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兩年,我加入的朋友圈日漸增多。從小學到中學、到大學,老同學的微信群就有好幾個;即便是同屆同學,還會因為不同的關系而建立不同的群。同事、同行之間的小圈子就更多了,開個會、聚個餐,往往就多了一個群。于是手機經常響起微信傳來的消息提示音,查收微信消息也成為每日的習慣。
不同人的朋友圈盡管各異,但大致不外乎這些內容:回首往事、暢敘友情、交流養(yǎng)生經驗、傳播名人軼事、推介經典作品、贈送心靈雞湯……由于群里多為熟人,甚至是交往幾十年的老熟人,所以忙著回復、點贊、評論或調侃便成為生活中的一大樂事,人們往往沉迷其中而不愿自拔。
然而,讓我找到另類感覺的卻是建群時彼此素不相識的一個“朋友圈”。這是我同研究生們建的微信群。開學第一天,我給新入學的文化產業(yè)管理專業(yè)的碩士研究生班講授《文化學概論》,為了聯絡方便,就請班長建個群,將首次謀面的師生20余人全都拉入群里。班長立即照辦,于是我便陷入了“通妮”“胡子”“嬌小嬌”“李臭臭”“五柳老農”們的包圍之中。
不久我便將真名同昵稱對上了號。有了群確實很方便,發(fā)送通知、催交作業(yè)、推薦好書、組織活動等,對學習大有裨益。但更豐富的則是課余交流。年輕人畢竟朝氣蓬勃,初來乍到,什么都覺得新鮮,因而在群里交流心得十分普遍。來校途中如何轉車更快捷,銀行卡怎么辦理才方便,什么地方的小吃頗有特色,哪個社團正在納新……這些幾乎都會及時從群里獲知信息;女同學間還會發(fā)哪里的衣衫或化妝品價廉物美的消息;遇到哪位過生日或者有其他好事,群里就會熱鬧一陣,要么發(fā)來“蛋糕”、“蠟燭”和表情包,要么在宿舍里擺個“宴席”或者干脆去飯館大快朵頤,于是各式各樣搞怪的照片便鋪天蓋地而來,讓人目不暇接。
我是把他們視為忘年交的,所以他們并不顧忌我的存在。盡管年齡差距很大,但彼此之間的隔閡并不明顯。他們都很尊重老師,教師節(jié)到來之際總要發(fā)個問候,作業(yè)受到指點時不忘說句“謝謝”,聊到很晚時也會溫馨地道一聲“老師晚安,早點休息吧”。最近我受蓮花衛(wèi)視邀請,作為《澳門開講》節(jié)目的嘉賓接受訪談。此事我沒有告訴學生,以為他們不知道。不料第二天群里就出現了我接受訪談的照片,是一位學生看電視時發(fā)現的,趕緊抓拍發(fā)到了群里,于是大家紛紛點贊,搞得我為當初沒告訴他們而有點歉意。
我最感興趣的是與他們互動,特別是斗嘴、斗表情。一次班長過生日,同宿舍同學為她煮了一鍋綠豆湯,大家舉起盛滿湯的容器,高呼“干杯”為她“祝壽”。她們將一張只拍了高舉的手臂和五花八門容器的照片發(fā)到群里,立即引起男生和其他宿舍女生的關注。除了紛至沓來的生日祝福表情和動畫外,有人表示“我也要喝綠豆湯”,有人提醒“按照這個吃法估計又要胖十斤”。有個男生剛質疑“哪位好漢在用大碗喝湯”,接著就有人斷言“全宿舍都是女漢子,我今天才看清你們的本來面目”。喝湯的女生當然不甘示弱:“再怎么喝也是仙女!”“壽星”班長終于出來打圓場了,先是深情表達“干了這杯湯,來世還同班”,接著就發(fā)紅包表示感謝。這一感謝不打緊,馬上就有不少同學接二連三地發(fā)紅包湊熱鬧。我當然也跟著搶,只因年邁手笨,等我打開時幾乎都被告知:“對不起,手慢了一步,紅包已經發(fā)完。”待到最后,我終于逮住機會搶到一個,打開一看是0.18元。此時的興奮和激動簡直難以言表。心緒稍事平靜之后,我鄭重地往群里發(fā)了一段肺腑之言:“感謝各位的紅包讓我經歷了努力追求的艱辛,也體驗到重在過程的樂趣;尤其感謝幽幽的慷慨,讓我終于有所收獲,更感悟到堅持到底就是勝利的哲理。與你們這樣的小伙伴打成一片,這種感覺真好!”
當然,畢竟不是一代人,差異在所難免。我體會到這些年輕人的社會經驗比我們當年要豐富得多。盡管大家在群里聊得熱火朝天,但不時會有一些人要求與我建立私信聯系。幾次下來我便有所察覺,多半是為了上課請假、遲交作業(yè)或者提出其他特殊要求。后來一有學生加我,我便直截了當地問“是要請假嗎”,讓不少研究生覺得我“料事如神”。還有一件事使我感到隱形的代溝確實存在。有一次,50多年前南京大學學生文工團老團員的群里,有位女同學所在的老年舞蹈隊參加一項比賽,她希望群里的伙伴為她們隊投票。我便在師生群里發(fā)出號召,研究生們當然積極響應。不料一位女生發(fā)問:“老師,是師母所在的隊吧?哪一位是師母?”我想,我的覺悟還沒有高到內舉不避親的程度,哪里會為自己的太太拉票?于是告訴他們:“不是師母,是當年南大文工團的老戰(zhàn)友。”當時我就意識到,他們不會理解的。果然,有人神秘兮兮地問我:“老師,是初戀情人吧?”我為他的猜疑感到吃驚,曾想回答“我倒是想在里面找個初戀情人,可也得人家愿意呀”,后來覺得這么回答反會引起更多猜想,于是便不予理會。
兩代人歸兩代人,心有靈犀的情況還是存在的。在群里,我們一同欣賞G20峰會期間杭州的旖旎風光,一起關注美國大選的最新進展,還一道討論澳門博彩與會展產業(yè)的熱門話題。生活中也一樣。那天澳門遭遇強臺風,趕到學校時被告知已經懸掛8號風球,學校停課,機關放假,商店歇業(yè),公共交通也將停運。于是我急匆匆地搭上末班車回了家。我一向不偷懶,周末加班也是常事??墒窃谠庥鎏鞛念~外放假的時候,風雨飄搖的情勢下我坐在車廂里,心頭竟浮起撿得一日閑的快意,自己想想也覺得好笑。此時手機忽然響起微信的提示音,打開一看,是一位研究生發(fā)的:“終于掛8號風球了。我們可以不上課了!哈哈哈哈!”后面還追加了好幾個興高采烈的表情符號。這是一個學霸級的學生,竟然也像我一樣產生了忙里偷閑的僥幸心情,可見人心是相通的。
可愛的95后啊,我怕是命中注定要與他們“一日為師,終生為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