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農(nóng)場趕到家鄉(xiāng)參加一位本家叔叔的葬禮。因為來的客人很多,他家啟用了塵封已久的鍋灶。同樣放置已久的劈柴、秫秸、荊條被送進了灶膛,風箱輕輕拉動,便有了那房頂上裊裊娜娜的炊煙。真的感謝這久違的縹緲的倩影,她讓我這個久居鬧市的游子一下子找回了兒時的感覺。

每當看到這裊裊升起的炊煙,我的心就回到了遙遠的童年。炊煙凝聚了濃濃的母愛,讓我一生難以忘懷。

我兒時正值糧食短缺的年代。每天黃昏時刻,我背著書包走在放學的路上,兩眼望向家的方向,看著縷縷升起的炊煙,心里油然而生一種感動。我知道,此時母親又在忙著做飯了。

不論春夏秋冬,母親都圍著三尺灶臺轉(zhuǎn)。雖說糧食短缺,但母親總能變著樣地讓一家人吃飽。在春天糧食青黃不接的日子里,母親很早起床,奔向遼闊的田野。利用一早晨的時間,她挖來一大筐野菜,洗干凈后放進燒得滾開的水中焯一下。一筐野菜,焯水后只剩下差不多一小盆。

母親把蒜瓣用刀拍一下,放入蒜罐中加一點鹽,用蒜錘搗成泥,然后放上花椒油、醬油之類的調(diào)料,將野菜調(diào)拌均勻端上飯桌,一家人吃得津津有味。這時,母親盛上飯后,并不急著吃,兩眼盯著我的飯碗,看我碗里的飯下去了一半,母親就端起她的飯碗,將自己的飯倒進我的碗里。

母親不識字,更不懂什么營養(yǎng)知識,那時能吃飽飯就不錯了。但母親憑經(jīng)驗找到可食用的野菜,精挑細選,反復清洗,讓一家人吃得放心、可口。曾記得,母親多次給我吃“獨食”,點燃灶火給我炸過螞蚱、青蛙腿、知了猴、面圈……

最讓我回味悠長的鄉(xiāng)間美味是母親做的醬香黃豆。每年秋后,母親將那些收獲的黃豆放在竹匾里,擺在太陽底下翻曬。然后點燃灶火,將其炒熟,最后放入一只壇子內(nèi),讓其自然悶釀,便成了潤鮮醇香的醬香黃豆了。相比洋快餐大行其道,添加劑鋪天蓋地,它可是來自純天然的食物內(nèi)部。

站在村頭凝望良久,我對著那縷輕煙深深彎下腰。

兒時的炊煙是母親深深的愛。那時母親還年輕,父親在外面打拼,母親孱弱的身軀挑起全家生活的重擔。我們少不更事,米糠野菜撐圓了肚皮,一天到晚就知道在外面瘋跑。當母親迎風站立在門前喚我們的時候,纏繞在母親身邊的縷縷炊煙夾雜著菜粥的淡淡清香遠遠飄來。我們趕忙跑向母親,母親迎風而立的身影就猶如一尊銅雕,深深地鐫刻在了我稚嫩的心上。

幾十年過去了,我在農(nóng)場生活的時間已經(jīng)超過了在故鄉(xiāng)的時日,老婆孩子也早已被城市同化??蓛簳r的炊煙依然真切地飄蕩在我的心中,故鄉(xiāng)的一草一木一房一瓦依然在我心上有著至高無上的位置。每次回家遠遠看見我們的小村莊,哪怕是一縷炊煙,依然會讓我心動不已。那種流浪的孩子撲向母親懷中的急切,真的難以用言語表達。

兒時的炊煙是父老鄉(xiāng)親真誠的祝福與叮嚀,是故鄉(xiāng)留給游子的最值得珍藏的信物,是游子心中那最柔軟最敏感也最隱秘的琴弦。不管我們浪跡哪里、終老何方,只要撥響這根琴弦,便會有濃濃的鄉(xiāng)韻縈繞心頭,久久難以消散。那里面有質(zhì)樸的鄉(xiāng)情,有醉人的鄉(xiāng)音,有淡淡的鄉(xiāng)愁,有泥土的芬芳,有春芽、有夏蔭、有秋露、有冬霜,有我們蹣跚學步的打麥場,有每天帶我們回家的蜿蜒的小路。

黃昏時刻,家鄉(xiāng)的炊煙一縷縷地在我眼前升起來,那淡淡的炊煙讓人感到溫馨、惆悵??吹郊亦l(xiāng)的炊煙,我的心靈深處升起了一種對家鄉(xiāng)的熱愛,它凝聚了濃濃的母愛,注入我的心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