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發(fā)言的題目是“同在一片天空下”。題目產生的緣由有兩點,一是人類的生命本源是共同的,最終理想也是共通的。二是我創(chuàng)作了許多雕塑作品,無論東方圣人或西方大哲,都可以在不同國度的天空下展開文明對話。
2000多年前,孔子和柏拉圖近乎同時提出了大同思想和理想國,讓我們看到了即使身處不同文明環(huán)境中的人,也懷有相通的初心和目標?;谶@樣的初心,世界不同地區(qū)的人們早已開始了交流互鑒。公元前2世紀,張騫鑿通漢朝與西域的阻隔;1405年,明朝的鄭和抱著“懷遠以德”的理念開啟了其七下西洋的遠航壯舉,厚植了“一帶一路”的文化底色與民心基石。82年后,葡萄牙的迪亞士打開了通往印度洋的航路;1492年,意大利的哥倫布發(fā)現(xiàn)了美洲大陸;16世紀初,葡萄牙的麥哲倫進行了首次環(huán)球航行……人們不斷打破地理限制,加速了世界連為一體的進程,凸顯了中外圣賢提出人類最終理想的必要與必然!
2013年,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從順應歷史潮流、增進人類福祉出發(fā),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倡議。此倡議源于中華文明的天下情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處世之道和“達則兼濟天下”的價值判斷。它不僅是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的基因,也是對以往人類經驗的新發(fā)展,超越了種族、文化與國家的界限,成為世界各國人民的共同愿望和心聲。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態(tài)化的今天,人類命運共同體提倡的文明對話,更彰顯其重大價值所在。
作為一名伴隨改革開放成長起來的藝術工作者,我的經歷、經驗讓我深切體會到藝術在文明對話中具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文明對話,本質是心靈對真、善、美的永恒追求。30多年來,我創(chuàng)作的多件雕塑立于世界各地,藝術地闡釋了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向世人講述當代中國的對話意愿和對話能力。
首先,哲學家之間的對話。2021年9月16日, 我創(chuàng)作的《神遇——孔子與蘇格拉底的對話》在希臘雅典衛(wèi)城山腳下的阿果拉廣場落成。當年蘇格拉底經常在阿果拉廣場演講、辯論。將一組當代中國藝術家的雕塑立于此,體現(xiàn)了希臘政府和人民對孔子的認可和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的認可,更反映了他們對新時代中國的認可,對中希文明互鑒的認可以及對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認可??鬃优c蘇格拉底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相遇,成為中希文化旅游年的重要標志,這一創(chuàng)意完成了歷史上的不可能。就在昨天,這組雕塑又立在了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的會場??鬃觼砹耍K格拉底也來了!從中國到希臘,從雅典到蚌埠,你來我往……
其次,詩人之間的對話。2021年7月,我的雕塑《心靈之門——烏克蘭詩人舍甫琴科與中國詩圣杜甫對話》立于烏克蘭駐華大使館。此雕塑的原型曾于2017年立于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雕塑體現(xiàn)了“既要肯定自己,也要向他人學習”是人類進步階梯的中心思想,同時也發(fā)出了“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的詩人詠嘆。
最后,藝術家之間的對話。2020年1月,雕塑《超越時空的對話——達·芬奇與齊白石》立于意大利達·芬奇博物館。這件作品闡釋了文明互補是人類平衡發(fā)展的條件。達·芬奇的寫實與齊白石的寫意,以不同的審美視角和表達方式表現(xiàn)了對世界的認知,他們的對話超越時空,也充實了這個世界的美好。齊白石不用護照,不用講意大利語,也成為了深受意大利人民喜愛與尊重的中國老人。
以孔子問道于老子為主題的雕塑《問道》,體現(xiàn)了中國向世界學習的真誠態(tài)度,它也應邀立于歐洲、美洲、亞洲多個國家。巴西庫里提巴市為了能讓孔子像永立,還將市政廣場正式更名為中國廣場。韓國于2006年為我創(chuàng)作的以老子、孔子為代表的一批中國賢哲雕塑建立了吳為山雕塑公園。今天,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召開,其鮮明的主題是“文明互鑒”,更需要我們在相互欣賞中進行對話。
展望未來,我認為應當從以下幾個方面加強聯(lián)系,促進往來:第一,多辦展,用藝術經典增進相互了解與相互尊重;第二,多研討,通過思想碰撞、交融形成共識;第三,讓云上交流常態(tài)化;第四,加大文化經典相互翻譯的力度。
上述皆屬文化交流,交流貴在三個“一”:一張臉、一顆心、一個魂。一張臉,是指民族、國家的文化特征;一顆心,是彼此坦誠、真摯、溫厚之心;一個魂,是共同珍愛、維護世界和平之魂。只要我們大家面對面,心連心,平等、平和地對話,就能在同一片天空下,有我們的作為!
(作者單位:中國美術館。本文為作者在太湖世界文化論壇第六屆年會上的發(fā)言,刊發(fā)時略有改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