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的校園生活令人無限留戀,這也使得每一位走出校園、踏入社會的學子總會對以往的校園生活無限懷念,對自己學習生活的地方產生深厚的感情。進一步維系、鞏固校友情感,開發(fā)利用校友資源,也能夠給學校乃至當地帶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時至今日,發(fā)展校友經濟已經成為國內眾多高校推進校企合作、服務區(qū)域經濟的重要途徑。但是也有一些高校在發(fā)展校友經濟時,采取了功利性、短視化的錯誤舉措,反而極大地傷害了校友對母校的感情,并進一步破壞了高校的社會影響力。到底應該如何理解校友經濟,維系校友感情,已經成為影響國內眾多高??沙掷m(xù)發(fā)展的重要因素。
如何理解校友經濟
校友經濟其實并不是一個新鮮概念,古已有之,只是套用了不同的名目。在封建社會,由于人際圈子狹窄,人們更多通過血緣、地緣、宗派來劃分,結成利益統(tǒng)一的團體。其中,通過科舉入仕的文人政客,往往通過宗師、門生或同門的學術淵源維系彼此的聯系,以實現利益共通,這其實就是校友經濟的起源。
封建體制下的門生制往往通過某一位主導科舉招錄的宗師維持,科舉制度制約了門生的規(guī)模,宗師的政治地位或職責變動也可能影響門生數量或同門關系。隨著中國傳統(tǒng)書院與西歐宗教大學的普遍建立,更多學子得以在共同的場所長期學習生活,并建立起深厚的感情,真正意義上的校友概念才由此誕生。
事實上,從宣揚平等、奉獻的宗教文化下建立起的舊式教會大學畢業(yè)的學生,更愿意通過經濟捐贈的方式回饋母校,報答社會。像哈佛大學、斯坦福大學從建立到成為世界頂級學校,都離不開一代代校友們的經濟捐助。從某種程度上說,校友捐助金額的多少,已經成為眾多世界名校彰顯自身綜合實力、教學水平、社會影響力的重要指標。
2018年,北京大學獲得校友捐助總金額達到31.43億元,清華大學則為28.9億元,分居我國校友捐助排行榜前兩位,這在很大程度上說明了校友捐助對于提升一所高校總體水平的重要意義。隨著國內各高校對校友經濟關注度的提升,建立校友會、維系校友資源、爭取校友捐助已經成為其共同選擇。
然而,隨著校友經濟的持續(xù)升溫,各類校友會、校友聯誼活動層出不窮,開發(fā)校友經濟的“真經”卻有被念歪之嫌,其最大的問題就在于過度功利化,把校友關系的維系視為一種純粹的利益交易,而忽視其中的情感投入,反而傷害了校友感情,最終使校友資源的開發(fā)不可持續(xù)。
在當前社會,以經濟價值來衡量眾多經濟行為的效果、以投入產出來計量經濟決策的效益已經成為一種被廣泛接受的價值評判標準,這也導致校友關系的維系更趨功利化。有些大學根據校友的經濟實力或掌握的經濟資源數量來決定接待校友的態(tài)度,嫌貧愛富,冷了很多普通校友的心;從聯系校友之初,就關注校友能夠給母校帶來什么經濟利益,更使得很多校友對母校避而遠之。
從某種程度上說,“校友經濟”概念本身就是校友文化功利化的標志。把代表著純潔情感的校友身份與追求金錢利益的經濟相提并論,在很大程度上異化了高校與校友之間的關系,從一開始就把校友關系直白地放置在經濟利益的天平上加以評判,其策略的導向性顯然并不合理。
情感是維系校友關系的核心
作為凝聚著青春時代回憶的感情寄托,校友關系其實是一種純潔的情感。也正是出于對這種純潔情感的珍重,很多人會因為重視校友關系而在分配資源時有意無意向母校或校友傾斜,從而催生我們所說的校友經濟。
在筆者看來,校友經濟應該是一種客觀存在,而非一種價值導向。過于刻意地要求校友通過金錢方式回饋母校,反而容易引起校友的反感,起到負面作用。因此,建議高校在處理校友關系時,更加注重“舊人,舊事,舊景,舊情”所衍生的情感交流,建立最廣泛的校友社交網絡,加深校友間的聯系。在教書育人過程中,通過春風化雨的方式讓學生感悟校園文化與教育理念,而非僅注重單一的專業(yè)教育及能否令學生快速掌握職業(yè)技能。
近幾年,隨著我國高等教育體制的不斷完善,幾乎所有高校都制定了完備的校訓與章程。然而,絕大多數高校的校訓都由若干簡單的名詞組合而成,盡顯“高大上”,卻略顯單薄、空洞。如果缺失系統(tǒng)化的校園文化教育,學生們是很難從校訓中把握學校的辦學特色和人才培養(yǎng)理念的。更有甚者,據媒體報道,很多不同專業(yè)門類、不同教學層次的高校的校訓卻極其相似,這更加弱化了校訓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過程中的作用,使其僅具有象征意義,而缺乏實際價值。
