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春節(jié)期間,事先不被看好的科幻電影《流浪地球》點燃中國觀眾的觀影熱潮,在票房上甩開同期上映的《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等影片,領跑春節(jié)檔期。目前,該片國內票房已超過40億元人民幣,超過《紅海行動》36.5億元人民幣的國內票房,僅次于《戰(zhàn)狼2》56.8億元人民幣的票房紀錄。不僅如此,該片上映后贏得了國內輿論的廣泛贊譽:豆瓣評分達到7.9分;《人民日報》的“人民時評”專欄指出:“以宇宙為背景的宏大設定,配上太空場景、災難景觀、工業(yè)風格、熱血少年,讓電影頗具觀賞性。”
當然,如果只是在國內叫好又叫座,則有“王婆賣瓜——自賣自夸”之嫌。關鍵是,《流浪地球》在國外上映后,也在票房和口碑上取得雙豐收。2月5日起,《流浪地球》在北美、澳新先行上映了IMAX—3D版本,這是中國電影首次以IMAX版本在海外上映,上座率超90%,單廳票房超同期好萊塢大片。2月8日,2D版本在北美、澳新全面公映,排片規(guī)模達到47個城市、100多家影院。上映三天,北美票房突破百萬美元,澳新票房超過50萬澳幣。與此同時,《流浪地球》的歐洲發(fā)行權已出售給了美國網飛公司(Netflix),不久之后歐洲觀眾也將觀賞到這部影片。
在口碑方面,《流浪地球》目前在北美著名電影網站互聯(lián)網電影資料庫(IMDB)的評分為7.8分,超過同期上映的好萊塢電影。在影評方面,影評家克里斯蒂安在接受中國環(huán)球電視網(CGTN)北美分臺采訪時指出:“《流浪地球》是令人興奮的史詩級作品,這部電影宣布中國進入了科幻電影制作殿堂,并為科幻電影帶來了中國人的價值觀,不是好萊塢式的‘孤膽英雄’,而是團結的力量。”不僅如此,國外各大媒體也對該片不吝贊美之詞:《紐約時報》認為憑借此片“中國電影終于加入太空競賽”;澳洲某電影網站(flicks.com.cu)指出“來自中國的重磅炸彈《流浪地球》很可能是2019年最棒的科幻電影”;《南華早報》則評價《流浪地球》“可能成為激發(fā)中國科幻電影創(chuàng)作的開山之作”。
拋開媒體跟風式的熱評,我們也應冷靜而理智地看到,中國電影已經很久沒有在國內外同時贏得叫座又叫好的待遇了。19年前李安執(zhí)導的影片《臥虎藏龍》盡管在國內票房成績不佳,但全球票房高達2.14億美元,其中北美票房1.28億美元,并獲得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當然,嚴格地說《臥虎藏龍》不能算作完全意義上的中國電影,它是中外合拍片,只能說是華語片。2002年張藝謀執(zhí)導的《英雄》全球票房1.77億美元,海外票房約1.4億美元,其中北美票房0.54億美元,盡管在國內口碑不佳,但該片被美國《時代周刊》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并獲得美國奧斯卡金像獎和金球獎最佳外語片提名。此后,《十面埋伏》《霍元甲》等新武俠片的上映,形成了一個中國武俠片海外熱映潮。然而,2006年之后,單片中國電影再也沒有在北美獲得超千萬美元的票房,也沒有在整個海外市場獲得超5000萬美元的票房。
曾在國內取得很好票房成績的《湄公河行動》和《西虹市首富》,以及中國內地票房達到31億元人民幣并獲得輿論高度評價的《我不是藥神》,幾乎未在中國內地以外地區(qū)上映。
中國電影近年海外票房遇冷,綜合各方總結和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武俠片熱”消退。21世紀初,《臥虎藏龍》《英雄》等武俠片在海外一時風光無限,但隨著海外觀眾對此類型電影獵奇心理的饜足,武俠片的影響力也自然不斷縮水。2013年,王家衛(wèi)的《一代宗師》在北美票房只有659.5萬美元,這竟成為中國武俠片在海外票房最后的閃光。《葉問:終極一戰(zhàn)》《太極2:英雄崛起》的北美票房只有可憐的三萬多美元。
其二,出口電影類型狹窄。能夠登上全球電影票房排名前500的中國電影類型,主要是動作電影、喜劇電影和奇幻電影這三種。當然,也不排除有些類型電影出口的海外票房太少,根本沒有進入全球電影票房排行榜。不可否認的是,過去科幻片、恐怖片、懸疑片等類型電影的出口幾乎是一片空白。
