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圈里有人發(fā)帖:“孔子一段話:人不敬我,是我無才;我不敬人,是我無德。人不容我,是我無能;我不容人,是我無量。人不助我,是我無為;我不助人,是我無善。”

說得好,真要按照這個邏輯思考和處理問題,可能就沒有煩惱和憂愁了。被人瞧不起,怪自己;被人開除了,怪自己;求誰誰不幫,也是怪自己。不僅如此,在別人不敬你、不容你、不助你的時候,還要真心實意地去敬別人、容別人、助別人。社會上有這樣的人嗎?有,但不多。

也有人疑問,這話是孔子說的嗎?怎么經(jīng)學(xué)典籍中全都沒有?我也覺得這不像孔子說話的風(fēng)格。因為他說“我”的時候,多是稱“吾”。如“吾十有五而志于學(xué)”“吾日三省吾身”“吾嘗終日不食”等。還有其中的“無才”“無能”“無為”等,也像是現(xiàn)代人常用的詞匯。

倒是寒山和拾得的對話錄中有一段與此非常相似。寒山問:“世間有人謗我、辱我、輕我、笑我、欺我、賤我,當(dāng)如何處置乎?”拾得答:“你且忍他、讓他、避他、耐他、由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不管誰說的,這些話確實很有道理。只是在現(xiàn)實生活中,很少有人能夠做到。比如,你罵我一句,我就罵你一句;你打我一拳,我就打你一拳。要不然,我就打“110”。是啊,法律保護每個人的人格和尊嚴,你憑什么罵我、打我、謗我、辱我、欺我、賤我?要不給個說法,就跟你沒完!

在一家幼兒園的門口,我曾看到一個男孩打了另一個男孩一拳,挨打的男孩哭了。他媽媽把他拉到一邊說:“哭什么呀?他打你,你就打他。而且要狠狠地打,那樣以后就沒人敢欺負你了。”可能這位媽媽忘了,以牙還牙的結(jié)果只會結(jié)下更深的積怨。更重要的是,在孩子幼小的心靈中,埋下一粒“拳頭開路”“強者為王”的種子。

人們經(jīng)常說,那些違法犯罪的人是因為不懂法。其實,每個殺人的人都知道殺人犯法,每個盜竊的人都知道盜竊犯法,每個詐騙的人都知道詐騙犯法,每個貪污受賄的人都知道貪污受賄犯法。而當(dāng)個人欲望膨脹到一定程度的時候,他們就像《醒世恒言》中說的那條上鉤的魚一樣,“眼里識得破,肚里忍不過”。因為欲令智昏,所以便飛蛾撲火。

人生的修養(yǎng)也是如此,誰都希望受人尊敬,誰都希望獲得成功。但在遇到困難和阻力的時候,很多人還是習(xí)慣去找客觀原因。有的怪對手太狡猾,有的怪伙伴不給力,有的怪領(lǐng)導(dǎo)不公平,有的怪下屬素質(zhì)低,有的怪家庭沒背景,有的怪市場變化快,等等。這樣的責(zé)怪,雖然可以聊以自慰,但卻解決不了任何問題。

英國倫敦有一塊墓碑,記載了一個人的思維經(jīng)歷。他說,年輕的時候,夢想改變這個世界;成熟以后,想象改變這個國家;進入暮年,希望改變一下自己的家庭,但發(fā)現(xiàn)也不可能。到躺在床上,行將就木時,才突然意識到:如果一開始僅僅去改變我自己,然后作為一個榜樣,可能改變我的家庭;在家人的幫助和鼓勵下,可能為國家做一些事情,甚至可能改變這個世界。

這則碑文講出了一個讓人如夢初醒的真理,無論你要改變什么,都得先改變自己。敬人才能得敬,容人才能得容,助人才能得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