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1歲放棄鐵飯碗闖蕩嶺南商海
20世紀80年代末,如果一個50多歲的人有一份穩(wěn)定的工作,那么他的職業(yè)規(guī)劃會是什么?大多數人的想法應該是等待平穩(wěn)退休。但是,陳特夫卻給出了截然不同的答案。
“佛山人的觀念特別開放,這是一個具有包容精神的城市,這從一開始就吸引了我。”陳特夫說。從上海交通大學畢業(yè)后,陳特夫就到陜西工業(yè)職業(yè)技術學院任教。1988年,從教30年的他已經是副教授,有穩(wěn)定的收入,有學校分配的房子。但是,一次到佛山考察,讓他毅然拋下了這一切。
30年前,佛山的陶瓷產業(yè)已經異軍突起,但佛山陶瓷業(yè)界采用的陶瓷模具,不但造價非常高,損耗還特別快。“當時很多陶瓷模具廠報廢的模具堆積如山,看著這些昂貴的模具浪費在那里,感覺很心疼,而我剛好能夠解決這個問題。”陳特夫說,降低造模成本、延長使用壽命,他的特長和當時的陶瓷模具廠所探索的革新方向一拍即合。之后,他所參觀的工廠派出專車,帶陳特夫更細致、全面地參觀廠區(qū),一起探討。也是這個時候,他內心的火焰慢慢被點燃。
在學校任教的陳特夫,當時正在為科研項目缺經費而發(fā)愁。于是,他經常到工廠收集題目帶學生一起完成畢業(yè)設計,回實驗室研究后,再到工廠解決實際問題。“工廠也歡迎我們去,我也搞出了一些科研項目,但是要投資,工廠就沒這個能力了,有一些項目就沒有推廣。”
但在佛山,陳特夫看到了另外一種可能,“時任石灣區(qū)委書記非常熱情,當天夜里就讓我寫了一個可行性報告給他,第二天他就打電話給我,‘歡迎你來我們這里’”。當時的石灣區(qū)給陳特夫開出的工資是每月400元,更讓陳特夫動心的是,“他尊重你,尊重你的知識,自然也尊重你的前景”。
于是,51歲那年,陳特夫放棄副教授職銜、放棄學校分配的房子,毅然來到佛山,報的第一個項目就是改良陶瓷模具。因為暫時沒有可分配的房子,陳特夫就與年輕人一起住在集體宿舍,硬板床上掛個蚊帳,一頭扎進技術研發(fā)工作里。
陳特夫說:“把陶瓷模具用一般的鋼來做,磨損的地方用特選材料焊上去再加工,壽命和進口鋼材差不多,但是價錢卻便宜得多,并且質量很好,可以代替進口。”一年后陳特夫的項目被評為佛山市科技攻關項目,自此,他“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名聲一炮打響。
1989年,在陳特夫的主導下,佛山市石灣陶瓷工業(yè)研究所成立。成立那一刻,陳特夫內心是雀躍的,因為他科技報國的初心,終于有了更好的平臺來實現。
71歲押上全部資產投入新事業(yè)
71歲那年,陳特夫又做出了讓人意外的決定。
2008年,他投資120萬元成立了泰岡數控精密機床有限公司,跨入機械制造這個他并不熟悉的領域。陳特夫總共投入了600萬元在研發(fā)和裝備上,這是他多年的積蓄,其中還包括房產抵押借來的200萬元。用破釜沉舟形容陳特夫的行為毫不為過,促使他這么做的,是對于市場的敏銳判斷。陳特夫瞄準制造工具革新帶來的機遇,想做出能夠取代進口的數控工具模床。
“要做出精密的機器零部件,刀子要很厲害,粗制濫造的刀具制造不出好的零部件,所以刀具對制造行業(yè)非常重要。要有好的刀具,就必須有好的制刀機器。”陳特夫用“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來解釋他的事業(yè)。調研后發(fā)現,他所瞄準的制作精密刀具的機器在國內沒有生產廠家。
陳特夫掌握的數據顯示,當時全國對于數控機床的需求近300臺,這個數字還在隨著制造業(yè)的發(fā)展而不斷增加,這些需求絕大部分依賴進口。
泰岡成立的前三年,陳特夫將全副身家投入其中;第四年,泰岡完成了40臺數控機床的訂單……最高峰時,泰岡年產值超過3000萬元,產品出口到意大利、印度、伊朗、柬埔寨等十幾個國家。陳特夫骨子里是一個驕傲的人,他認為國產未必不如進口;此外,他又是一個務實的人,他的所有冒險都建立在化知識為力量的基礎上。
很快,泰岡就成為國內唯一一家上規(guī)模的數控精密機床公司,泰岡廠房內張貼的值班安排顯示,周六周日都已排滿——為完成訂單,他們正加班加點趕工。
2019年6月,身體日趨干瘦的陳特夫心里記掛的卻是在今年完成引進機器手臂,實現機器換人,從而讓焊接更精準、速度更快、耗材更少。陳特夫說:“創(chuàng)新和不斷地去突破,已經植入到我的腦子里,成了我生命和生活的一部分。”
82歲夢想依舊生生不息
雖然人生已走過了80年,白發(fā)蒼蒼的陳特夫的夢想卻依舊生生不息。他常常說:“我總感覺時間不夠用,我還有很多的事情要去做。”
2019年佛山市禪城區(qū)兩會上,政協委員、中國陶藝大師封偉民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議將位于禪城區(qū)大江路267號的東兆工業(yè)園區(qū)打造成陶藝主題的特色創(chuàng)意園區(qū)。而這個園區(qū)的主人就是陳特夫,這個建議也是陳特夫想做的事。
東兆工業(yè)園區(qū)占地25000平方米,按照協議,該園區(qū)還有20年的租期。目前,工業(yè)園中除陳特夫自己的企業(yè)外,還有另外一家高科技企業(yè),以及十多名陶藝大師的工作室。
佛山素有“石灣瓦,甲天下”的美譽,作為國家級非遺項目的石灣陶藝,是佛山市一塊閃亮的文化金字招牌。陶藝家們進駐后,工業(yè)園區(qū)的藝術氣氛日漸濃厚,有媒體朋友稱此地為“隱藏在工業(yè)園區(qū)的世外桃源”。近一年來,陳特夫也為此事多方奔走,他說:“如果政府同意將這里打造成為創(chuàng)意園區(qū),我愿意將我的企業(yè)外遷,藝術家進駐,我哪怕少收一點租金都愿意。”
所有認識陳特夫的人都知道,他不僅會搞科研,會帶隊伍搞生產,還是一個生活藝術家。
他自學手風琴、小提琴,吹簫。每一次盟支部過組織生活,不管多遠,他都會帶上手風琴和簫。有時候大家坐在水岸旁,陳特夫拉著琴,大家唱著《山楂樹》等懷舊歌曲,歡樂的種子撒播在每個人心間。
他愛運動,現在每周都打兩次乒乓球,每次一個半小時。“我喜歡和年輕人打球,并教他們在打球時候學會動腦子,不管是干工作還是打球,會動腦子,才會贏。”他說這話時,臉上浮現出孩童一般的笑。
陳特夫是一個執(zhí)著的人,又是一個多元的人,他真實而努力地前行在創(chuàng)新的道路上,將責任、情懷背負于肩,從不退卻。無論走到人生哪一個階段,他科技報國的初心始終未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