其三,海外電影市場飽和,中國電影立足不易。以北美電影市場為例,自2009年至2018年的十年間,總票房從106億美元增加到119億美元,十年僅增加12.3%。北美票房未來成長空間已十分有限。在如此境況下,中國電影要想在趨于飽和的北美電影市場分一杯羹,是十分困難的。
其四,海外發(fā)行渠道不暢。中國電影的海外推廣主要依靠參加國際電影節(jié)、宣傳片投放和人際傳播等方式。這些方式對語言文化迥異的海外觀眾來說可謂杯水車薪。為加強中國電影的海外推廣,中國在海外市場成立了華獅電影發(fā)行公司、中國電影海外推廣公司,并收購了一些國外的院線公司,但由于海外發(fā)行人才匱乏,拓展海外業(yè)務能力不足,中國電影的海外發(fā)行成績仍不盡如人意。2017年,中國電影海外出口收入僅6.41億美元。
其五,技不如人。我國的電影技術幾十年來一直是跟著別人走。而20世紀80年代以來,科技的進步成為推動電影發(fā)展的主要動力。好萊塢各大電影公司都有專門進行電影技術研發(fā)的部門,一部電影大片往往附帶著諸多電影新技術專利。而新技術帶來的影像奇觀是各國觀眾蜂擁而至觀賞好萊塢大片的重要原因。
在中國電影海外市場一直比較“冷”的大背景下,《流浪地球》為什么能夠在海內外持續(xù)熱映且勢頭不減?據筆者看來有以下幾個原因:第一,中國故事內核極大地調動了觀眾的愛國情懷,電影中隨處可見的中國元素、中國人拯救世界的故事架構、帶著地球流浪的不離不棄的“根文化”情懷、“聯(lián)合政府”集體領導各國民眾齊心合力的集體主義精神等,都符合新時代中國在世界上的定位,讓國人從中找到了民族自豪感。第二,它是今年中國電影春節(jié)檔期唯一“爆款”影片,同期上映的《瘋狂的外星人》《飛馳人生》《新喜劇之王》等競爭對手實力較弱,票房號召力無法與之抗衡。第三,高票價推動,《流浪地球》目前的平均票價在46元左右,是排行榜中票價最高的電影。第四,太空知識的日益普及,使得更多中國觀眾尤其是青年觀眾能夠理解接受這類科幻電影。當然,吳孟達、吳京等明星參與演出的動人故事、吳京雪中送炭式投資等資訊在自媒體上的廣泛傳播,也為推高票房起到推波助瀾的作用。
以上原因只能解釋為什么《流浪地球》在國內熱映。而該片能同時在海外熱映,我認為主要在于這樣幾個方面:首先,國內高票房、高口碑的示范效應是必要的前提。很難想象,一部在國內都乏人問津的電影會在海外產生觀影波浪。當然,更為重要的是,《流浪地球》采用了國際化的題材和國際化的敘述策略,海外觀眾更容易接受。太陽即將毀滅,拯救我們的家園——地球,這類拯救題材在好萊塢大片中屢見不鮮。但通過2500年、100代人的努力,利用上萬座人造發(fā)動機和轉向發(fā)動機將地球推離到4.2億光年外的想法是極富想象力的。而拯救地球的英雄們流浪漢式的一路遇險的救援、多次最后一秒鐘脫險的傳奇經歷等敘述策略也是好萊塢電影屢試不爽的敘事法寶。不過,最重要的是,《流浪地球》用不遜于好萊塢的電影技術創(chuàng)造了堪與好萊塢大片相媲美的影像奇觀。如印度網站News18指出的:“這部電影看起來相當獨具一格,完全可以媲美好萊塢,有些地方甚至超越了好萊塢。”在電影中,氣勢恢宏磅礴的大場面屢屢出現(xiàn),地上被冰雪取代的曾經熟悉的北京、濟南、上海等中國城市,巨大而真實、工藝精良的宇宙飛船,同名小說作者劉慈欣與眾不同、天馬行空的想象力所描繪出來的科幻世界,在電影中得到完美的呈現(xiàn)。
如果繼續(xù)深挖,相信《流浪地球》海內外熱映的原因還有不少。但就前文提到的這些方面而言,對中國電影“走出去”已有諸多有益的啟示。中國電影成功“走出去”的前提是立足本土。2018年中國大陸電影票房為609.76億元,超越北美成為第一大電影票房市場前景可期。因此,離開本土票房的支撐,指望“墻外開花墻外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中國電影成功“走出去”更要放眼世界,要選擇國際化的題材,用國際化的敘述方式講述外國觀眾能夠看得懂、容易理解的中國故事。立足本土和放眼世界二者不可偏廢。
《聯(lián)合早報》指出,《流浪地球》是中國科幻電影的扛鼎之作,開辟了中國科幻電影的新紀元。就個案來說,《流浪地球》海內外的熱映可能有其偶然性,但從中國電影工業(yè)近20年的迅猛發(fā)展趨勢來說,《流浪地球》成功“走出去”又是中國電影工業(yè)不斷壯大、日趨成熟的必然結果。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流浪地球》之后,成功“走出去”的中國電影將會越來越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