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將“堅持全面依法治國”作為14條新時代堅持和發(fā)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方略之一。報告中有關“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提法則是關于全面依法治國的新鮮表述,堪稱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的重大主題。
從人治走向法治,是人類社會文明進步的基本規(guī)律,全面依法治國是當代中國最符合科學發(fā)展規(guī)律的國家治理方式。1997年9月,中共十五大科學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民主和法制建設經驗,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戰(zhàn)略目標。1999年3月,“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和奮斗目標被寫入憲法,成為權威的憲法原則。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進一步提出,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中共中央深入總結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經驗和教訓,提出了“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的重要命題,作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戰(zhàn)略抉擇,把黨和國家工作納入法治軌道,取得了舉世矚目的新進展、新成就。2014年10月,中共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題研究全面依法治國重大問題并作出《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個總目標的提出,“既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性質和方向,又突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和總抓手,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具有綱舉目張的意義”。全面依法治國作為一項系統(tǒng)工程,其各項工作均圍繞“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總目標予以部署展開。
中共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既標志著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進入新階段,也為新時代法治中國建設提出了新要求、指明了新方向。值得一提的是,十九大報告提出成立中央全面依法治國領導小組,加強對法治中國建設的統(tǒng)一領導。這是中共中央深化依法治國實踐的重大舉措,可以更好地把黨的領導貫徹到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過程,同時將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協(xié)調推進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組織基礎。
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具體體現(xiàn)在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等方面。習近平同志在系列重要講話中多次強調“科學立法、嚴格執(zhí)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這16字作為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新十六字方針,是貫徹落實全面依法治國全局部署的務實戰(zhàn)略舉措,是穩(wěn)步推進法治中國建設的總方針和法治國家建設的重要衡量標準。
科學立法
立法工作的重心就是要著力提高立法質量。中共十九大報告中提出“以良法促進發(fā)展、保障善治”。良法是善治的前提,提高立法質量是打造良法的必由之路。
中共十八大以來,立法工作遵循和把握客觀規(guī)律,深入推進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切實做好立改廢釋工作,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不斷完善。截至2017年6月底,十二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共制定法律20件,修改法律101件次,通過有關法律問題和重大問題決定36件,作出法律解釋9件;國務院制定、修訂行政法規(guī)43部,以“一攬子”方式修訂行政法規(guī)125部。近年來,立法機關不斷完善立法體制機制,發(fā)揮人大在立法中的主導作用,保證立法公平,防止部門利益法律化;賦予設區(qū)的市地方立法權,推動地方因地制宜運用立法手段解決本地特殊問題;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本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已進行了60次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使立法更好反映人民意愿,為提高立法質量提供了有力保障。
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必須堅持立法先行,發(fā)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抓住提高立法質量這個關鍵。要把公正、公平、公開原則貫穿立法全過程,完善立法體制機制,堅持立改廢釋并舉,增強法律法規(guī)的及時性、系統(tǒng)性、針對性、有效性。
科學立法,要求繼續(xù)大力倡導公民對立法的有序參與,進一步拓展人民有序參與立法途徑,更多地采取立法聽證會、專家論證會、公布法律草案公開征求意見等多種形式,讓人民的法律更多更好地體現(xiàn)人民的意愿;科學立法,要求我們將立法視為一門科學,既要做好立法前的可行性論證,也要重視立法后評估,給立法工作打分,及時為法律法規(guī)“打補丁”。
中共十九大報告在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的基礎上還提出了依法立法的原則要求。依法立法,要求立法部門必須遵守憲法法律設定的程序和權限進行立法活動,核心在于堅決破除立法中的部門利益法律化問題。法律法規(guī)是立法部門提供給社會的特殊公共產品,這種公共產品必須具有廣泛的民主性和公意性,否則就可能蛻變?yōu)榉沼谏贁?shù)人利益的“私人產品”。因而,每一部法律法規(guī)都應當接受是否存在部門利益法制化的拷問。涉及利益博弈和利益調整的立法工作應該從公共利益出發(fā),從最廣泛的民意出發(fā),樹立超越部門利益的大局意識。
遏制部門利益法制化,就要大力推行“開門立法”,讓民主的陽光驅散立法中的陰霾。積極推行立法回避制度,凡直接涉及某部門利益的立法起草工作,該部門原則上應當回避,不能參與更不能主持立法起草工作。此外,不妨大力推行委托第三方機構或者專家立法,嘗試立法招投標新舉措。當然,遏制部門利益法制化的最有效武器乃是厲行立法問責。要像行政問責和司法問責一樣,加大立法領域的問責力度,對于出現(xiàn)明顯的部門或地方利益保護傾向的法規(guī)(含草案),要問責承擔起草和審議的有關部門(包括立法起草部門和立法審議決策部門等)。
嚴格執(zhí)法
執(zhí)法的重心就是繼續(xù)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加快建設法治政府。是否依法行政,是衡量嚴格執(zhí)法的重要標準。所謂依法行政,就是要求做到合法行政、合理行政、高效便民、權責統(tǒng)一、政務公開。
