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有網(wǎng)友發(fā)現(xiàn),云南彝良縣旅游局門口的意見箱居然離地兩米多,高懸于行人頭上。如此缺乏誠意也缺乏人情味的設(shè)計,讓我想起熱播劇《人民的名義》中丁義珍“發(fā)明”的那排“讓人站也不是、蹲也不是”的信訪窗口。提意見時踮著腳都夠不到,求申訴時屈著膝也未必辦成。透過這耐人尋味的對比,我們可以看到一些政府機構(gòu)的服務積弊。我想補充的觀點是,高懸的意見箱、低矮的信訪窗,除了暴露出權(quán)力的倨傲和工作作風的痼疾,也是公共服務者誠意不足、人情味淡薄的明證。
從本質(zhì)上說,人情味就是以己度人的體諒意識,用人性的暖意去點綴權(quán)力的冰冷。對官員而言,人情味不僅關(guān)乎與同行如何交往,更意味著以何種姿態(tài)面向公眾。有人情味的公共服務者,心里會繃住一根弦:褪掉一身公務服,官員和民眾一樣,是有苦待排、有難待解的普通人。但很多時候,官員恰恰缺乏這種“我們都一樣”的意識,因而在制度設(shè)計上,疏于為民眾著想,做出讓人不舒服的事卻不自知。
無論是《人民的名義》中信訪窗口的設(shè)計者丁義珍,還是將意見箱懸掛在人民根本夠不到之處的旅游局,都低估了“屈著腿、彎著腰、低著頭來求人”的姿勢帶給人們的屈辱感,也意識不到“高處不勝寒”的傲慢位置讓人產(chǎn)生的心理不適。
從新聞中反映的情況看,人情味缺失的另一個表征是公共服務者對大眾心理痛癢的漠視,不知道“衣食父母”正在關(guān)心什么?!度嗣竦拿x》火到了全民熱捧的程度,只要稍稍關(guān)注一下熱門話題,就會知道“低矮的信訪窗口”喚起了廣泛的社會共鳴,只要稍稍懂一點世態(tài)人情,就會知道受到劇情影響的公眾難免會將目光從熒屏轉(zhuǎn)向現(xiàn)實。而如果有點起碼的舉一反三的自省意識,公共服務者就該想想劇中有沒有自身影子的投射。從近期接連曝光的現(xiàn)實版“光明區(qū)信訪辦窗口”看,很多政府部門的確缺乏這種舉一反三的自省意識。電視劇中針砭時弊的劇情、杏枝聲淚俱下的訴苦、信訪時坐立兩難的姿勢,并沒有觸動現(xiàn)實中這些麻木的公共服務者。
主動提供有人情味的服務,需要正向的鼓勵與激發(fā)。一直以來,能夠替百姓考慮、講究換位思考是公眾對政府的期冀。為此,常有“提升服務意識、公仆意識”的呼吁見諸意見場。但同時,也需要引入公眾的監(jiān)督作為鞭策。它雖然不能從根本上糾謬對“權(quán)為民所賦”的忘本,但至少可以在官員心中敲響警鐘。拿旅游局門口的意見箱來說,決策之前,如能多為民所想,稍稍有點“我是為人民服務”的清醒感和分寸感,或許就不會如此疏忽,把傾聽社情民意的意見箱放到如此高的地方。
過去比較封閉的環(huán)境中,地方報社、電視臺可以因為一紙政令讓“人情味缺失”的批評報道止步于編輯部,但在如今發(fā)達的網(wǎng)絡媒介面前,對負面信息的控制越來越捉襟見肘。近年來相當多的糾風案例說明,隨手拍的一張照片,讓傲慢冷漠的作風大白于天下絕非難事。“上級粗心沒注意”“天高皇帝遠,上級看不到”的“好日子”一去不返。即便身處偏僻的市縣,一舉一動的不妥也可能進入全國人民的視線。
那些很有丁義珍色彩的現(xiàn)實原型經(jīng)由網(wǎng)絡傳開后,戳中了很多人親身經(jīng)歷的痛點,引發(fā)民眾的不滿。民意的所指恰恰說明一個問題:公共服務中一個細節(jié)讓人覺得不舒服,就會導致整體形象的坍塌。
“人情味”是透過細節(jié)展示出來的。不說“謝謝”,而說“謝謝您”,別人給你看手機照片的時候不擅自翻頁……生活中很多讓人覺得舒服的行為,就蘊含在這些小細節(jié)、小動作之中。政府部門也一樣,相比于那些宏大的制度宗旨、紅頭文件,真正建立起百姓對政府印象的,其實就是意見箱、服務窗口這些具體可感的小物件。透過它們,我們才能清晰地判斷出,那句“拉近與群眾距離”承諾的含金量。讓這些小物件充盈著人情味,政府才能真正向公眾釋放出“老百姓的事再小也是大事”的誠意與暖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