與中國不同,英美的高校大多源于基督教會,因此這些高校對于人的思想改造的重視程度是高于對于專業(yè)知識的傳授的,其校訓和章程不是簡單的說教,而更多表現為個人自我約束、自我提升的行為導向,其理念往往更加具體,更具特色。通過數年的學習,學生們潛移默化地感悟校園文化,并被深深烙下學校獨有的文化印跡。在日后的社會工作之中,當遇到同樣學習背景的校友時,彼此之間就很容易在價值觀上產生共鳴,那么相互之間有經濟利益方面的照顧或資源傾斜也就不足為怪了。
因此,西方式的校友更強調相同學習背景下所建立起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認同感,而非共同的學習生活經歷,從而形成一種立體式的校友網絡,每兩個孤立的校友之間都可以通過理念的互通而形成強聯系。而中國式的校友更多依賴雙方有共同的交集,比如認識同一位老師或同學,表現為眾多散點式的校友關系,即使同一屆或同一個專業(yè)的學生,也有可能由于缺乏連接點而難以形成聯系,這就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校友資源的開發(fā)和校友經濟的發(fā)展。
文化是繁榮校友經濟的最有效手段
開發(fā)校友經濟的關鍵在于在校期間的教書育人
近年來,國內高校普遍建立了校友會,并不時舉辦各式各樣的校友活動,然而,這些校友會幾乎無一例外地把開發(fā)校友經濟的重點放到了對于功成名就的優(yōu)秀校友的聯絡、追蹤與情感投入上。這些優(yōu)秀校友的確能給母校帶來經濟利益,但是錦上添花式的情感投入與經濟索取,卻可能傷害校友對于母校的樸素感情。相反,如果這些學生在校學習期間就與母校建立起深厚感情,那么功成名就之后回饋母校,往往是由于受到母校、某位老師或某個集體對自己的成長之路的重要影響,而非出于炫富。
人文教育重于專業(yè)教育
現在國內的高等教育人才培養(yǎng)方案往往更關注專業(yè)課程的設計和專業(yè)知識的傳授,而對于個人成長十分重要的通識課程卻更多扮演輔助的角色。而與之相對,在國外的高等教育體制下,偏重人文教育的通識課程正是高校校訓和辦學理念等軟資源的重要載體。通過通識教育幫助學生完善人格品質,建立起學生與學校之間的橋梁,使同一個學校的學生確立相同或相近的世界觀和人生觀,這更加有助于同一學校的學生彼此之間心靈相通。從某種意義上說,忽略了人文方面的教育,反而弱化了高校對于校友的凝聚力。
校友經濟離不開對校友的理解和尊重
校友對高校的回報固然承載著他們的濃濃深情,但他們也渴望自己的捐助得到學校的承認。由于高等教育機制的限制,我國的高校不可能像哈佛大學、耶魯大學那樣以捐助者的名字作為校名。但是很多校友在對母校進行捐助的時候,希望母校能以獎學金名稱、建筑物或道路名甚至院系名等形式對他們的捐助予以認可。事實上,遍布全國的逸夫樓正是這一現象的產物。
現實中,一些高校固然希望校友能為母校提供幫助,但是出于避免爭議的考慮,對于捐助人的命名等要求往往十分謹慎,這也給很多想要回報母校的校友潑了冷水。我國的高等教育管理機構可以考慮從制度上授予高校對于校友捐助命名的自由權限,使校友們能夠從回饋母校中得到更多的成就感和幸福感。
平等、開放與共享是推進校友經濟的基本原則
盡管不同校友在經濟實力和捐助能力上存在巨大差異,但是他們對于母校的拳拳之心卻并無高下之分。因此,在校友關系的維系上,如果高校表現出嫌貧愛富的功利色彩,會挫傷很多尚處于事業(yè)發(fā)展期的校友的感情,進而抑制他們在未來取得更大的事業(yè)成功后進一步回報母校的熱忱。因此,高校的校友服務部門更需要以平等的理念服務于更為廣大的校友群體。
在當前的信息時代,校友之間應該努力做到資源共享,高校校友服務部門可以建立起包含廣泛校友資源的開放性信息交互平臺,鼓勵、引導不同年級、不同專業(yè)、不同背景的校友團體之間互助互利,使每一名校友都能夠享受校友網絡帶來的便利,引導回饋母校。
校友資源是高校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最為寶貴的財富之一,如果涸澤而漁地功利式推進校友經濟,只會導致校友資源日漸枯竭。校友情感應該是每名校友自入學那日起就樹立的、貫穿于人生始終的與校園文化理念的碰撞與共鳴,那更應該成為一生的信仰,而非單純的經濟上的回報。高校也需要通過更加人性化、平等化,更具開放性的校友服務理念,凝聚更廣泛的校友資源,真正推進校友經濟發(fā)揚光大。
(作者單位:天津商業(yè)大學經濟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