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最近在與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時指出,因為青年的價值取向決定了未來整個社會的價值取向,而青年又處在價值觀形成和確立的時期,抓好這一時期的價值觀養(yǎng)成十分重要??倳涍€以日常生活的事例生動地說明這個道理:這就像穿衣服扣扣子一樣,如果第一粒扣子扣錯了,剩余的扣子都會扣錯。人生的扣子從一開始就要扣好。“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萬仞之深。”總書記一番話促使我們反思青年價值觀形成和建構(gòu)過程中面臨的諸多問題。我以為,今天我們正是要著手反省作為青年價值觀教育的首要環(huán)節(jié)——大中小學的政治課問題。這里并不討論政治課怎樣改革,因為多年來政治課的改革已經(jīng)做了很多工作,也取得了相當?shù)某煽?,我也不可能在一則短文里提出進一步改革的方案。我只提出一個非常容易操作的問題,即把大中小學的政治課改名為“人文社科基礎(chǔ)”。
這一改有百利而無一弊,這一改很多難題都迎刃而解了。
按照習近平總書記“五四講話”的精神,我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包含著馬克思主義和中國傳統(tǒng)文化,前者過去說得較多,后者則是近年逐步得到重視。習總書記的講話鮮明強調(diào)了中國傳統(tǒng)文化在核心價值觀建構(gòu)中的作用。他指出:“中華文明綿延數(shù)千年,有其獨特的價值體系。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已經(jīng)成為中華民族的基因,植根在中國人內(nèi)心,潛移默化影響著中國人的思想方式和行為方式。今天,我們提倡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否則就不會有生命力和影響力。”
很顯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shè)如何通過大中小學的政治課來體現(xiàn),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因為它占據(jù)了大量的課時,占用了青少年求學黃金時代的大量學習時間,如果發(fā)揮不了有效的作用,甚至起的作用相反,那么這樣的政治課是不合格的,中國社會的核心價值觀建設(shè)也會成為一句空話。
盡管核心價值觀的建設(shè)可以通過文史課程的學習,也可以通過課余時間閱讀,還可以通過社會活動及家庭或師友的言傳身教和社會實踐等途徑來完成,但是,大中小學的政治課理應擔當更重要的角色,提供更重要的學習平臺。
目前在大中小學教育中政治課占據(jù)了相當大比重,普通大學通常占12個必修學分,相當于3門專業(yè)必修課。中學的課程則更繁重,每周至少兩個課時。從初中一直到高中畢業(yè)會考,直至高考、研究生入學考試,“政治”這門課程都是重要的科目,甚至到了博士階段還要上政治課。這些政治課內(nèi)容,從中學延續(xù)到大學,沒有太多變化,只是略微加大分量和難度而已,不斷重復也導致學生疲倦。
政治課長期形成的概念化和說教特點,使學生們從中學階段開始,就普遍對這門課程不感興趣。面對說教,特別是“政治說教”,他們顯然十分反感,學習積極性不高,實在是因為要應付考試而不得不學。在學生看來,“政治課”并沒有形成有效知識,只是一種說教形式。老師教起來吃力,學生學起來費力。
實際上,經(jīng)過多次教改,現(xiàn)有的政治課內(nèi)容已十分多樣,除了馬克思主義哲學、經(jīng)濟學、中共黨史外,更多的是普通哲學、經(jīng)濟學常識、法律常識、倫理學、社會學、心理學、邏輯學、美學、時事政治等內(nèi)容,嚴格來講,這并不是“政治”這個概念可以完全涵蓋的,稱做“人文社科基礎(chǔ)”更為恰當。一直讓學生們反感的“政治課”,實際上是讓那些社會科學基礎(chǔ)知識的教育和傳播擔當了政治名分,讓學生以為是政治說教,從而產(chǎn)生潛在的抵觸情緒。
而在中學,政治課往往會把無比豐富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狹窄化,例如哲學知識就剩下“馬克思主義哲學”,以至于中國的中學生都知道德國有一個偉大的馬克思,卻不知道中國歷史上除了孔子之外還有哪位哲學家、思想家,更遑論德國還有同樣偉大的康德、黑格爾。我曾聽一位學生說,他考入大學后跑到哲學系聽課,才知道原來哲學有那么多流派,而且還都很有意思。要早知道這樣,他可能會選報哲學專業(yè)。眾所周知,現(xiàn)在報考哲學專業(yè)的學生越來越少,哲學系想錄取第一志愿的學生難之又難。一個民族已經(jīng)少有人對哲學感興趣,這對該民族的文化建設(shè)而言難道還不堪憂嗎?形成這種情況無疑有多方面的原因,但中學“政治課”給哲學造成的觀念誤區(qū),也難辭其咎。
因此,將“政治課”改名為“人文社科基礎(chǔ)”是名副其實的,這樣政治課老師好講授,學生接受起來也不至于存在普遍的厭倦、逆反心理。而叫做“政治課”,實在讓學生覺得是在對他們進行重復的政治訓導。這樣的改動,只是改一個名稱,至于其中的內(nèi)容并不需要作大的調(diào)整,只是進行一些完善,比如補充更豐富多樣的文史哲經(jīng)法以及傳統(tǒng)文化經(jīng)典等門類的基礎(chǔ)知識,使這門課程的學習不至于流于表面,不至于空洞化,不至于自欺欺人,中國傳統(tǒng)文化教育也可更充分地融入其中,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shè)可以有一個扎實的知識基礎(chǔ)和心理基礎(chǔ)。
今天我們大力倡導以人為本,其基本原則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們的教育應該更加靠近知識本性,課程設(shè)置也要符合21世紀的教育理念。如果我們把“人文社科基礎(chǔ)”生硬地命名為“政治課”,把那些理應伴隨青年成長的人文社會科學知識硬講成概念化的、說教般的“政治”,顯然是違背教育的基本精神的。
今日中國比任何時候都需要文化自信和價值觀的建設(shè),如果不從最基本、最基礎(chǔ)的教育抓起,其他做法必然事倍功半。
一個簡單的改動會減少巨大的教育心理成本,也使中國的教育觀念不至于還停留于幾十年前的簡單說教。教育和課改與時俱進,才能開創(chuàng)中國教育的新局面,才有利于人文文化的深入學習,有利于人文素質(zhì)的全面教育,才真正有利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建設(sh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