去吃飯,“先睹為快”此時深有體會。要是書籍已經(jīng)售完,得先辦完預購登記手續(xù),心里踏實了才會離開,可是總會有些沮喪。記得有次發(fā)行新版《魯迅全集》,因為發(fā)行數(shù)量有一定限額,我在書店辦了預購手續(xù),心里總還有些不放心,乘車走到半路又折回去,找一位購書認識的營業(yè)員,請她一定為我盯著這件事。直到這套書拿到手,就像小時候過年拿到新衣,心里別提有多么高興啦。
當然,比這更高興的還是閱讀,捧著一本新書或喜歡的書,慢慢地品咂書中的內(nèi)容,細細地咀嚼精彩的語句,感覺真的像吃一頓美餐,許久想起都是余味無窮。把書籍稱為“精神食糧” ,我想就是來自這種感覺。記得小時候讀《水滸傳》,讀到那些除害興義的章節(jié),不僅會為梁山好漢們喝彩,而且自己仿佛就在其中,一股俠氣飄飄然然地加身,哪里還記得此時正是何時,直到母親走過來叫吃飯,猛然從書中的情境走出,這才知道原來是種神往。大概就是從這時候起,漸漸培養(yǎng)了讀書的興趣,除去不能讀書的歲月,這一生總是以書為伴。讀書成了我的愛好,圖書成了我的朋友,所以,每逢友人讓我為書房寫句話,我總是毫不猶豫地寫下“書是寶”或“讀書求趣”。
在今天,擁有一部電腦如同擁有整個世界,有的人對于紙質(zhì)圖書,開始有些厭倦、嫌棄了,更愿意在網(wǎng)上快速閱讀,這樣做也不是不可以,只是從感官的享受上,絕對沒有讀書快樂。這兩種閱讀方式我都有體會,打個比方,網(wǎng)上閱讀像乘飛機出差,直來直去毫無任何懸念;閱讀圖書像坐牛車去姥姥家,慢悠悠地觀景賞花心含喜悅。所以不管怎樣擔憂圖書命運,我都始終抱有熱情和希望,因為只要人們想借閱讀享受快樂,這種方式就永遠不會消亡。而且,隨著更多人浮躁情感的減退,傳統(tǒng)閱讀方式仍然會受鐘愛。有媒體報道一些古典著作圖書,高印數(shù)問世后招來讀者搶購,就是對此最好的印證和說明。
我曾經(jīng)寫過一篇文章《終生遺憾未讀書》,追悔在那些不能讀書的日子里,生命中的美好時光被白白地浪費。既有對于知識缺失的惋惜,又有對于喪失快樂的感嘆。我常常會想起年輕時,只是在一次會上偶爾說起自己向往“一本書一杯茶”的生活,就被政治“進步人士”批判,說這是典型的“小資生活”,如何與無產(chǎn)階級格格不入?,F(xiàn)在看起來未免有點好笑,但確實是那個年代的事實。不過,正是因為我有這樣的經(jīng)歷,對于現(xiàn)在能夠享受的讀書的快樂,也就分外珍惜和滿足。
作為今天的讀者,真的很幸福很幸運,每年都有新的圖書出版,任你自由地選購,然后回家悠閑地閱讀品咂。尤其是書的品種比較齊全,連國外新出版的圖書,都能及時地翻譯出來,這在過去簡直不可想象。我至今還清楚地記得,早年按級別憑證購書的情景,那簡直是對讀書人的褻瀆?,F(xiàn)在,有這么好的讀書環(huán)境,有這么多的圖書供應,我們沒有理由不讀點書。圖書如同活水浩蕩的海洋,讀書人暢快地游來游去,充分享受這賞心悅目的快樂,人生豈不是更為美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