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教育家蔡元培提出:“大學宗旨,凡治哲學文學應用科學者,都要從純粹科學入手;治純粹科學者,都要從數學入手,所以各系秩序,列數學系為第一系。”2021年是中國民主同盟成立80周年,從創(chuàng)立之始,民盟就云集了各個學科的宗師巨匠,今天我們回憶民盟前輩中的學術大師,追思那些讓后人高山仰止的先賢,且從數學界說起吧。

我國現代第一個綜合性的全國最高學術研究機構——國立中央研究院(下文簡稱中研院)于1928年6月在南京成立,首任院長為蔡元培。中研院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集自然科學和人文社會科學為一體的國家科學研究院,隸屬于國民政府,與教育部平行。經過長期的醞釀籌備,1948年3月27日,中研院評議會先后五次投票選出了文理各個學科共81位院士,第一批中研院院士中的數學家共五位,按公布的順序為:姜立夫、許寶騄、陳省身、華羅庚、蘇步青。其中許寶騄、華羅庚、蘇步青三位數學家都是中國民主同盟盟員,首批中研院院士中的數學家中,盟員占比3/5。

1949年,中研院留在大陸的機構被新成立的中國科學院(下文簡稱中科院)接收。1955年6月,中科院學部成立,首批選聘了物理學數學化學、生物學地學、技術科學、哲學社會科學等共四個學部233位學部委員,后改稱院士。彼時,中科院的學科體系與結構和中研院相比雖有所調整,但差異尚不甚遠。首批學部委員中數學家共九人(不計力學等相近專業(yè)),公布時按繁體字姓氏筆畫排序為:王湘浩、江澤涵、李國平、柯召、段學復、許寶騄、陳建功、華羅庚、蘇步青。其中,李國平為較早入黨的中國共產黨黨員,柯召、陳建功為九三學社社員,其余六人均為民盟盟員,盟員占比2/3。

許寶騄(1910—1970),浙江杭州人,出生于北京。1938年、1940年先后獲英國倫敦大學學院哲學博士學位和科學博士學位,1940年回國,任西南聯大教授,被譽為西南聯大數學系“三杰”之一。1945年應邀赴美,先后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哥倫比亞大學和北卡羅來納大學講學任教,后謝絕美方挽留,回國執(zhí)教北大。

許寶騄畢生從事數學研究和教學工作,是我國最早從事數理統(tǒng)計和概率論研究工作的先驅,被公認為第一個在數理統(tǒng)計和概率論方面具有國際聲望的中國數學家。外國學者稱贊許寶騄是“20世紀最深刻、最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統(tǒng)計學家之一”。他在內曼—皮爾遜理論、參數估計理論、多元分析、極限理論等方面取得卓越成就,是多元統(tǒng)計分析學科的開拓者之一。1956年,為落實《12年科技發(fā)展遠景規(guī)劃》,北京大學成立全國第一個概率統(tǒng)計教研室,許寶騄為主任。是年秋,從北京大學、南開大學、中山大學抽調的70多人組成了國內第一個概率統(tǒng)計培訓班,在北大進行概率統(tǒng)計專門化學習,之后培訓班又連續(xù)舉辦七屆,對推動概率統(tǒng)計在我國的發(fā)展起了重要作用。1983年,德國施普林格出版社刊印了鐘開萊主編的《許寶騄全集》,共收錄已發(fā)表及未發(fā)表論文40篇。

許寶騄少時通讀“四書”“五經”,曾寫過以《花生姻緣》《神花》為題的文言小說。他臨摹的小楷頗具古意,他為表兄俞平伯手寫的《古槐書屋詞》曾刻版刊行。

1945年,許寶騄在重慶加入民盟。

華羅庚(1910—1985),江蘇金壇人。1931年受邀至清華大學數學系工作。1936年華羅庚前往英國劍橋大學訪問,在英國的兩年中,他攻克了許多數學難題。抗日戰(zhàn)爭期間,他回到了災難深重的祖國,任教西南聯大,在昆明的一座吊腳樓上寫出了《堆壘素數論》,被譽為數學系“三杰”之一。1946年9月,華羅庚應普林斯頓大學邀請前往美國講學,被聘為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并于1948年被美國伊利諾伊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優(yōu)厚待遇,克服重重困難回到祖國,擔任清華大學數學系主任、中科院數學研究所所長等職,后又擔任中國科技大學副校長、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等。他一生碩果累累,是中國解析數論、典型群、矩陣幾何學、自守函數論等方面的研究者和創(chuàng)始人,其著作《堆壘素數論》更成為20世紀數學論著的經典。

