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許因為是童話作家的緣故,我經(jīng)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讀童話到底有什么用?”問這個問題的有孩子,他們才一丁點兒大就說:“童話都是騙人的,我認為看很多童話故事會變傻。”也有大人,他們會說:“我早就不讓孩子看童話書了,他要走的是一條現(xiàn)實的路,看童話,滿腦子胡思亂想,對他的人生沒有用處。”那么,讀童話究竟有什么用?它能讓作文寫得好一點嗎,能讓學習成績提高一點嗎,能讓將來更有出息嗎?好像都說不準,如果以“有用”為標準,讀童話好像真的沒什么用,不讀童話,孩子們一樣會長大,一樣上小學、中學、大學,一樣畢業(yè)工作。
為什么世界上要有童話這種東西?我們兒童文學作家為什么要一字一字地寫出這么多童話故事?因為我們深知,孩子幼小的心靈需要一個個優(yōu)秀的故事喂養(yǎng)長大,童話的作用是滋養(yǎng)童年的心靈,從而滋養(yǎng)一生。
童話能保護并激發(fā)人的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成人總是想當然地認為,兒童是天生的詩人和童話家,認為他們擁有超級無敵的想象力。其實,現(xiàn)實情況并沒有我們想象的這么樂觀——童年期正在縮短,孩子和成人間的界限日漸模糊,想象力正在加速喪失。
上了小學的孩子,尤其是三年級以上的孩子,他們的想象力已經(jīng)有很大一部分處于被抑制的狀態(tài)。如果問孩子們,紅紅的臉蛋像什么?他們可能會不假思索地回答你,紅紅的臉蛋像蘋果。如果問孩子們,童話里的想象是什么?很多孩子會告訴你,想象就是把小花小草、小狗小貓寫得會說話,把什么都寫成活的。這明明只是擬人的修辭手法,怎么能叫想象呢?
想象力多么重要,人類世界里一切偉大而奇妙的東西都是先有想象,再有現(xiàn)實。沒有想象,就沒有一切發(fā)明創(chuàng)造。杰出的人往往是特別有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的,雙腳踩著堅實的大地,而靈魂能夠自由飛翔的人。不過我們這世間,更多的是雙腳踩在大地上,靈魂也一同匍匐在大地上,沒有幻想、沒有激情,忙忙碌碌、瑣瑣碎碎地過完一生的人吧。過早地喪失想象力,孩子們的心靈就會像關(guān)進籠子里的鳥,撲騰著撲騰著就沒有了動靜,然后無趣地長大。沒有想象力的人生,會失去許多樂趣。
怎樣保衛(wèi)想象力,讓孩子們的語言和思維里跳蕩著更多的靈動和驚奇,而不是像一個新鮮的蘋果太快地失去水分,變成干癟的模樣?我認為童年時代多讀一些優(yōu)秀的童話不失為一個好辦法。世界上最富有想象力的文學形式是童話,童話最大的藝術(shù)特征就是幻想。童話中的人物,往往是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存在的形象;所描繪的環(huán)境,往往是虛擬的境界;里邊的種種情節(jié),也是不可能發(fā)生的故事?;孟胧峭挼暮诵?,也是童話的血肉和靈魂。
比如德國作家尤塔·保爾的《發(fā)脾氣大叫的媽媽》,小企鵝因為媽媽發(fā)脾氣,全身各個部位嚇得飛到了世界各個角落,腦袋飛到宇宙里,肚子落入大海中,翅膀掉進熱帶叢林,嘴巴插在高山上,尾巴掛在街頭像一個謎,多么狂野!
比如英國作家羅·達爾的童話《好心眼巨人》,好心眼巨人用網(wǎng)兜捉蝴蝶的辦法,收集了億萬個輕霧般飄游于空中的夢,分別裝在億萬個瓶子里,然后把美好的夢、金色的夢,用吹夢器吹進千家萬戶熟睡的孩子們的臥室,讓他們睡得甜甜美美,做著幸福愉快的夢,多么離奇!
