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騎著一匹馬在路上跑。因為馬跑得飛快,不斷有路人鼓掌叫好。馬很得意,騎馬的人也很得意。于是快馬加鞭,繼續(xù)在驛道上狂奔,跑得越快,叫好的人就越多。跑了幾百里之后,這匹馬突然一個跟頭栽倒,呼呼地喘了一會兒氣就死了。騎馬的人摔下來,心疼得想哭。好好的馬怎么會死呢?這時一位老者走過來說:“殺君馬者,道旁兒也。”意思是說,殺你馬的人,就是那些在路旁給你鼓掌叫好的人。

這個故事出自東漢應(yīng)劭的《風俗通義》,后來又被宋代類書《太平御覽》收錄。蔡元培先生曾兩次引用這個典故:一次是1919年五四運動發(fā)生以后,5月9日,蔡元培寫了一封辭職信,信中說:“我倦矣!殺君馬者道旁兒。”另一次是1926年,蔡元培給胡適寫了一首詩,其中一句就是:“道上兒能殺君馬,河干人豈誚庭粗。”

誰都知道,這叫“捧殺”,魯迅早就提醒過大家。但知道捧殺易,發(fā)現(xiàn)捧殺難。很多人不知不覺就掉進捧殺的圈套里。

清代大學者俞樾講過一個故事,有個京官準備去外地赴任,臨行前和老師告別。老師說:“外省的官不好做,你應(yīng)該謹慎從事。”那人說:“我準備了100頂高帽,碰到人就送一頂,應(yīng)當不至于有矛盾不快。”老師很生氣,說:“我們應(yīng)以忠直之道對待別人,何需如此?”其人曰:“天下不喜戴高帽如吾師者,能有幾人歟?”老師點頭:“你的話也不是沒有道理。”那人出來后,悄悄對別人說:“我準備的100頂高帽,現(xiàn)在只剩下99頂了。”

明代趙南星的《笑贊》中也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秀才,死后去見閻王。正趕上閻王放了個屁,于是秀才就寫了一篇《屁頌》,送給閻王。文曰:“高竦金臀,弘宣寶氣。依稀乎絲竹之音,仿佛乎麝蘭之味。臣立下風,不勝馨香之至。”閻王閱后大喜,當即決定給這個秀才增壽十年,即時放回陽間。

很多人都說討厭阿諛奉承,其實大家所討厭的是對別人的阿諛奉承。真要阿諛奉承到自己頭上,不但不會討厭,反而感覺很舒服、很得意。長得丑的人,也喜歡說他美;素質(zhì)低的人,也喜歡說他高;干得差的人,也喜歡說他好。在官場里,沒有人承認自己不稱職;在文壇上,沒有人承認自己的作品是垃圾。而實際上,不稱職的官和垃圾作品遍地都是。

喜歡贊美,必然就討厭批評。有人說,反對批評是人的一種本能。因為所有的批評都是暴露自己的不足,指出自己的失誤,公開自己的缺陷,損傷自己的顏面。批評代表著不滿,也行使著破壞。所以,就連小孩子也本能地反對批評。你批評他作業(yè)做得不好,他可能會哭鬧;你批評他不好好吃飯,他可能把筷子扔掉;再大點,你總是批評他,他干脆就不理你。

因為贊美者經(jīng)常得好處,批評者經(jīng)常挨批,所以無論在職場、官場還是文場,批評的聲音都越來越少。就連剛上班的小青年也知道領(lǐng)導(dǎo)都喜歡聽好話。于是就搜腸刮肚,凈揀些溢美之詞,恭維和討好上司。

任何人的知識、經(jīng)驗、能力和思維都是有限的,只有勇于接受批評,才能獲得不同意見,使自己的思維更嚴密,決策更準確,處事更公正,作品更完美。如果總是陶醉在道旁兒的喝彩聲中,就可能一意孤行,自毀前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