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正觀念的建立源于“天下為公”的理念,即天下是天下人的,不是一個人或者少數(shù)人的私產(chǎn)?!抖Y記•禮運(yùn)》中孔子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大道既隱,天下為家”的論述,即天下有“大道”則為公,無“大道”則為家?!渡髯?bull;威德》說,“古者立天子而貴之者,非以利一人也”,“故立天子以為天下,非立天下以為天子也;立國君以為國,非立國以為君也;立官長以為官,非立官以為長也”?!盾髯?bull;大略》云:“天之生民,非為君也。天之立君,以為民也。故古者列地建國,非以貴諸侯而已;列官職,差爵祿,非以尊大夫而已。”黃宗羲《明夷待訪錄•原臣》說,“天下之治亂,不在一姓之興亡,而在萬民之憂樂”,“故我之出仕也,為天下,非為君也;為萬民,非為一姓也”?!吨熳诱Z類•歷代二》評價漢高祖賜姓劉氏的制度時認(rèn)為“但一有同姓異姓之私,則非以天下為公之意。今觀所謂‘劉氏冠’、‘非劉氏不王’,往往皆此一私意。使天下后世有親疏之間,而相戕相黨,皆由此起”,即社會混亂的根源在于君王背棄天下為公的理念,而推行天下為家的制度。
孔子把公正與天賦平等聯(lián)系在一起,并盛贊“三王”以“三無私”領(lǐng)導(dǎo)天下?!抖Y記•孔子閑居》載,子夏問:“三王之德,參于天地,敢問:何如斯可謂參于天地矣?”孔子說:“奉三無私以勞天下。”子夏問:“敢問何謂三無私?”孔子回答說:“天無私覆,地?zé)o私載,日月無私照。奉斯三者以勞天下,此之謂三無私。德也。”
中國古代人把社會公正看作政治文明的重要體現(xiàn),因此在制度設(shè)計上也積極倡導(dǎo)一心為公的立場?!渡袝?bull;周官》是周成王滅淮夷歸豐后所作,其中載有周成王關(guān)于領(lǐng)導(dǎo)者制定法律制度時要“以公滅私”的談話。周成王說:“嗚呼!凡我有官君子,欽乃攸司,慎乃出令,令出惟行,弗惟反。以公滅私,民其允懷。學(xué)古入官。議事以制,政乃不迷。”領(lǐng)導(dǎo)人不應(yīng)從自身或者自己的集團(tuán)利益出發(fā)設(shè)計政策或者制度,而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wù)。一心為民,人民才能信服?!秴问洗呵?bull;序意》曰:“夫私視使目盲,私聽使耳聾,私慮使心狂。三者皆私設(shè),精則智無由公。智不公,則福日衰,災(zāi)日隆。”高誘注說:“公,正也。”領(lǐng)導(dǎo)人不自私,不從自身利益看世界,不只聽從符合自己利益的意見,不只從自身利益出發(fā)考慮問題,才能避免災(zāi)難。而心術(shù)在公,就是把持公正底線,也就是堅持了正義。
《荀子•修身》說:“怒不過奪,喜不過予,是法勝私也。書曰:‘無有作好,遵王之道;無有作惡,遵王之路。’此言君子之能以公義勝私欲也。”《慎子•威德》說:“故蓍龜,所以立公識也;權(quán)衡,所以立公正也;書契,所以立公信也;度量,所以立公審也;法制禮籍,所以立公義也。凡立公,所以棄私也。明君動事分功必由慧,定賞分財必由法,行德制中必由禮。故欲不得干時,愛不得犯法;貴不得逾親,祿不得逾位;士不得兼官,工不得兼事。以能受事,以事受利。若是者,上無羨賞,下無羨財。”只有在制度設(shè)計上立公去私,才能保證有體現(xiàn)公正原則的善法,進(jìn)而保證社會的公正。
《呂氏春秋•去私》有“至公”和“公”的區(qū)分。“堯有子十人,不與其子而授舜;舜有子九人,不與其子而授禹:至公也”;晉平公時祁黃羊外舉不避仇,內(nèi)舉不避親,被孔子贊揚(yáng)“祁黃羊公矣”;墨子弟子鉅子腹?居秦,其獨(dú)子殺人,腹?堅持行墨者之法,殺其子,“鉅子可謂公矣”。“至公”與《禮記•大學(xué)》所云“至善”、《論語•八佾》所云“盡善”,皆體現(xiàn)的是天下為公的原則;祁黃羊之“公”體現(xiàn)的是任人唯賢;腹?之“公”體現(xiàn)的是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徇私枉法,徇私舞弊。
