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是歷朝歷代的貪官污吏太多了,才使歷史上為數(shù)不多的清官廉吏聲名顯赫并得以代代流傳。“張瀾家風軼事展”就是這樣一個主題鮮明、好看耐看、來得及時又具有重要時代意義的展覽。

我在近作《重新生活》自序中寫了這樣一段話:“一個官員,如果選擇作清官廉吏,就只能是一條最難、最苦、最艱辛當然也是最榮光的人生之路。清官難做,貪官好活。……清官難做,清官不易,你一定要有這樣的心理準備。”

為什么?因為在一個貪腐文化肆虐的歷史時期,貪官污吏得到的利益和光環(huán)要遠大于清官廉吏。當一個官員握有重權(quán),既沒有制度的制約,又沒有嚴密的監(jiān)督,卻堅持秉公辦事、兩袖清風、無欲無求、百毒不侵,視唾手可得的金錢美色如糞土,那就注定他在得到無數(shù)百姓的擁戴和贊譽的同時,也會受到諸多權(quán)貴的憤恨和踩踏。百姓的擁戴和贊譽是無形的,特別是在遙遠的古代社會,口口相傳的贊美和頌揚需要時間,需要一生的堅守。而權(quán)貴的憤恨和踩踏則是有形的,近距離的,尤其是圍繞在皇權(quán)四周的權(quán)貴,他們的憤恨和踩踏,他們的報復(fù)和掣肘,鐵定會成為你選擇作清官廉吏的代價和危機,會讓你時時處在一種險惡的政治環(huán)境和人生境遇之中。

我有個乒乓球友是正師級軍官,愛兵如兄弟,領(lǐng)軍如鷹隼。然而像他這樣的職業(yè)軍人,最怕的是逢年過節(jié)回家探親。村里的人都覺得他在外面做大官,一定富得流油,辦事能力也一定了得。親朋好友和鄉(xiāng)親鄰里紛至沓來,卻沒想到他連個像樣的紅包也給不起。他是獨子,上要贍養(yǎng)父母,下要養(yǎng)育子女,靠的都是工資。平時士兵有了困難,他還常常接濟。他提拔起來的將官,都是表現(xiàn)優(yōu)秀、軍事才能卓越的猛將。誰想為了提拔給他送禮,必然令他視若敝履。這樣的軍人又如何“衣錦還鄉(xiāng)”?生活上捉襟見肘,讓他很怕回老家,他真的沒什么財物和本事能應(yīng)付親朋好友、街坊鄰居乃至父母的欲求和托付。

但與他同村的一個縣領(lǐng)導(dǎo)就不同了,官職比他小幾級,但回村時的威勢和人望卻讓他望塵莫及。前呼后擁,寶馬香車,探望的、送禮的幾乎能排滿街道。民間常??湟?ldquo;富貴不還鄉(xiāng),如衣錦夜行”,大概說的就是這類官員,而這也恰恰是對清官廉吏的最大折磨和毀損。

張瀾先生是中國民主同盟的創(chuàng)始人,在民國時期曾做過四川省省長,在新中國成立之后做過國家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和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張瀾家風軼事展”盡管展廳不大,展覽不長,卻讓我們看到了先生諸多感人的事跡,看到了他秉持一生的道德操守,令人肅然起敬,久久難忘。他留給我們的真實的生活細節(jié)和文字,體現(xiàn)了一個大寫的民盟先賢的可貴品質(zhì)和高尚情懷。

