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詒春,號寄梅,安徽休寧人,是清華大學初創(chuàng)時期的主要拓荒者和領導者之一,于1913年8月至1918年年初擔任清華學校校長。這期間,周詒春和梁啟超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并在此期間和之后,留下了兩請梁啟超、梁思成父子的佳話,對現(xiàn)代中國文化史產(chǎn)生了重要影響。
一請梁啟超,清華有了永久校訓
辛亥革命爆發(fā)后,剛剛建立的清華處于風雨飄搖之中,獨自主持校務的唐國安鑒于周詒春的學歷與經(jīng)歷,于1912年4月聘請其為教務長。經(jīng)過唐的爭取,1912年5月,外務部批準撤銷游美學務處,當年10月批準將清華學堂更名為清華學校,唐國安為校長,周詒春為副校長。1913年年初,唐國安心臟病日益嚴重,在唐國安的信任與支持下,周詒春開始主持校務;8月21日,唐國安病危,書面推薦此時正護送學生赴美的周詒春擔任校長;8月22日唐國安病逝,繼之外務部批準周詒春擔任校長。1918年1月,因曾擔任孫中山秘書,遭到北洋政府親日派的誣陷攻擊,周詒春毅然辭去清華學校校長一職。
周詒春在清華初創(chuàng)時期任職六年多,擔任清華校長四年零四個月,為清華作出了奠基性、導引性貢獻。具體表現(xiàn)在哪呢?他著眼于民族教育事業(yè)的獨立發(fā)展,提出了將清華學校建設為一所獨立大學的規(guī)劃藍圖;確立現(xiàn)代教育思想,踐行德智體并重的教育理念;啟動修建后來被稱為“清華學校四大建筑”的圖書館、科學館、體育館、大禮堂,如今這四大建筑已被列為文化遺產(chǎn);倡議推動公費考選女生赴美留學,為現(xiàn)代男女教育平權產(chǎn)生了開創(chuàng)性、示范性的效應;打破常規(guī)聘請剛從美國留學回來的梅貽琦擔任物理系主任,為清華留住了未來帶領清華走向輝煌的梅校長;極力邀請梁啟超來校講演,引出并確立了至今仍在激勵一代代學子的清華校訓。
清華學校起初為留美預備學校,也就是為庚款留美學生做一些基礎教育和預備教育。周詒春擔任校長后,為了防止清華學子成為美國利益的代言人,認為有必要培養(yǎng)學生們的文化自信,確立屬于清華自己的帶有中華民族色彩的大學精神。如何確立?比如請大師們前來演講,擴充學生的知識視野,打牢學生的傳統(tǒng)文化根基,然后在這個基礎上來提煉。那么請誰來講呢?他首先想到了當時在政學兩界特別是在文化上廣受推崇的梁啟超先生。
接到邀請后,梁啟超起初并不想應約。因為清華的前身是留美預備學校,又想到當時北大的烏煙瘴氣,他擔心自己的演講不是沒人聽,就是講得不合適。周詒春聞訊,立即登門拜訪,親自邀請梁啟超來清華演講。他向梁啟超介紹了自己的辦學理念和學校的發(fā)展藍圖,以及清華學子們當時的精神狀態(tài),允諾講題和內(nèi)容一切均由梁啟超自主確定,并表示相信梁啟超的演講一定會給學子們帶來巨大的影響。梁啟超為周詒春的誠懇所打動,終于答應。
1914年11月,一個冬陽高照的日子,梁啟超登上了清華的講臺,他首先講述了當時世界學術與政治思潮的最新動態(tài),當然也包括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理論。他認為,中國的未來必然在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之間作出選擇,但不管國家作出何種選擇,青年都必將擔當中堅,而其先決條件,就是要使自己首先成為君子。
君子有何表現(xiàn)?“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乾象言君子自勵,猶天之運行不息,不得有一曝十寒之弊;坤象言君子接物度量寬厚,猶大地之博,無所不載”,只有把這兩者結合起來,才能形成君子的完整人格。最后,聯(lián)系清華辦學特色,梁啟超勉勵學子們:“清華學子,薈中西之鴻儒,集四方之俊秀,為師為友,相磋相磨,他年邀游海外,吸收新文明,促進我政治,所謂君子人者,非清華學子,行將焉屬。雖然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今日之清華學子,將來即為社會之表率,語默作止,皆為國民所仿效。”梁啟超的演講與激情感染了所有聽講者,當然也包括周詒春在內(nèi)。這不正是自己想要的清華精神?由此,清華人有了自己的校訓,“自強不息,厚德載物”。有人說,梁啟超的演講所構筑起的精神場自此以后一直籠罩著、感染著所有清華人。
由此,梁啟超與清華結下了不解之緣。當月底,梁啟超搬到了清華西工字廳,一住就是10個月,取齋名“還讀軒”,開始“假館著書”;1917年1月,他再度赴清華演講;1920年年底,他開始在清華系統(tǒng)講學;1922年2月他就聘清華講師;1925年秋,時任校長曹云祥采納胡適建議,正式敦請梁啟超出任國學院導師。