1936年,美國數學家維納將華羅庚推薦給英國劍橋大學著名數學家哈代,盛贊華羅庚是“中國的拉馬努金”。華羅庚被芝加哥科學技術博物館列為當今世界88位數學偉人之一,國際上以華羅庚命名的數學科研成果有“華氏定理”“華氏不等式”“華—王方法”等。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初,華羅庚在歸國途中寫下了《致中國全體留美學生的公開信》。信中寫道:“‘梁園雖好,非久居之鄉(xiāng)’,歸去來兮!”“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也應當回去。”

1951年1月,華羅庚加入民盟。

蘇步青(1902—2003),浙江平陽人。1931年獲日本東北帝國大學理學博士學位后歸國,1933年任浙江大學數學系主任,他領導下的浙大數學系被外國學者稱為“東方劍橋”。1952年起歷任復旦大學教授、校長、名譽校長。

蘇步青是中國數學會的發(fā)起人之一,主要從事微分幾何學、計算幾何學研究,創(chuàng)立了國內外公認的微分幾何學派,曾被譽為“東方國度上空升起的燦爛數學明星”。著名德國數學家勃拉??耸翘K步青導師洼田忠彥留學歐洲時的同學,他曾說:“蘇步青是東方第一個幾何學家!”

蘇步青對我國數學和教育事業(yè)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他創(chuàng)建了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并多年擔任所長。1977年召開的科學和教育工作座談會上,蘇步青提出了許多在教育戰(zhàn)線撥亂反正的建議,并很快得到落實,在全國產生重大影響。他堅持科研與教學相結合,注重教書育人,把畢生精力無私地奉獻給了人民教育事業(yè),為祖國培養(yǎng)了一代又一代的數學人才。蘇步青的學生在國內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擔任主要負責人的至少有28人,在復旦數學研究所更形成了三代四位院士共事的局面。特別值得稱道的是,蘇步青的得意門生谷超豪和胡和生是數學界唯一的一對院士夫妻,而且兩人也都是民盟盟員。

蘇步青于1951年9月加入民盟。

王湘浩(1915—1993),河北安平人。1937年畢業(yè)于北京大學,后在西南聯大任教,1949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新中國成立初期在北京大學任教,1952年院系調整后先后任東北人民大學(后改為吉林大學)數學系主任、計算機科學系主任,吉林大學副校長。

王湘浩主要從事代數數論和賦值論、人工智能學等方面的研究,并取得多項重要成果。1948年王湘浩留美期間,曾以一己之力發(fā)現了經典的格倫瓦爾德定理中的錯誤并給出了該定理成立的充要條件,據此寫成《關于格倫瓦爾德定理》,這篇僅有一頁半的論文據說是當時數學界最短的博士論文。這一成果后來被稱為“Grunwald—Wang定理”,芝加哥大學數學系主任阿爾貝特曾邀王湘浩就這一理論作學術演講。因為在代數學方面的卓越成就,王湘浩1949年受聘于北京大學。

在代數學上作出國際公認的重要貢獻后,王湘浩比當時國內大多數人更明確地意識到了計算機的巨大作用,應國家建設的需要,他在1958年轉向電子計算機和控制論方面的研究,在吉林大學建立了中國第一個計算數學專業(yè),使吉林大學成為國內最早開展計算機科學研究的單位之一。王湘浩還于1977年首先在國內倡導開展人工智能的研究。時至今日,我國人工智能研究已如火如荼,而這一切的開端,正是王湘浩在“文革”剛結束、局勢尚不明朗之時,勇于代表學術界為人工智能發(fā)聲,讓不少觀望者開始參與到人工智能的研究工作中來。

