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2018年國慶長假為觀測點,中國旅游產業(yè)出現了一個十分喜人的拐點——觀光性旅游向文化體驗性旅游的轉型已然發(fā)生。有關統(tǒng)計顯示,全國文化類景區(qū)訂票同比增長超過36%;逾90%的游客參加了文化活動;鄉(xiāng)村體驗、紅色主題體驗空前火爆,參觀博物館、美術館、圖書館和科技館的游客也高達40%以上。

文化體驗性旅游是一種深度旅游模式。旅游不僅是一種觀光活動,還是一種身臨其境的觀察、品味、探究、學習、欣賞性活動。此處的“文化”,也就是旅游目的地人們世代相傳的生存方式、生活樣式、傳統(tǒng)習俗、文化風貌或風情等,構成了游客旅游體驗的重點內容。因而文化體驗性旅游的設計與銷售不單是一種經濟行為,還是一種文化行為。文化涉及人的精神信仰、價值判斷、審美取向、民族情感和觀念立場等深層問題,具有教化和導向功能,故文化體驗性旅游設計必須克制虛假性、低俗化和泛娛樂化傾向。而這些虛假性和低俗化的所謂文化旅游設計,骨子里還是金錢至上,文化只是幌子。

舉例而言:摔碗酒,一種荒唐的文化體驗項目,據說從短視頻軟件抖音發(fā)跡而迅速變成“網紅”,于是一些旅游設計者將之引入旅游,居然很快泛濫開來。參與者只圖喝酒、摔碗、宣泄感觀之快,甚至被所謂“甩去煩惱”之類的牽強附會、極其淺薄的說辭誤導而信以為真,卻渾然不知喝酒摔碗這種行為真實的文化蘊涵。

在中國傳統(tǒng)習俗中,碗是重要的生活器皿,一日三餐不可離。吃飯端好碗、手扶碗、不用筷子敲碗,是中國人從小就必須學會的規(guī)矩。碗的重要程度甚至與一個人安身立命的職業(yè)發(fā)生了聯系,以致于一份養(yǎng)家糊口的工作可以叫“飯碗”,比較有保障的工作叫做“鐵飯碗”,理想的工作叫做“金飯碗”。“砸人家的飯碗”在人們心目中是一種惡行。逢年過節(jié),不小心摔破了碗,會被視為不吉利的事,民間通常的做法是用紅紙將碎片包起來,再念上幾句“歲歲(碎碎)平安”,以圖化解晦氣。盛怒中吵架砸碗是對對方的莫大羞辱,也是自己粗俗野蠻、缺乏教養(yǎng)的表現。世界上任何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約定俗成的文化禁忌,不可輕易冒犯,因而入鄉(xiāng)隨俗、入鄉(xiāng)問禁是民間乃至國際文化交往中不可缺少的態(tài)度。

在中國,摔碗酒通常只出現在兩三種特殊場合:一是葬禮中的出殯儀式,主祭者以酒祭奠亡靈,然后以摔碗為號,以示永訣,八仙起杠抬棺前往墓地;二是戰(zhàn)場出兵,敢死隊喝酒摔碗,以示必死決心;三是喝酒摔碗,以示絕交。試想,時下一些景區(qū)流行的摔碗酒,讓游客體驗的究竟是何種文化?符合中國人傳統(tǒng)的文化心理嗎?與咱們中國人勤儉節(jié)約、惜福有福的文化觀念相合嗎?

當然,也有人指出喝摔碗酒是湖北恩施土家族的民俗傳統(tǒng),但又很難說清這種民俗的歷史來由究竟是什么。一說是“某個時代,土家族的兩個族長或者是兄弟之間有了恩怨,為了民族的生存和發(fā)展,兩人決定盡釋前嫌,于是共飲一碗酒,以示今后的友誼與和諧,飲過之后,將碗摔碎,以泯恩仇”。二說是“起源于周朝,土家族的英雄先人巴蔓子,因國家有難去楚國搬救兵,楚國提出割讓三座城作為出兵的先決條件。巴蔓子無奈暫時答應,待楚國出兵幫其解圍后,巴蔓子不忍割讓國家城池,飲酒后摔碎碗,拔劍自刎謝罪。后人為紀念他,流傳下來了喝摔碗酒的習俗”。三說是“摔碗酒是古代土家兒女上戰(zhàn)場前的一種壯行酒”,這個說法倒是與漢族高度相似。但目前所見有關恩施摔碗酒的描述,幾乎全部出于旅游活動介紹,這可能同樣是旅游設計者有意制造的一種偽民俗。