二請梁思成,營造學社有了核心“大匠”
梁思成是梁啟超長子,1915年進入清華學習。對于周詒春所推行的教育理念對他的影響,梁思成后來說:“想當年如果沒有一個好身體,怎么搞田野調(diào)查。在學校中單雙杠和爬繩的訓練,使我后來在測繪古建筑時,爬梁上柱攀登自如”,“我很感謝母校對我的培養(yǎng),那時學校在生活上對我們管得很嚴”。其繼妻林洙在回憶錄中說,“清華八年的教育和梁啟超的影響,對形成梁思成樂觀開朗的性格、不斷進取的精神、堅定的自信心、學術上嚴謹?shù)淖黠L、廣泛的興趣與愛好,起了決定性的作用”。而這正源自于周詒春請其父親演講所凝成的校訓。
在林徽因的影響下,梁思成選擇了建筑專業(yè)。1924年兩人同去賓夕法尼亞大學建筑系學習。由于建筑系不收女生,林徽因只好改入美術系學習。1928年,兩人完成學業(yè)準備回國。梁啟超經(jīng)過比較,認為他們前往東北大學建筑系任教比回清華更有前途。歸國的梁思成按照父親的意愿,和林徽因一道前往東北大學建筑系任教。
擔任北洋政府內(nèi)務總長的朱啟鈐發(fā)現(xiàn)了北宋官定建筑工程專書《營造法式》后,開始將全部心力投入到文化活動,特別是古建筑的研究與保護上,于1930年2月16日成立了中國第一個研究中國古建筑的學術團體——中國營造學社。
由于缺少經(jīng)費,學社辦公地點起初就設在朱啟鈐自己家中。為了爭取各方面支持,他把自己從政時結交的各方面朋友大多納入學社社員名單之中,其中既有文化學術界人士,比如陳垣、李濟、李四光、馬衡等,也有軍政財界大佬,比如張學良、錢新之、葉恭綽等。周詒春從清華辭職后,一時生活困難,朱啟鈐得知后,曾給予大力資助。后來兩人一同參加南北議和北方代表團,朱啟鈐任總代表,周詒春任秘書長。學社初創(chuàng)之際,周詒春正擔任中華文化教育基金會的董事兼會計,朱啟鈐必然要把周詒春納入學社之中,以爭取中華文化教育基金的支持。周詒春看了學社的社員名單,聽了朱啟鈐還想“訪問大木匠師,各作名工及工部老吏、樣房算房專家”的設想,覺得還應延聘現(xiàn)代建筑學科的專門人才,這樣才能讓學社與現(xiàn)代建筑學潮流實現(xiàn)對接,切實讓中國古代建筑研究開展起來,真正實現(xiàn)朱啟鈐創(chuàng)辦學社的目的。
于是,周詒春向朱啟鈐推薦了梁思成林徽因夫婦。朱啟鈐與梁啟超也很熟識,此前還將自己收藏的《營造法式》送給了他。當然,能把梁思成請來更好,可如何請得動他呢?張學良主政東北后,各方面事業(yè)一時有了新氣象,他親自擔任東北大學校長,高等教育研究事業(yè)迅速起步,張學良對梁林夫婦也很器重,張學良能放人嗎?當然可以去做通張學良的工作或通過張學良做工作,但梁思成是按照他父親梁啟超先生的意愿前往任教的,何況在東北大學他們夫婦又干得風生水起。為此,周詒春決定親自去一趟東北。朱啟鈐看到老朋友如此支持,一時感動得說不出話來。
周詒春來到東北大學,見到了梁思成。一見到老校長來找他,梁思成既驚喜又詫異,周詒春直奔主題,說此行目的是希望他們夫婦回到北京加入營造學社。梁思成知道朱啟鈐,是他發(fā)現(xiàn)并翻印了《營造法式》,也知道他與父親梁啟超的關系以及創(chuàng)立營造學社的事,但面對老校長的邀請,還是感到非常突然。用林洙后來的話來說,此時“思成十分躊躇,因為東北大學建筑系剛剛創(chuàng)辦起來,他一時舍不得離開。另一方面,由于朱啟鈐曾為袁世凱稱帝籌備大典,這事使他感覺很別扭,不想和朱合作”。周詒春告訴他,近些年來,朱啟鈐已經(jīng)完全脫離政界,一門心思研究中國古建筑文化。雖然有過一段曲折,但朱為人誠懇寬厚,如果梁思成加入學社,一定能夠得到充分的空間施展才華。
梁思成被老校長的誠心所打動,經(jīng)綜合各方面因素,終于答應妥善處理學校事務后,回到北京,加入營造學社。
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加入,讓學社的中國古建筑典籍與文化研究切實得到了科學深入的開展。隨著田野調(diào)查的艱苦進行,湮沒在深山荒野中的一系列自唐以來的古建筑得到發(fā)現(xiàn)與保護,中國建筑史的脈絡在史料與實證的相互印證下開始得到清晰呈現(xiàn),營造學社逐步走到中國現(xiàn)代文化史的舞臺中央,他們的“話語”至今仍回響在中國古建的文化廟堂。
朱啟鈐后來在自撰年譜中帶著慶幸得意的語氣寫道:“得梁思成、劉士能兩教授加入學社研究,從事論著,吾道始行。”周詒春推薦梁思成的并親自前往邀請,無疑是關鍵,一下激活了營造學社。
(作者單位:中共安徽省委統(tǒng)戰(zhàn)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