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1世紀以來,從電視劇《云水謠》《風聲》《十月圍城》到《山海情》《大江大河》《湄公河大案》《覺醒年代》,一批優(yōu)秀作品都昭示著國產主旋律電視劇拓展創(chuàng)新的努力,其在市場與口碑上的雙豐收也彰顯著主旋律電視劇變革的成效。主旋律電視劇始終是國人精神家園中需要著力經營的富礦。除了洋溢著熾熱昂揚的愛國主義氣息、鮮明地宣示了謀求發(fā)展的時代主題外,它們還宣揚了國家危機面前命運與共、共同抗爭的進步思想,折射出中國人民追求尊嚴正義的偉大情懷。主旋律電視劇承擔著主流意識形態(tài)傳播功能和主流價值觀的導向功能,其核心便是在電視劇中建構起時代精神,以及用恰當的方式向觀眾傳播、使觀眾接受。法國馬克思主義哲學家路易·阿爾都塞在《意識形態(tài)與意識形態(tài)國家機器》一文中指出:“意識形態(tài)利用對個體的‘詢喚’來建構起個體與其真實的生存狀況的想象關系,將個體‘詢喚’為主體。”盡管主旋律電視劇需要重視對社會公眾的思想引領、精神激勵、社會教化功能,但其創(chuàng)作和生產畢竟是一項有著內在規(guī)律的復雜文化創(chuàng)作活動,不能變成簡單的意識形態(tài)宣傳行為,必須遵循大眾傳媒市場的傳播規(guī)律和視聽藝術創(chuàng)作的要求來進行。電視劇在本質上是一種大眾文化商品,也是一種藝術品,不管創(chuàng)作者意圖傳播怎樣的價值理念,都必須以觀眾樂于接受和認可的視聽元素來建構影像世界。再好的題材和故事,如果不重視影像話語表達上的創(chuàng)新,都有可能成為失敗之作。在文藝作品的創(chuàng)作中絕不應該將直觀的說教訓導呈現在觀眾面前,而應巧妙地通過塑造人物形象、設定情節(jié)等手段對觀眾進行“詢喚”,來達到宣導民族精神的目的。
作為一部主旋律題材的電視劇,《覺醒年代》的成功已經無須贅述。它最亮眼的特點在于,以看似不受當今娛樂風潮歡迎的革命題材為核心,卻抓住了最廣泛的年輕群體的心,讓無數熱衷于刷抖音、打游戲的年輕人自發(fā)地為這部電視劇作宣傳。
在被快消化娛樂內容充斥和裹挾的現代文化生活里,一部電視劇的首播熱度便基本決定了在這個浮躁市場中內容關注度的基本走向。沒有流量明星、沒有話題擔當、沒有大IP加持、沒有火爆宣發(fā)的《覺醒年代》在一開始并沒有迅速嶄露頭角,似乎也是無奈的必然。在電視劇市場,通常宣發(fā)費用會占到制片費用的30%甚至更高,但《覺醒年代》劇組始終沒有花費太多精力與資源開展宣傳發(fā)行工作。然而,隨著《覺醒年代》口碑發(fā)酵,觀眾群體由最初的少部分人開始擴散,隨著個人社交平臺及嗶哩嗶哩、知乎等網站上不斷有人自發(fā)推薦《覺醒年代》,越來越多的人知道了有這樣一部劇集。與此同時,各大視頻網站的影視剪輯創(chuàng)作也成為《覺醒年代》引爆口碑的催化劑。
《覺醒年代》的厚積薄發(fā),充分證明了文化創(chuàng)作的一個簡單道理:沒有什么題材是注定要被冷落的。年輕觀眾從來不會排斥主旋律,只是喜歡看制作精良的主旋律。《覺醒年代》究竟憑什么牢牢抓住了觀眾的心?精良制作自然是一個必要基礎。一部作品想要成功,必須讓適合的演員飾演適合的角色,而不是向流量妥協。劇中人物無論是在外形還是氣質等方面都與歷史人物十分吻合,甚至有觀眾驚呼:“魯迅先生從課本里走出來了!”這其中體現的正是《覺醒年代》劇組近乎執(zhí)拗的匠心創(chuàng)作精神。僅僅是為了匹配到一副與歷史資料中李大釗先生形象符合的胡子,劇組前前后后嘗試了不下20個道具模型?!队X醒年代》劇中許多老戲骨憑借精湛的演技,抓住了諸多歷史人物的氣度神韻,代入感極強,將觀眾的觀劇體驗提升到了極致。
人性光輝的立體式表達是第二個重要原因。《覺醒年代》將宏大主題落實到一個個生動的歷史人物形象之中,牽引觀眾走心入情,引發(fā)共鳴。這種相較于傳統主旋律電視劇“高大全”形象的敘事策略轉變,為《覺醒年代》注入了鮮活靈動的內核?!队X醒年代》以個人化視角敘事替換了宏觀敘事,歷史人物的人格化塑造成為敘事的重要部分。劇中肆意且爛漫的陳獨秀、叛逆且知禮的陳延年、堅毅且果敢的李大釗,使得觀眾對這些曾經只存在于教科書上、只能遠遠膜拜的偉人,產生了濃厚的興趣與深深的敬愛,讓那些早就熟知的名字變成了一個個鮮活的“人”。作為新文化運動的發(fā)起者,陳獨秀似乎一直以文人的嚴肅形象存在于這代年輕人的腦海中,但在《覺醒年代》中,于和偉飾演的仲甫面對兒子們的種種示威,表面上不茍言笑,心里卻竊喜于他們的獨立思想;被愛國學生誤解的時候,蓬頭垢面的他也不解釋,反而笑著任由學生發(fā)泄激憤。