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國學”?如何正確理解“國學”概念?這是當前“國學熱”中遇到的首要問題。“國學熱”引發(fā)的許多爭議,來源于人們對國學概念理解的分歧。國學的原義可能如王錕《國學的原義、演變及內(nèi)核》一文所指出的,“國學,見于周代,其原義是指國家所設立的教育機構和學校”,“一句話,在古代,國學就是國家辦的高等教育機構和學府,其教育的核心是周孔為代表的儒家傳統(tǒng)和文獻,其目標是培養(yǎng)修己治人之才”。今天,有的人認為國學就是儒學、孔學,復興國學就是主張尊孔讀經(jīng);有的人認為國學是與西學對立的學問,提倡國學,就是反對西學;還有的人認為國學就是國粹,堅持國學,就是一種文化保守主義;也有的人打著“國學”的幌子干很多“非國學”的事情;等等。這些看法或做法都有一定的偏頗。

實際上,國學是20世紀初才開始通用的、后來含義被混淆的概念。

清末民初,在西方思想文化沖擊下,中國的教育體制、學校教材與學科體系,都出現(xiàn)從“中學”轉向“西學”的趨勢,中華傳統(tǒng)學術文化出現(xiàn)空前的傳承危機,或者說中國傳統(tǒng)的知識體系遇到了合法性危機。

當時的有識之士如梁啟超、章太炎、鄧實、黃節(jié)等,積極奔走,成立國學講習會,創(chuàng)辦《國粹學報》,提倡國學、宣傳國學。如章太炎在《民報》所刊《國學講習會序》中談到:“吾聞處競爭之世,徒恃國學固不足以立國矣,而吾未聞國學不興而國能自立者也。吾聞有國亡而國學不亡者矣,而吾未聞國學先亡而國仍立者也。故今日國學之無人興起,即將影響于國家之存滅,是不亦視前世為尤岌岌乎?”章太炎等人提出并使用的國學概念指的就是中華傳統(tǒng)固有學術文化。梁啟超在1902-1904年陸續(xù)發(fā)表的《論中國學術思想變遷之大勢》中多次使用“本國學問”“本國學術思想”的說法,而于1904年發(fā)表的第八章《近世之學術》則明確將“本國學問”“本國學術思想”簡化為“國學”。應該說,在章太炎、梁啟超那一輩學者眼里,國學的內(nèi)涵是清晰的。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1990年代,隨著西學東漸,加上西方現(xiàn)代高科技文明革命性的變化,中華傳統(tǒng)學術文化再一次面臨更深層次的傳承危機,中國一批具有民族文化本位精神的學者再次舉起了“國學”的旗幟。于是,就有了1990年代初北京大學《國學研究》的問世和隨后《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權威媒體關于國學的宣傳,大批國學機構紛紛成立,中國再次興起“國學熱”,國學處于復興之中。這個時候,國學涵義如同20世紀初一樣,仍然指的是“中華傳統(tǒng)固有學術文化”。學術界對這個概念的使用還是相對清楚的。

但是,隨著“國學熱”的興起,提倡國學的人和機構也魚龍混雜,其中不乏經(jīng)濟利益的考量,打著“國學”旗號的隊伍十分龐雜,各種觀點和做法自然也就泥沙俱下。因此,有必要廓清國學概念。

國學是清末民初西學進入中國后,中國學人對本國固有學術的一種稱謂或堅持,它是晚清流行的“中學”概念的繼續(xù)。就中國學術而言,“中學”取“中”,“國學”取“國”,兩者均強調(diào)其研究對象為中國學術,研究者乃中國學人。國學概念意在排除以外國學術為研究對象的學術,以及由外國學者來研究的中國學術,后者通常被稱為“漢學”或“中國學”(現(xiàn)在漢學概念的外延也擴大了,中國學者研究中國學問也被納入新的漢學里面)。國學的研究對象、研究主體都帶有明確的中國特色的指向或意蘊。

國學是近代中西學術二元架構的產(chǎn)物,沒有西學,就沒有國學。乾嘉以前中國就沒有國學概念,長期以來中國學術史只有漢學、宋學、理學、考據(jù)學等主導概念。國學是以經(jīng)、史、子、集作為主要知識譜系的一套學問體系。作為研究對象的國學,它是與西學完全不同的知識譜系,比如訓詁學就是地道的國學;作為研究方法的國學,它既可以堅守傳統(tǒng)的義理、考據(jù)學,又可以借鑒西學,今天中國學者研究訓詁學實際上已經(jīng)在借鑒西方的語言學和解釋學等理論和方法。因此,國學與西學不是簡單的二元對立關系,尤其是在現(xiàn)代化、全球化或后現(xiàn)代的語境下。

國學概念雖然缺乏統(tǒng)一的嚴格界定,但已經(jīng)沿用100多年,說明這個概念在研究中國學術某些論域時是有效的。堅持這個概念,對于堅持中國固有學術傳統(tǒng),反對民族學術文化的虛無主義是有積極意義的。有人試圖用振興國學來振興中國學術精神和民族文化精神,這應視情況具體分析,不能簡單地肯定或否定。同時,在與西學的交流、共存中成長起來的國學,又是動態(tài)的、開放的,絕不意味著故步自封、排斥西學,更不意味著簡單的復古。

國學最容易與傳統(tǒng)文化相混淆,這兩個概念有一定聯(lián)系,但又有所區(qū)別。國學可以被理解為中國固有的學術或中國固有的學術文化,但不能等同于中國傳統(tǒng)文化。這里“學術”依然是關鍵詞。劉夢溪先生曾指出,國學與傳統(tǒng)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國學只是傳統(tǒng)文化的一部分。我們談學理的時候,不應該把國學和傳統(tǒng)文化混淆起來或者等同起來。

同時,我們還要關注國家層面關于國學教育的提法,中央政府似乎不大用“國學教育”的概念,更多的是使用“傳統(tǒng)文化教育”或“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的概念。如2017年3月的全國兩會上,教育部部長陳寶生談傳統(tǒng)文化教育問題時說了“三句話四件事”。“三句話”主要圍繞“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展開,依次為:1.覆蓋教育的各個學段,從小學到大學,把這項工作看成是一個固本工程;2.融匯到我們教材體系中去,把這項工作看成是鑄魂工程;3.貫穿人才培養(yǎng)全過程,把這項工作看成是中國人打底色的工程。落實在行動上就是“四件事”:1.教材體系建設;2.拓展校園文化;3.加強研究和闡釋;4.推進國際傳播。之前,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就印發(fā)了《關于實施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發(fā)展工程的意見》,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與發(fā)展工作上升為“國家工程”。

但是,我們同時也要注意到,在地方政府層面,并不回避“國學”的提法,如武漢市教育局組織的中小學生中華優(yōu)秀文化教育的教材就叫做《國學經(jīng)典讀本》。這又說明,國學概念之普及與流行,已經(jīng)深入人心,我們只能因勢利導,不斷進行國學概念的澄清,盡可能正確理解并使用國學概念。

在《辭?!防铮?ldquo;國學”與“國故”是同義詞,指“本國固有的學術文化”。我認為,這個定義仍然是一種約定俗成的簡單明了的解釋,我們在國學的語用中,應當認同這個定義。

(作者單位:華中師范大學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