筆者看過一篇博文,作者應該就是湖北恩施熟悉土家族的知情人。他說:“對于出生和成長在本地的我來說,對土家族的風俗習慣、歷史傳說等還是略知一二。知道巴蔓子自刎護城的故事,但不知道有飲酒摔碗的細節(jié)。我知道土家人平時是不會喝酒就摔碗的,因為沒有這樣的習俗。”另外,湖北咸豐是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管轄的一個縣,在一篇題為《咸豐土家民族習俗文化及其他》的文章中,作者明確指出:“唱歌敬酒是土家的待客習俗,各地都有不同調門的敬酒歌。值得特別申明的是,土家人沒有喝‘摔碗酒’的習俗,摔破碗不僅是對客人不恭的表現,而且摔碗也是土家人的一大忌諱。”《湖北民族學院學報》2013年第3期刊出劉瓊、謝一瓊合寫的論文《文化人類學視域中的土家族飲食習俗和民族旅游經濟——以鄂西南咸豐縣為例》,全文只字未提土家族喝摔碗酒的習俗,倒是說到土家族人有喝咂酒的傳統(tǒng)。宴客時,在堂屋正中擺放兩張一合的廂桌,取出釀存的咂酒,裝在專門的壇內,放于廂桌的下席位,沖上熱開水,插入通節(jié)的細竹竿,飲者通過細竹管吮吸。由此可見,所謂土家族摔碗酒,確實是旅游設計者炮制的又一例偽民俗。

誠然,人類的生活方式在快速演替,新的生活內容層出不窮,也必然有一些方式或內容會漸行漸遠,最終離開我們,無法挽留。江西婺源篁嶺村的“曬秋”,來自百姓傳統(tǒng)生活中的晾曬秋實,俗言“曬東西”。平原地區(qū)有大曬場,丘陵地帶稍微寬曠的地方則用高腳凳架曬籃晾曬。篁嶺是山村,山谷里的土地很珍貴,溪水從谷中穿流而過,山洪暴發(fā)時,河水洶涌,故村莊只能依山而建,形成錯落有致的格局。因而篁嶺村內面積較大的平地很少,晾曬農作物、果實,只能用曬架、曬樓的方式才能充分利用日光。于是,矩形的房屋與圓形的曬籃以及五顏六色的晾曬物,組成了一幅美麗的鄉(xiāng)村圖景,被攝影家冠以“曬秋”的名號傳播了出去。由此,篁嶺村這種為當地人司空見慣的曬東西的方式開始引起外界的關注,人們從中發(fā)現了一種與眾不同的美感,企業(yè)家則借此開發(fā)出了旅游項目。

由此可見,篁嶺曬秋原本是真正來自生活的、個性化的民俗事象,這是篁嶺文化保護最有價值的內容之一。由于其有看點,旅游設計者便將這種模式較大規(guī)模地克隆、嫁接到本不使用曬樓、曬架的旅游村落,人為造成文化風情的錯亂。而且,這種現象在2018年初興的“秋收節(jié)”中更是愈演愈烈。曬秋本是一種生活的呈現,如今卻蛻變成一種脫離了原本生活的表演性、展示性、裝飾性的東西,很牽強、很做作、很蒼白,其實也很不易。細心的人不難看出,這種生造出來的所謂曬秋,曬的竟是陳年老谷,草把和造垛也沒有新收割的稻草特有的清香,不少果實其實是異地搬遷來的,并不產自當地田園……

民俗,體現了不同區(qū)域人類群團的生活樣式,是觀察不同文化模式、文化個性的重要內容。民俗中不少東西可以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范疇,而保護的前提是它的真實性、獨特性和突出價值。然而,如今不少旅游設計者卻在片面追求利益的魔咒中發(fā)生異化,生造出被學界痛斥的形形色色的偽民俗。偽民俗本質上是一種造假欺騙行為,無中生有,張冠李戴,它的最大危害是違背了歷史文化的真實性,切斷了文化根脈,割裂了文化傳統(tǒng),傷害了文化風教,玷辱了文化鄉(xiāng)愁,褻瀆了游客的虔誠體驗,擾亂了人們的文化認知。

在文化體驗性旅游時代到來的節(jié)點,旅游市場的文化打假應當及時跟進。文化旅游需要創(chuàng)意智慧,但不應虛假化、低俗化、泛娛樂化。文化旅游的設計者和審核者,更應該具備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和文化擔當精神,才能在文化旅游中誠實并生動地講好鄉(xiāng)土故事、民族故事、中國故事。

(作者單位:江西師范大學正大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