將《論語》《中庸》《大學》等中國經典古籍譯成英文的學者辜鴻銘,其實是北大校長蔡元培的狂熱“粉絲”;魯迅會趴在地板上以狂人的姿態(tài)創(chuàng)作《狂人日記》……雖是偉人,他們也有日?,嵤滦枰獰?,也有至情至性的一面。故事情節(jié)設計引人入勝,人物塑造生活化、自然化,無刻意美化,也不過度拔高,而是在近乎寫實的情境中彰顯人物風采,卻更顯本真效果?!队X醒年代》開啟了一種全新的英雄主義敘事模式,并以此營造與普通觀眾間的平等視角,從而使主旋律題材更能迎合觀眾的審美期待。這種宏大主題中的微觀敘事、主旋律的人性化表達,讓觀眾心緒在不知不覺中隨時代風云起起伏伏,仿佛也卷入了那個風疾雨驟的奮斗年代。時代的深刻道理都包含在真實感人的故事、言語、情感、動作之中,這種潤物細無聲的傳播效果就水到渠成了。沒有生搬硬套,沒有空洞說教,只有與《覺醒年代》劇中人跨越時代的強烈共鳴,引發(fā)無數觀眾共通的情感震顫。
“高概念”化制造口碑爆點是第三個原因。影視“高概念”化制作是一種源自好萊塢的典型模式,其方式為在劇情中設置某些特點鮮明、易懂、易辨別、易傳播的“概念”來制造最大化的宣傳點,進而吸引觀眾觀看并為其主動傳播?!队X醒年代》劇組可能并未有意迎合市場,卻在其創(chuàng)作藝術中無意間形成了這樣一種先進的內容模式?!队X醒年代》中演技扎實的戲骨的參與及建黨100周年的播出契機等,都為電視劇帶來了極具吸引力的話題性。同時,由劇中析出的精彩片段以及表情包剪輯,也為電視劇的“出圈”提供了絕佳載體。由于題材的限制,《覺醒年代》這類主旋律電視劇更加需要立足于建構立體化、多元化、多層次的傳播格局,主動搭乘短視頻、音頻等新興媒體渠道,充分利用人際傳播、組織傳播、社交媒體傳播、大眾媒體傳播等多種形式,破除時間、空間、圈層障礙,使傳播范圍更廣泛,傳播影響更深遠,以爭取到更大的市場能見度,讓優(yōu)秀作品獲得觀眾的認可。
近年來,主旋律題材與年輕觀眾間的壁壘,在《人民的名義》《破冰行動》《山海情》等多部優(yōu)秀主旋律劇集的不斷傳播下有所破裂,我們欣喜地看到,越來越多蘊含著中國文化與民族精神的正能量的文化內容,脫去了說教外殼,變得雅俗共賞,獲得市場與口碑的雙豐收。值得注意的是,在敘述個體生命的成長故事時,諸多主旋律電視劇不再滿足于構建一個理想的烏托邦世界,而是注重呈現生活本身的多樣性和豐富性。注重塑造個體生命成長的酸甜苦辣,讓故事有溫度、有情感,將復雜的社會問題轉化為互聯網時代的青年易于理解的符號話語體系,從而巧妙地將意識形態(tài)內化為青年觀眾自身的情感判斷和價值體系,在“996”“內卷化”的時代激勵年輕人的奮斗意志,最終贏得廣泛認同與深切共鳴。中國文化的寶貴資源取之不竭,如能發(fā)掘這些潛藏在民族精神中的文化元素,就能在創(chuàng)作“內卷化”嚴重的文化市場中找到新的破局點與增長點,帶給社會更多文化消費的清新體驗。
面對當前行業(yè)生態(tài)變化劇烈、競爭不斷加劇、消費持續(xù)升級的電視劇市場格局,國產主旋律電視劇需要適應市場變革趨勢,不斷打磨自身品質,從而為邁向高質量發(fā)展之途創(chuàng)造有利條件。在過去的創(chuàng)作實踐中,主旋律電視劇被限制在重大革命歷史題材、領袖傳記等相對定型化的創(chuàng)作領域。隨著時代的變化、社會的發(fā)展,新的文化內容、文化消費方式不斷更新,主旋律電視劇狹窄的題材范疇已經很難滿足人們不斷豐富的觀賞需要和審美要求。與時俱進地對傳統題材的主旋律電視劇進行敘事模式的創(chuàng)新,積極拓展其題材范疇,已經刻不容緩。求新、求異、求變是文化消費者在接觸各種文化內容時普遍具有的心理期待。作為國家主流意識形態(tài)和主流價值觀重要傳播載體的主旋律電視劇,如果總是將自身局限在某一特定題材領域,勢必走向自我封閉,從而影響國家文化宣傳的發(fā)展。因此,在跟進時代主潮的同時,與時俱進地開拓新的題材領域,創(chuàng)新創(chuàng)作范式,對于國產主旋律電視劇實現轉型發(fā)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意義。未來,中國電視劇需要關注歷史現實題材,以歷史現實主義精神觀照身邊的人和事,以史明志,啟迪未來,與氣概激蕩的中國歷史保持緊密的有機互動,力求在藝術價值和娛樂功能上實現與意識形態(tài)的高度融合與有機統一,唯其如此,才能如《覺醒年代》一般,使大眾在文化消費中真正感受到世間道義,進而迸發(fā)出對祖國、人民、大地的熾烈情感。
(作者單位:上海交通大學媒體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