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霧霾肆虐,加拿大兩名華裔青年瞅準商機,合伙創(chuàng)立公司,專門到中國銷售罐裝加拿大落基山脈班夫新鮮空氣。每罐空氣7.7升,只夠呼吸150次,售價達人民幣129元。自2015年開售以來,平均月銷量300罐以上,至今已售出4000罐,新訂單仍源源不斷。

清新空氣為人們生存所不可或缺,也是大自然對全人類的慷慨饋贈,它屬于人人共享的公共財富,每個人都可以自由享受,是故自古就有“清風明月不用買”之說。蘇軾在《前赤壁賦》中,寫他與泛舟同游的客人講到“天地之間,物各有主”之后,著重指出“唯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耳得之而為聲,目遇之而成色。取之無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無盡藏也,而吾與子之所共適”。“清風”就是流動的清新空氣,是大自然無窮無盡的寶藏,是人們可以“共適”即共同享用的東西。可如今的現實卻使蘇軾的論斷遭到嚴峻挑戰(zhàn)。

是蘇軾說錯了嗎?非也,是工業(yè)化以來社會發(fā)展出現了偏差,在對自然的開發(fā)和索取中,“過分陶醉于我們對自然界的勝利”,造成對自然的嚴重傷害和破壞。環(huán)境惡化,霧霾肆虐,使本來“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清新空氣成為稀罕之物,使人們對其已無法自由共享。“物以稀為貴”,一些講生意經的人從中看到了商機。早在幾年前,我國就有陳光標等人提出要做空氣生意,現在加拿大的這家公司并非前無來者,更是后有來人,如今就有人稱賣空氣是“新的經濟增長點”,主張把它作為朝陽產業(yè)來抓。

我以為,從商人賺錢或者從社會增加GDP的角度看,由于環(huán)境污染催生了呼吸新鮮空氣的需要,賣空氣確實可能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不過,它是一種畸形存在,一時做做可以,千萬不能成為朝陽產業(yè),相反,希望它像夕陽一樣快快地消失在社會地平線之下。原因就在于賣空氣的產業(yè)存在一天,就意味著霧霾繼續(xù)肆虐一天,人們就沒有呼吸的自由,即使GDP上去了,收入增加了,不再有“餓死”的擔心,卻有了“嗆死”的害怕。過去老百姓“盼溫飽”,現在老百姓“盼環(huán)保”,是故賣空氣與其說是一種新商機,更應當看作是一種嚴重警告:必須加緊治污治霾,更高地舉起生態(tài)文明的旗幟。

再者,如習近平同志所說,“良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如果本該全民共享的新鮮空氣也被投入市場按“錢”分配,錢多多吸,錢少少吸,無錢不吸,這豈不加劇了社會的不公平嗎?這與我們大力弘揚的公平理念是相違的。

基于此,我們長時期所要努力的,是認真貫徹保護環(huán)境的基本國策,把生態(tài)文明建設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盡快讓新鮮空氣恢復到“取之無禁,用之不竭”的狀況,而千萬莫使賣空氣成為朝陽產業(y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