寧德福安樓下古村存有一大片古民居,古民居之所以讓游人屢屢稱道,不僅在于其建構的完整、廳堂的寬敞、雕梁的精美,還有用古雅的篆書雕成的家訓——“仁義為友,道德為師”“金玉其心,芝蘭其室”,讓人依稀想到這里曾經(jīng)延續(xù)不絕的仁義家風。巷道縱橫,卻疏闊有致,渾不見宅巷古樸中的壓抑,一簇紅艷艷的三角梅在青磚墻頭燃燒著,把古巷置于春的深處。
“清光門外一渠水,秋色墻頭數(shù)點山。”門楣上“里仁為美”的匾額道盡了村居之令人向往的真正所在。
綠水青山是天地之仁。老子言,“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在皇皇的歷史長河中,滄海變遷,上天翻手為云,覆手為雨?;鹕絿姲l(fā)、地震、海嘯,烈日炙烤、風狂雨暴、赤地千里、洪澇淹城,人們被迫流徙,但總是擦干眼淚,重建家園,重新迎來春暖花開,仿佛災難沒有來過,仿佛前方還是繁花似錦。于是,擇這樣一個地方,四圍青山為屏,四野茜水緩緩流過,澆灌出一片肥田沃土,真是天地仁澤的一方手筆。如今,人們向往與追求農(nóng)村生活,其中美好的生態(tài)環(huán)境是身心最好的調(diào)理師,這自然之美當為里仁記一大功。
有言道,鄰里好,賽金寶。擇善而居,會省去多少麻煩、增加多少福祉。“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孟母不想與屠夫為鄰,不想與市井買賣之輩往來,三遷是為了孟子從小可以在學習氛圍濃厚的鄰里中成長。“不學禮,無以立”,孔子的母親也是如此,帶著孔子搬遷到曲阜,蓋因那里是周禮延續(xù)得較好的地方。我不知道兩位圣人之所以為圣人是否與這樣的擇鄰而處有必然的關系,但現(xiàn)實生活中,環(huán)境對一個人成長的影響自不待言?,F(xiàn)代社會,我們居住在高樓之中,買房之前,不知上下左右鄰居為誰;入住之后,鄰里之間老死不相往來,偶爾電梯里碰見,漠然局促于兩米見方之內(nèi),也許你在我頭頂?shù)臉前迳咸?,或者我燒炒的飯菜香拂過左右的窗戶,但是,我們還是彼此不知是誰。于是,人們懷念農(nóng)村的生活,懷念“依依墟里煙”的綿長,更懷念講信修睦、和善鄰里,你在我的屋檐下曬太陽講故事,我在你的后院打棗上樹其樂融融。人人寬仁而不狹私,歲月方可靜好。
里仁,更在于自己的仁心與修為。話說有一人想到一個陌生的村莊居住,問村頭的老人這個村的人怎么樣。老人反問他之前所在村子的人怎么樣。如果他感覺其之前生活的村子的人是友善的,那么這個村的人也是如此;如果他評價很不好相處,那么這個村的人也將如此。老人的意思是,你怎么待別人,別人也將怎么待你。仁者愛人,仁發(fā)于心,見于行。別人感受到,便會與你交好而同樣相報??赡芤粫r半刻不會如影隨形,但久而久之,必會以仁得仁。與內(nèi)心的自己安寧相處,是為仁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