比如美國作家艾倫的短篇童話《西姆肯夫人的浴缸》,一只沒有腳的浴缸居然可以隨心所欲地到處移動,今天到了樓梯上,明天到了廚房里,后來又進入地窖里,來到草坪上,還上了屋頂……而西姆肯夫婦跟著這只浴缸,今天在廚房洗澡,明天在草坪洗澡,后天在屋頂洗澡,不覺得麻煩,反而非常歡樂,多么荒唐有趣!
比如安房直子《手絹上的花田》,酒壺里爬出釀酒的小人,手帕變成菊花田,平常的東西成為不可思議的道具,幻化出迷人的想象世界,開辟出一方全新的想象疆土。
比如《喜地的牙》,講述了一個孩子奇特而可怕的換牙經(jīng)歷。每一次伴隨著新牙的長出,他身體的某個部位就會發(fā)生可怕的變化:第一次,他的一只耳朵變得老長;第二次,他的脖子變得又細又長;第三顆牙換了的結(jié)果是他的臉孔變成了碧綠的顏色。隨著一顆顆牙齒的掉落,他長出了蜥蜴一般的尾巴、長長的獠牙,胳膊和腿上長了鱗片,脊背上覆蓋了羽毛,頭發(fā)全掉光了,他變成了一個怪物,多么荒誕!
優(yōu)秀童話里飛翔的、狂野的、夸張的、荒誕的、不可思議的想象,能突破慣常的思維束縛,拓寬心靈的疆域,從而保衛(wèi)想象力、激發(fā)創(chuàng)造力。而對于大人們來說,多一點想象力,也會活得更好玩有趣,脫離平庸吧。
童話不單單屬于孩子,而是屬于人的一生,優(yōu)秀的童話能帶給人生無限的智慧和啟發(fā)。
比如《大海的盡頭在哪里》中,一只螞蟻和一頭大象想看大海的盡頭卻看不見,從而感慨海的廣大和自己的渺小,開始思考人生的意義。大海的盡頭在哪里,世界的盡頭在哪里,人生的盡頭又在哪里?也許,盡頭在哪里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要有憧憬。那是一個未知,而未知最迷人;那是一個夢想,有夢想才會出發(fā),才會走遠路,并看到一路的風景。
在《犟龜》這則童話中,烏龜陶陶要去參加獅王二十八世的婚禮,踏上了遠路,一路上遇見蜘蛛、蝸牛、壁虎、烏鴉,它們笑它,勸它,讓它回去,因為一只烏龜是不可能準時趕到獅子洞的。但烏龜陶陶認為一步一步走總會走到,它吭哧吭哧地趕路,越過種種障礙,穿過樹林和沙地,日夜不停,最后參加了獅王二十九世的婚禮,這就是堅持帶來的奇跡。也許人生的夢想是比一只烏龜參加婚禮更縹緲的事情,追夢的路上,遇到的困難、意外和干擾比烏龜陶陶遇到的要多出許多。故事里的蜘蛛、蝸牛、壁虎、烏鴉,它們難道從來沒有過出發(fā)的念頭嗎?它們一定有過的,但是熱情不夠、信心不夠、顧慮太多,結(jié)果只好在原處自作聰明,沒有作為了。這樣的故事會讓我們思考什么呢?也許是聽從內(nèi)心的聲音堅定地出發(fā),不受干擾地執(zhí)著堅持;也許是告訴我們不是所有的夢想都會實現(xiàn),但是上了路,天天走,總會遇見驚喜;也許是讓我們懂得,不管怎樣,都要明確人生的方向,一直一直往前走,一定會迎來屬于自己的隆重慶典。
童話中往往蘊含著豐沛的智慧和哲學的思索,它的簡單是豐富的簡單、深刻的簡單、博大的簡單,這世界上有太多童話需要用一生才能真正讀懂,它們蘊含的哲理,可以幫助我們感悟人生和世界。
童話,還能讓人善良和柔軟。被很多童話故事感動過的心,不容易變得麻木和無情,更不容易變壞。善良,是一個人最需要具備的品質(zhì)。這個世界上,越多的人心里裝著愛和悲憫,不自私,有同情心,愿意付出,這個世界就會越美好。做一個善良的人,會不會吃虧呢?也許會吃點小虧吧,但古人早就說過“吃虧是福”,善良的人,永遠離幸福最近。
