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封三祝”乃華封人祝圣人多壽、多富和多男子,故長期以來成為祝福“三多”的吉語。最早將這一主題搬入畫者,就目前所掌握的資料,是唐代的張南本。清人錢陳群在《香樹齋詩文集》中記載,“唐張南本所畫《華封三祝圖》,內(nèi)有老民跪迎云竇間,即獻祝人也”。據(jù)此可知,最初的“華封三祝圖”,應為人物畫,是按照華封三祝故事的本意來描繪的。到了明清時期,“華封三祝”圖式大多演變?yōu)楫嬋曛褚杂髦?ldquo;三祝”,由原來的實指變成了隱喻,明代夏昶的《三祝圖》、顧聰?shù)摹吨旃P三祝圖》、項圣謨的《三祝圖》和清代鄭燮的《華封三祝圖》、傅濤的《三祝圖》、袁源的《華封三祝圖》、真然的《華封三祝圖軸》等便是如此。在這些畫中,取“竹”的諧音而代指“祝福”。晚清海上畫派代表畫家吳昌碩另辟蹊徑,在其筆下,“華封三祝”以另類的題材呈現(xiàn)。

吳昌碩的《華封三祝圖》描繪的是三方壽石與南天竹。三石一為壁立的柱形,自下而上占據(jù)畫面的中心部分;一為“∧”字形位居畫幅的右下側(cè);一為橢圓形斜置于畫幅的左下側(cè)。壽石為太湖石,玲瓏剔透。在三石之間,錯落穿插著盛放的南天竹。兩枝南天竹的桿從右下側(cè)的壽石間穿過,直插柱形壽石的頂端,生機勃勃。畫中上側(cè)的南天竹果實以黃色為主,間雜紅色與橙色;下側(cè)南天竹果實以紅色為主,間雜淡墨與赭色。太湖石以淡墨繪就,而輔之以赭色。整個畫面繁密有序,色彩豐富。作者題識曰:“華封三祝,一亭先生六十壽,丙寅冬,吳昌碩年八十三”,鈐白文方印“吳俊卿”“昌碩”和朱文方印“雄甲辰”“老缶”。畫中,因南天竹之“竹”與“祝”諧音,而三方太湖石在畫中亦有長壽之意,故吳昌碩自題“華封三祝”,亦算是切中肯綮了。

“一亭先生”為王震,乃吳昌碩弟子,與吳昌碩是亦師亦友的關系。他既是書畫家,又是社會活動家,在其時的海上畫壇影響甚巨。在這一年8月,王震與吳昌碩、譚少云一并由上海的華商書局梓行了《王一亭吳昌碩譚少云書畫寶》,王震名在其師吳昌碩之前,可見王、吳間的微妙關系。王震的生日是12月22日,但在17日王震便在《申報》上刊出《王一亭鳴謝》:

敬啟者:震隸籍吳興,久羈申浦,六旬已屆,每慚德薄材輇,一善自修,猶恐過多功少,乃以賤辰之初度,辱承至好之多情,寵以辭章,侈談五福,投以縞紵,重錫百朋,卻固不恭,受更有愧,當此民生凋敝,商業(yè)蕭條,諸凡善舉之待興,正慮維持之不易,博施豈敢,補助難周,謹將親友之饋遺,并竭綿力之所湊集,共得洋六千元,分送各善團,略資點綴,萬間之廣廈,有愿未償,投一粟于太倉,此心抱歉,謹伸微悃,并達謝忱,諸希垂鑒。王震率子孫拜啟。

由此可知,包括吳昌碩賀畫在內(nèi)的“親友之饋遺”均被兌現(xiàn)分別捐贈給“各善團”。雖然此畫是為弟子祝壽之作,但從畫中的筆意及氣韻看,已顯出作者之壽征。按照傳統(tǒng)習俗,一般是弟子為老師祝壽,很少有老師為弟子祝壽,故在此畫中,或吳昌碩乃應弟子之約所作,或更有自壽之意。更因事前便知王震有此捐贈義舉,故特意繪此具有吉祥寓意的畫作,既能達到賀壽之意,還能因題材的特別而籌得善款,也算是一舉兩得了。

在題識之外,吳昌碩在畫幅右側(cè)頂格自上而下以“一炷香”式題跋,“歲寒松柏未全凋,天竹如花慰寂寥。老石一拳天位置,昆侖奴子侍紅綃。缶”。鈐白文方印“俊卿大利”,詩意將畫境引入佳境。時人在評吳昌碩畫藝時說,“尤工畫,往往放筆為直干,以寓其抑塞磊落之意,一時海上宗之,幾成別派”。在此畫中,縱橫恣肆的南天竹的枝干,挺拔而遒勁,直立勁健,正與吳昌碩一貫的“寓其抑塞磊落之意”相吻合。在作此畫的次年,即1927年,吳昌碩以85歲高齡歸道山,故此畫當為吳昌碩最晚年之作。因系其晚年之筆,故用筆老辣,頗有人畫俱老之感。在吳昌碩作于同一年的如《雁來紅菊石圖軸》《松石圖軸》等作品中,都能看到這種用筆蒼勁練達的氣韻。令人欣慰的是,在耄耋之年,吳昌碩在筆意中不僅沒有表現(xiàn)出孱弱的老態(tài),反而純?nèi)巫匀?,在隨心所欲的筆墨運用中,漸臻化境。而在此一時期,又因為受藝術贊助者所求,吳昌碩之畫在色彩的處理上較為厚重,且豐富多彩,達到一種雅俗共賞的藝術效果。題材的選擇則多具有吉祥寓意,如牡丹、壽石、菊花、水仙、墨竹、南天竹等。因此,《華封三祝圖》可稱得上吳昌碩藝術歷程的一個縮影,可略窺其晚年繪事的演變與特色。

再回到吳昌碩創(chuàng)作此畫的本體,筆者不由得想起清人汪由敦的《庚午春帖子詞》,“彩縷青旗淑氣迎,陽和到處啟勾萌。華封競獻三多祝,先聽臺懷萬歲聲”。很顯然,吳昌碩在此畫中,沿襲了這種“三多”之祝,這是與海上畫派所高揚的世俗化的審美趣好分不開的。

(作者單位:中國國家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