法律的生命力在于實施,法律的權威也在于實施。各級政府都是行政執(zhí)法主體,有責任保證法律嚴格實施。依法行政原則要求各級行政機關不得法外設定權力。要健全依法決策機制,把公眾參與、專家論證、風險評估、合法性審查、集體討論決定確定為重大行政決策法定程序。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充分發(fā)揮法律顧問在制定重大行政決策和督促依法行政中的作用。建立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及責任倒查機制,對決策嚴重失誤或者依法應該及時作出決策但久拖不決造成重大損失、惡劣影響的,嚴格追究行政首長、負有責任的其他領導人員和相關責任人員的法律責任。重大決策必須增加公眾參與,真正做到凡是涉及群眾切身利益的決策都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凡是損害群眾利益的做法都要堅決防止和糾正。重大決策也應當納入政治協(xié)商程序,政府重大決策出臺前向同級人大報告,接受人大的監(jiān)督。
中共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堅持法定職責必須為、法無授權不可為,依法決策、簡政放權、嚴格執(zhí)法、優(yōu)化服務,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斷提高。簡政放權力度不斷加大,截至2017年6月底,國務院各部門取消和下放行政審批事項618項,比例超過40%;徹底廢除非行政許可審批;取消職業(yè)資格許可和認證事項434項;中央層面核準的投資項目減少90%,外商投資項目95%以上由核準改為備案管理。全面施行政府權力清單制度,31個省區(qū)市均已公布省市縣三級政府部門權力清單和責任清單。這一系列改革,很大程度上為企業(yè)“松了綁”、為群眾“解了絆”、為市場“騰了位”,也為廉政“強了身”,極大地激發(fā)了市場活力和社會創(chuàng)造力。依法決策機制進一步健全,各級政府完善行政決策程序,目前已有17個省級政府和23個較大的市政府出臺規(guī)范重大行政決策程序的規(guī)章。全面推行政府法律顧問制度,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共有公職律師1.25萬多人,公司律師2700多人。建立實施重大決策終身責任追究制度,防止違法決策。
公正司法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深化司法體制綜合配套改革,全面落實司法責任制,努力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義”。司法改革的核心目標就是要勘定司法權力的邊界,規(guī)范權力的運行,讓審判的歸審判、行政的歸行政,讓人民群眾切實感受到司法公平正義。
司法體制改革在全面依法治國中居于重要地位,對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xiàn)代化意義重大。中共十八大以來,政法戰(zhàn)線堅持正確改革方向,敢于啃硬骨頭、涉險灘、闖難關,做成了想了很多年、講了很多年但沒有做成的改革,司法公信力不斷提升,對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發(fā)揮了重要作用。如推進以司法責任制為重點的司法體制改革,實行司法人員分類管理制度,根據(jù)司法職業(yè)特點和履職要求,把法院、檢察院工作人員分為法官與檢察官、司法輔助人員、司法行政人員三類,實現(xiàn)各歸其位、各司其職;實施法官、檢察官員額制,把專業(yè)水平高、辦案能力強、辦案業(yè)績突出的人員選入員額,入額人數(shù)均比原來法官、檢察官人數(shù)減少40%左右,但實際辦案力量則增加20%以上;確立法官、檢察官的主體地位,做到“讓審理者裁判、由裁判者負責”;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明確刑事訴訟各階段的基本證據(jù)標準,規(guī)范偵查、起訴、審判活動,確保無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有罪的人受到公正懲罰;開展刑事案件速裁程序和認罪認罰從寬制度改革試點,在效率提高的同時,減少了社會對抗,促進了社會和諧。此外,最高人民法院先后設立六個巡回法庭,在北京、上海、廣州三地設立知識產權法院,北京、上海在原有鐵路運輸法院和檢察院基礎上設立跨行政區(qū)劃法院、檢察院,設立杭州互聯(lián)網法院,進一步完善了法院、檢察院組織體系。建立領導干部干預司法活動、插手具體案件處理的記錄、通報和責任追究制度。這對有效保障司法權力依據(jù)法定程序在不受外界不當干預的陽光環(huán)境下順暢運行,確保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具有極其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同時,力推司法公開,實現(xiàn)陽光司法,唯有更加公開,才能排除各種不正常因素的干擾,保證復雜疑難案件真正自始至終得到公正的審理。
全民守法
中共十九大報告提出要“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將全民普法提升到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新高度。
中共十八大以來,法治宣傳教育呈現(xiàn)出新氣象。如設立國家憲法日,采取多種方式廣泛開展憲法宣傳;建立憲法宣誓制度,國家工作人員在就職時進行憲法宣誓;加強法治教育和制度建設,把能不能遵守法律、依法辦事作為考察干部的重要內容;落實被訴行政機關負責人出庭應訴制度;落實“誰執(zhí)法誰普法”的普法責任制,運用典型案例以案釋法。
全民普法工作的重心就是以實施“七五”普法規(guī)劃為依托,繼續(xù)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強化全社會法治意識,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持之以恒、潛移默化的全民普法正在深刻影響著全體公民的思想觀念、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要切實加強法治文化建設,弘揚法治精神,樹立法治思維,營造法治氛圍,在潛移默化中用法治文化熏陶、影響全體公民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全民普法已經從普及法律知識提升到弘揚法治精神、建設法治文化的新高度。當然,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是一個長期積累的過程,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因此不能急功近利、搞形式主義。
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人民權益要靠法律保障,法律權威要靠人民維護。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wèi)者。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chuàng)建內容。普法宣傳更加注重實效,重在強化全民尤其是各級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堅決克服“權大于法”的人治思維,提高領導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進而提升全社會的法治意識。中共十九大報告首次提出絕不允許“逐利違法”,各級黨組織和全體黨員要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法律的特權,絕不允許以言代法、以權壓法、逐利違法、徇私枉法。
中共十九大吹響了深化依法治國實踐和建設法治中國的新時代號角,法治興則國家興,讓我們沿著十九大報告指明的方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深化依法治國實踐,早日實現(xiàn)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總目標。
(作者單位:《中國司法》雜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