在《公主下午四點鐘來》這個童話里,一只孤獨丑陋的土狼用謊言贏得了一位紳士的邀請,紳士知道她不是公主只是土狼后,還是給她最溫柔的對待,故事包含了人性的善意、溫暖的情感和悲憫的情懷。許多童話都充滿愛,讓人讀了心里暖暖的、軟軟的。愛是讓這個世界越來越好的魔法,我們懂得愛,才會懂得幸福。有些時候我們也會困惑,這個世界真的會變得越來越好嗎,還是會變得越來越壞?其實答案很簡單,只有人的心靈變得越來越好,世界才會變得越來越好。但貪婪、自私、虛偽等人性弱點,是人類心靈很難克服和逾越的。人類的希望在孩子,因為孩子的心靈有最大的可塑性。在優(yōu)秀的童話里,孩子們從小感悟到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勇敢,什么是正直,什么是寬容,什么是悲憫,什么是高貴,什么是珍惜,從而擁有一個豐富的靈魂,懂得愛,欣賞美,有情懷,有夢想,有個性,有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世界上越多這樣柔軟的心靈,世界就會越好。
當然,一個人光有善良柔軟是不夠的,還要勇敢和堅強。說到童話,人們可能馬上會想到“公主和王子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仿佛童話故事都是美好的、快樂的。其實童話里不只有美好和幸福、輕松和快樂,童話里還有黑暗和丑惡、苦難和承擔,有對生命和世界的反思,有憂愁,有無奈,有憤怒,也有悲傷。
比如安徒生的《野天鵝》,艾麗莎原本是一個公主,她有11個哥哥,哥哥們被繼母用魔法殘害,變成了11只野天鵝。艾麗莎為了救哥哥,要用蕁麻織出11件披甲,她忍受著蕁麻帶來的刺痛、環(huán)境的惡劣和主教對她的誣陷,一針一針地編織披甲。她不能為自己解釋,因為她說出一個字,她的哥哥們就會失去生命。艾麗莎承受著肉體和精神的雙重折磨,甚至被人們當作巫婆,要接受被燒死的懲罰。她坐上囚車,穿上喪服,在走向死亡的路途上也不中斷編織披甲。在最后一分鐘,她的11個哥哥飛來,艾麗莎把披甲拋向天空,哥哥們穿上她織好的披甲,恢復(fù)了人形,這時艾麗莎終于可以講話了。她的大哥一五一十地說出了真相,艾麗莎終于洗脫污名,過上了幸福的生活。
很多童話都描寫了巨大的苦難與主人公經(jīng)受的折磨和考驗。歷經(jīng)苦難和考驗,獲得最后的幸福,這對我們是極具人生啟發(fā)意義的。諸如此類的童話,會讓我們看到人生的艱難和命運的無常,但是再渺小的個體也會迸發(fā)巨大的力量,只要內(nèi)心擁有足夠的勇敢和堅強,我們終將走過一切荊棘和黑暗,擁抱真正的快樂和幸福。
童話會在幼年的心里種下真、善、美,種下想象力和創(chuàng)造力,種下純潔、天真和柔軟,種下豐富的情感和對世界的好奇,被優(yōu)秀的童話滋養(yǎng)過的心靈,長大后會更善良,也更有力量,更有一生幸福的能力。
這就是童話帶給我們的豐厚禮物。
(作者單位:浙江師范大學人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