孔子及原始儒家以天下為公為“至公”、至德”、“至仁”、“至義”、“至善”,是公正的最高典范?!抖Y記•禮器》說:“天道至教,圣人至德。”孔子說:“泰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三分天下有其二,以服事殷。周之德,其可謂至德也已矣。”(《論語•泰伯》)郭店楚簡《唐虞之道》說:“唐虞之道,禪而不傳。堯舜之王,利天下而弗利也。禪而不傳,圣之盛也。利天下而弗利也,仁之至也。”“孝,仁之冕也;禪,義之至也。”《呂氏春秋•慎大》說夏桀無道,欺壓人民,民心積怨,商湯與伊尹盟,“以示必滅夏”。當(dāng)興師伐桀的時機(jī)來臨時,商遇大旱,商湯為了踐行承諾,仍然興兵誅桀,“此之謂至公,此之謂至安,此之謂至信。盡行伊尹之盟,不避旱殃,祖伊尹世世享商”?!秴问洗呵铩分再潛P(yáng)商湯伐桀也是“至公”,就在于其興兵不是為了自身利益,而是為了解民于倒懸?!渡袝?bull;洪范》載箕子以九疇說武王,有“無偏無陂,遵王之義”、“無偏無黨,王道蕩蕩”,無偏無陂、無偏無黨即公正。
任人唯賢是社會公正的重要保證,因此,古往今來,凡是公正的社會,都能在尊賢用賢上下功夫?!墩撜Z•為政》載,魯哀公問孔子:“何為則民服?”孔子回答說:“舉直錯諸枉,則民服;舉枉錯諸直,則民不服。”《論語•顏淵》載孔子解釋何為“知人”時說:“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知人即洞悉人之賢愚。選用正直之人,則天下人爭為善人,不仁者遠(yuǎn)矣??鬃舆€說:“唯上知與下愚不移。”(《論語•陽貨》)即無論任何時候,我們都需要尊敬有智慧的人,而反對愚妄之人。《墨子•尚賢上》說:“夫尚賢者,政之本也。”《呂氏春秋•下賢》說帝堯北面求教布衣善綣:“此之謂至公,非至公其孰能禮賢?”唐堯求教于布衣,正是體現(xiàn)了大同時代領(lǐng)導(dǎo)人所具有的高尚胸懷。
公正是君子的追求。賈誼《新書•道術(shù)》說:“兼覆無私謂之公,反公為私;方直不曲謂之正,反正為邪。”《申鑒•雜言》說:“是故僻志萌則僻事作,僻事作則正塞,正塞則公正亦末由入也矣。”徐鍇注“正”,以“守一以止”為說,也就是強(qiáng)調(diào)堅守公正的重要性。柳下惠說:“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何必去父母之邦?”(《論語•微子》)“直道”即堅守正義,“枉道”即屈從權(quán)勢,阿諛奉承?!盾髯?bull;子道》說:“入孝出弟,人之小行也;上順下篤,人之中行也;從道不從君,從義不從父,人之大行也。”堅守大道大義才是最高的德行操守?!盾髯?bull;臣道》說:“從命而利君謂之順,從命而不利君謂之諂;逆命而利君謂之忠,逆命而不利君謂之篡;不恤君之榮辱,不恤國之臧否,偷合茍容,以持祿養(yǎng)交而已耳,謂之國賊。”枉道之人是諂諛之人,是茍容曲從之人,是國賊。
孔子說:“以直報怨,以德報德。”(《論語•憲問》)孔子之所以反對“以德報怨”,就是因?yàn)?ldquo;以德報怨”混淆了是非觀,因此是不正直的行為,而“以直報怨”則是要求堅持正直,不以有舊惡舊怨而改變??鬃诱f“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論語•為政》),“君子矜而不爭,群而不黨”(《論語•衛(wèi)靈公》),“三代之所以直道而行也”(《論語•衛(wèi)靈公》),正是立足于正直的原則,論是非不問朋黨。
雖然正直即公正,但有些時候,“直”與正直無關(guān),更與公正無關(guān)?!墩撜Z•衛(wèi)靈公》載子張問行,孔子回答說:“言忠信,行篤敬,雖蠻貊之邦行矣。言不忠信,行不篤敬,雖州里行乎哉?”“言忠信,行篤敬”就是“直”,“言不忠信,行不篤敬”就是“枉”。
《論語•子路》載,葉公對孔子說:“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回答說:“吾黨之直者異于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攘羊固然不對,兒子應(yīng)該對父親的過錯有所諫諍。但是,如果屈從君主之勢而舉報父親,無疑是違背人倫禮義的事情,也是不合于忠信、篤敬之道的。孔子說:“直而無禮則絞。”(《論語•泰伯》) “絞”本指兩根繩子糾纏在一起,此處應(yīng)通“校”,也可寫作“挍”,計較之意??鬃臃磳?ldquo;絞”,就是為了把直納入到公正的軌道上來。
公正的修養(yǎng)需要不斷學(xué)習(xí)與歷練。《論語•陽貨》載孔子說“六言六蔽”,其中有“好直不好學(xué),其蔽也絞”,又載子貢“惡訐以為直者”,“訐”指刻薄,發(fā)人陰私?!墩撜Z•泰伯》載孔子說:“狂而不直,侗而不愿,悾悾而不信,吾不知之矣。” 悾悾,舊注以為是“誠實(shí)”之貌,實(shí)當(dāng)以“無知”解。一個人狂妄而不正直,年輕而不一心向?qū)W,無知而不誠實(shí),就無可救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