王湘浩還是一位紅學家。他曾以“黃鶴鄉(xiāng)”的筆名發(fā)表過一系列紅樓探佚文章,在紅學界引起不小反響。吉林大學出版社曾將他的六篇文章結集為《紅樓夢新探》出版,著名紅學家周汝昌為該書撰寫了題為“君書動我心”的評論文章,作出很高評價。

1954年,王湘浩加入民盟。

江澤涵(1902—1994),安徽旌德人。從南開大學數學系畢業(yè)后,他考取清華官費留美生,赴哈佛大學數學系學習并獲博士學位。1931年江澤涵回國任北京大學數學系教授,后任該系主任,至1952年卸任??箲?zhàn)時期,他隨校遷至昆明,執(zhí)教于西南聯大。

江澤涵是中國最早的拓撲學家、中國拓撲學的奠基人,在莫爾斯臨界點理論、復迭空間、纖維叢以及不動點理論等方面都作出了重要貢獻。在數學的諸多分支中,拓撲學是在中國發(fā)展最快、成果最突出的分支之一,這其中江澤涵的功績是不可磨滅的。

20世紀70年代初,江澤涵和他的研究組關于不動點理論課題的研究工作因為“文化大革命”而中斷,但年逾古稀的他以驚人的毅力在重重困難中堅持研究,用兩年時間寫出了專著《不動點類理論》。該書由淺入深地展現出不動點類理論的核心問題,它成功地實現了江澤涵的初衷:為初具拓撲基礎的青年讀者鋪平了學習不動點理論的道路,從而推動了我國不動點理論的研究。這本書在國際上得到很高的評價,它不僅向世界介紹了中國數學家的成果,也使世界了解了中國數學家堅韌不拔的精神。

江澤涵是中國數學會的創(chuàng)始人之一。自青年時代起,他始終關心中國數學的發(fā)展,在美國留學期間就立下志向,要終生從事數學的教育與研究,為祖國引進現代理論,期以50年,使中國躋身國際數學之林。他參照歐美大學的辦學體系,改革北大數學系的系務和教學計劃,制定規(guī)章制度,多方努力邀請到國際上最著名的數學家來華講學乃至任教,為北大數學系的長足發(fā)展奠定了基礎。

1952年,江澤涵加入民盟。

段學復(1914—2005),陜西華縣人。1936年畢業(yè)于清華大學算學系,1943年獲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博士學位,并成為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數學部研究人員。1946年回國,任清華大學數學系教授,1952年起任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教授。

段學復是我國群表示論的奠基人,我國代數學的重要創(chuàng)始人和開拓者,開辟了代數學群論等研究領域并形成了富有特色的研究群體。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論以及代數李群、有限p群研究方面取得突出成就,并將代數理論應用于軍事科學研究,為國防建設作出了貢獻。他最早也是最重要的成就是在有限群的模表示論,特別是指標塊及其在有限單群和有限線性群構造研究中的應用方面取得的突出成果。

1952年院系調整,北大、清華和燕京三校籌委會聘請段學復到北京大學數學力學系任教授,并擔任系主任。當時,新數學系的學生總數遠遠超過原來三校數學系學生的總和,再加上新的專業(yè)要建立,新的學科方向要發(fā)展,任務十分繁重。原來的三校數學系主任中以段學復最為年輕,他勇挑重擔,為建設新北大數學力學系作出了卓越貢獻。1981年,段學復主動請辭系主任職務,還作了一首小詩,“三十四年系主任,幾經滄桑兩鬢斑。舉賢辭位奮余生,桃李天下慰心田”,體現了老科學家的拳拳報國之心。

1952年,段學復加入民盟。

以上系基于中國科學院“已故院士名單”等資料,雖為簡況,亦足表明民盟的老數學家們不僅學術精深,而且都有著深厚的家國情懷和投身教育事業(yè)、熱心提攜后學的高尚品格。除以上六位,民盟在數學界的學術巨擘尚有程民德、谷超豪、趙訪熊、丁石孫、徐獻瑜、胡和生、徐利治、吳光磊、田剛等,其中有的現今仍在國內外數學界發(fā)揮著重要作用,茲不在本文中一一介紹了。

(作者單位:北京大學數學科學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