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下最損人的罵人恐怕要算“沒文化”了,它等同于“沒素質(zhì)”、“沒教養(yǎng)”。在公共場所,常聽到有人這樣說:“這人真沒文化!”一聲“沒文化”,一下子抬高了自己的身價,而把對方推到了谷底。一般人無法接受這樣的批評,立馬血壓升高,滿臉怒氣,開始自衛(wèi)反擊。為什么會這樣呢?
隨著社會的發(fā)展,有文化是當代人的標志,也是時尚。況且,現(xiàn)在的人可能有這樣那樣的缺點,可就是不缺文憑。當別人說自己沒文化,自然會一百個不答應。長期以來,寒窗苦讀、不斷充電的他或她,通常擁有文憑,而且擁有學位、職稱這些硬件,“武裝到了牙齒”,一直堅信自己是一個有文化的人。
可有了若干文憑、證書就算有文化了嗎?如果這樣想,肯定是進入了可悲的誤區(qū)。同樣,一個人如果僅僅能夠在公開場合講禮儀,懂禮貌,“您好!”“您早!”“您請!”掛在嘴邊,但缺少起碼的科學文化知識,也不能算是文化人。
做一個有文化的人,首先得清楚什么叫“有文化”。我的理解是,“文化”二字重千金,文化的內(nèi)涵博大而深厚,既包括科學文化知識,又包括道德修養(yǎng)、文明禮貌、遵守規(guī)則。有文化需要內(nèi)外兼修,境界非凡。文化人的標準其實是很高的。別人抬舉,自己自封,拿錢購買,都是沒用的,肚里有貨、貨真價實才行。龍應臺在談論什么是文化時曾表達過這樣的看法,要全方位地衡量文化,“品位、道德、智能,是文化積累的總和”。
而如今媒體上有關“有文化、沒文化”的討論不少,大多有一種簡單化、狹隘化傾向。不少人幾乎把文明禮貌與文化素養(yǎng)混為一談,如此斷章取義,很容易把人引入岔道,使人對文化產(chǎn)生誤讀。
值得注意的是,當代人的文化素質(zhì)明顯存有不平衡性。有的人盡管科學文化知識深厚,但道德修養(yǎng)缺失,表面上道貌岸然,私下卻干出偷雞摸狗的事情,一旦被曝光,令人大跌眼鏡;有的人在文明禮貌方面堪稱楷模,但科學文化知識淺薄,一問三不知,幾乎是“文盲”。
同樣值得注意的是,隨著國門洞開,改革開放深入,“尊重知識、尊重人才”蔚然成風,誰也不會再把有知識的人當成“臭老九”了,人們普遍重視學習科學文化知識,但目下太缺少文明禮貌方面的文化了。西裝革履隨地吐痰、亂闖紅燈者有之;開著豪車開口罵人、動輒打人者有之;公共場所損壞公物、不講誠信者有之;家庭內(nèi)部目無尊長、大逆不道者有之。
科學文化知識方面的文化推動社會發(fā)展,文明禮儀方面的文化對人的影響也很大。蘇聯(lián)宇航員加加林1961年乘宇宙飛船飛上太空,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太空人。而讓加加林當上首位太空人的竟然是一個小習慣:每次宇航員進飛船訓練時,其他人都穿鞋進艙,只有加加林為避免弄臟機艙,總是脫鞋而入。這件事被主設計師發(fā)現(xiàn)了,對加加林好感大增。在確定正式人選時,主設計師將決定性的一票投給了加加林。
一個人做到有文化,對自己成長固然有幫助,對社會進步無疑也有貢獻。就當下而言,要向有文化努力,大多數(shù)人需要升級換代,少數(shù)人需要脫胎換骨,極少數(shù)人則基本沒有機會了。
做到有文化,無捷徑可走,唯有學習、學習、再學習,修煉、修煉、再修煉。心誠則靈,堅持則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