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民盟結下不解之緣還是在我上初一的時候。那時的我喜歡閱讀課外書籍,一本又一本。閑來拿起《朝花夕拾》,夜晚伴隨著《茶花女》入眠,古今中外的小說散文陪我度過無數(shù)個日夜……書了給我一個新的世界,書中的每個人物都牽動著我的心,他們就像我的朋友,向我講述著他們的喜怒哀樂。讀課外書是我在忙碌的學生時代唯一的娛樂,也是我少有的輕松時刻。

很偶然的機會,我在家里的舊報紙上看到了聞一多先生的《七子之歌》,這組詩歌給了我很大的沖擊,字里行間流露出的赤子之心和愛國之情,給了我無限的想象與啟發(fā)。抄寫詩歌的時候,我仿佛置身于那個年代,看到了山河破碎、孤兒無依,想著如何才能收復失地、振興中華……

聞一多先生是個怎樣的人呢?帶著這個問題,我翻遍學校門口的書店,一行簡單的小字映入眼簾,“中國現(xiàn)代偉大的愛國主義者,中國民主同盟早期領導人,詩人、學者、民主戰(zhàn)士”。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民主”兩個字,原來“民主同盟”就是“愛國”,于是年少的我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這顆種子叫“民主”,更叫“愛國”。

后來,我又讀到了一本季羨林先生的《燕園盛夏》。燕園,那是多么美好的地方!我在書中看到了博雅塔下的波光粼粼,看到了一群風華正茂的青年人正向我走來。那是我第一次無比渴望上大學,我夢想著能同季羨林先生筆下的青年人一樣,活潑且富有朝氣。而如果有機會,我也能夠站在那培育比我更年輕一代的講臺上,侃侃而談,教書育人,那該是多么美好?。?o:p>

進入大學,我終于實現(xiàn)了“讀書自由”。學校的圖書館成了我的精神寶庫。從小就喜歡歷史的我開始大量閱讀古典文獻,直到如今我都很懷念那些“古籍”,懷念那份握在手里的厚重感,它讓我心安理得地在圖書館里安靜地度過一個又一個下午。我常常躲在圖書館的一角、窩在單人小沙發(fā)上,看林妹妹惜花、葬花,陪著嬰寧哈哈大笑……心中依舊是對書中世界的憧憬和向往。

那時的我開始嘗試在網絡上發(fā)帖,編織一個個動人的故事,塑造一個個鮮活的角色,看到遠在千里之外的讀者給我留言,為我筆下的角色嬉笑怒罵、痛心流淚的時候,寫作帶給我的成就感是任何事情都替代不了的。

工作一年后,由于一個很偶然的機會我開始了駐社區(qū)工作。每當夜深人靜,疲憊不堪的我又想起了那些“老朋友”,當我重新拿起書本、觸摸著那些熟悉的文字時,我似乎找到了工作的方向和意義。我將自己的工作心得記錄下來,將那些經歷和故事寫成詩、唱成歌。

很快,這些文字得以發(fā)表。我收到了在其他地區(qū)駐村的工作人員和當?shù)鼐用衽笥训膩硇?,他們在文章下的留言深深地牽動著我的心。讀著這些文字,我感受到了他們對我工作的肯定。那一刻,我感到每一分辛苦都是值得的。我并不知道他們的名字,但那種心靈的碰撞與交流,讓每一個字都深入骨髓、伴著靈魂而生。

后來,我將所有發(fā)表過的作品遞交到了陜西青年文學協(xié)會。很幸運,我成為了協(xié)會會員。

公示名單出來的那一刻,我激動萬分,我是不是離“作家夢”又近了一步?慢慢地心中形成一個信念:我想寫出了不起的好書,我想創(chuàng)作出了不起的作品,我想干一番了不起的事業(yè)。不如,我也去嘗試申請加入中國民主同盟。我想追隨聞一多、季羨林等先生的腳步,去體會這個時代的“民主”與“愛國”。

2020年3月,冰雪還未消融,在一個陽光明媚的下午,我懷著忐忑的心情走進了民盟烏魯木齊市委會機關的辦公大樓……榮幸萬分,同年6月我通過組織考察,成為民盟大家庭的一員。在入盟申請書上簽下名字的那一刻,我的手是顫抖的,心中滿是對未來的憧憬和向往。

我想我是幸運的,在最好的年華里遇到了這樣一群良師益友,他們或耀眼奪目,或努力奮進,或睿智博學……我既想成為他們,也想超越他們。作為一個文字工作者,我感到我有責任將民盟的精神與故事傳承下去,講好民盟故事,講好中國故事。

還記得第一次寫提案的時候,整晚輾轉難眠,我在想是什么滋養(yǎng)了這片土地,讓這里的人們前仆后繼。那個刻在每個中國人骨子里和靈魂里的東西在我腦海里徘徊,我翻遍平日收集的資料,搜尋日常記下的筆記,指尖觸動鍵盤的那一刻,我想我要踐行那個約定。在不遠的將來,我會和這一群優(yōu)秀的伙伴繼續(xù)著“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圣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