張瀾一生清廉,胡耀邦同志曾贊揚他“有一個很優(yōu)良的氣質(zhì),就是他有強烈的正義感”。他強烈的正義感,完全來自于他的廉潔自律、剛正不阿。

1911年,張瀾參與領(lǐng)導(dǎo)的四川“保路運動”,促成辛亥革命的爆發(fā)。孫中山多次對他委以重任,蔡鍔將軍評價他“廉潔奉公,任人唯賢,為民除害,城鄉(xiāng)安謐”。他在四川嘉陵任職期間,“勵精圖治,懲治貪官,廢除苛捐雜稅,舉廉能,除惡霸,去弊政,人民安居樂業(yè),聲譽布滿全川”。后蔡鍔赴日治病,再次舉薦張瀾出任四川省省長。張瀾赴任途中,路遇劫匪,為首大盜強人王三春發(fā)現(xiàn)這個省長只帶了隨從一人,所帶的兩口木箱竟然分文無有,全都是舊衣和書籍,不禁大為感嘆。王三春一生打劫無數(shù),如此大官又如此清貧,張瀾是第一人。遂發(fā)誓今后不再為盜,并一路護送張瀾到成都。張瀾任省長期間,“去苛捐,免雜稅,興產(chǎn)業(yè),反貪污,廢除百年陳規(guī)陋習,深得百姓擁戴”。張瀾夫人前來看望他時,竟然“房無一間”,只好在街上臨時租了一間舊房居住。

兩年后,共和式微,軍閥混戰(zhàn),四川軍閥石青陽占據(jù)四川大部,處處設(shè)卡,視張瀾為政敵。而后熊克武占據(jù)四川,指責張瀾為貪官,命令石青陽查抄張瀾住宅。張瀾對此“不勝駭異”,據(jù)理反駁,“事關(guān)國家財政,人民膏血,斷不受無端之污毀。鄙人平生日無一長,維不貪財一節(jié),差堪自信”。熊克武不為所動,依然令石青陽去張瀾處抄家。但抄查結(jié)果,竟是“陋室一間,一無所獲”。石青陽無法相信,又連夜下令赴張瀾老家查抄,仍然是“家徒四壁,舊衣陋柜”。石青陽對此結(jié)果仍心有不甘,親率士兵到鄉(xiāng)下查訪,只見張瀾八旬老母率家人在田間勞作,“耕種熟習,坦然無憂戚之態(tài)”,士兵們見張瀾家“環(huán)堵蕭然,一屋空空,竟無一樣像樣的東西,一派凄清景象”,無不面露敬佩之色。石青陽不禁大為感慨,“川北圣人之名不虛也”。而后石青陽向熊克武匯報,熊克武“佇立發(fā)癡,久久肅然無聲”。自此唯有對張瀾的敬重,再無人議及張瀾的家財。

新中國成立之后,張瀾身為國家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全國政協(xié)副主席、民盟中央主席,始終布衣素食,勤儉持家。國家分配給他的一處副國級住宅,他堅決謝絕,一直居住在一所簡陋的住宅之內(nèi)。國家每月給他的200元補助,他始終分文不取,全部交給國家。

1954年毛澤東主席在天安門當著眾人稱贊張瀾:“表老,你是一面旗幟,插到哪里就起作用,而這個作用是別人起不到的。表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表老啊,你的德很好,你是與日俱進的?。?rdquo;1955年張瀾去世,周總理夫人鄧穎超去看望張瀾夫人,看到家中唯一的一口木箱中都是一些打了補丁的衣服和襪子,止不住掉下淚來。

正因為張瀾是一個廉潔奉公的領(lǐng)導(dǎo)干部,所以他一生襟懷坦白,光明磊落,道貌凜然,剛正不阿。同那些狗茍蠅營、狼貪鼠竊,一世如驚弓之鳥、過街之鼠之輩相比,完全是絕然不同的人生境界。正如我在《重新生活》自序中寫過的:“清官難做,但清官一生清風朗月,堂堂正正;貪官好活,但貪官一世昏天黑地,日日煎熬。”似張瀾這樣的領(lǐng)導(dǎo)干部,才會在他的后輩之中涌現(xiàn)出一批卓越的國家英才。比起那些坐享其成、只會吃喝玩樂、“富不過三代”的權(quán)貴子孫們,張瀾留給社會的遺產(chǎn)將恩澤萬代,普惠眾生,無比珍貴和厚重。

這些年反腐倡廉,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了制度建設(shè)的重大作用。制度的作用確實極其重要,但道德的力量也同樣不可或缺。特別是在制度建設(shè)期間,道德的力量舉足輕重,尤為關(guān)鍵。制度建設(shè)和道德建設(shè),同等重要,缺一不可。

懲處貪腐,強化監(jiān)督,重整綱紀,舉賢任能,扎牢制度之籠,崇尚廉潔文化,才真正是國之大幸,民之大幸。

這也正是這個展覽的價值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