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與酷熱交織的春夏,足不出戶,時間陡然多了出來,于是我學會了刷手機。一開始讀某些平臺推送的網文,似乎沒有給我太好的印象。一句話能說清的事,卻先設置一個駭人聽聞的標題,七曲八繞九轉彎,講一大堆廢話,最后才回到原點;有的甚至制造虛假新聞,給受眾不良的心理暗示;至于令人啼笑皆非的錯別字、生造字、無厘頭表述之類已不值一提。后來我才明白,有些是為了吸引流量故意為之。當然,我也不時能看到一些頗具理性、有思想深度、可讀性強的文章,不由令人擊節(jié)嘆賞。

我還學會了看短視頻。那更是一個光怪陸離的江湖,有宏觀經濟解讀,有時事熱點評論,有挖空心思的惡搞和戲謔,有生活知識售賣、未來發(fā)展預言,也有人教你如何做菜、如何學說方言,等等,其中不乏故弄玄虛、嘩眾取寵之流。林林總總,無非是為了吸引眼球,博取信任感、依賴感,以賺取流量。無數人一有空就拿起手機,刷視頻打發(fā)時間。

最近,我瀏覽了幾位年輕人的脫口秀表演。他們大多從自身經歷出發(fā),幽默地講述大學生活、戀愛故事、工作經歷、社會代溝等,以冷面滑稽的形式激起陣陣笑聲。他們雖然不老到,卻有各自獨特的生活體驗,有獨具風格的語言,不需要刻意創(chuàng)作就能引起同齡人的共鳴。臺下觀眾發(fā)出的笑聲是由衷的,絕非那些預先裝在罐子里的傻笑。我不愿放下手機,不得不連接充電器,繼續(xù)觀看。

我想起那天無意中刷到一段視頻,是已故評彈老藝人蔣云仙演唱的《舊貨攤》,屏息凝神聽了一遍,回味綿長,令人欲罷不能:“腳踏車鈴糊刷帚。廣勺柄,鏟刀頭,針線藤匾?guī)ぴ^。酒竹端、油漏斗,香煙灰缸狀元籌。紗外套、花箭衣,蛀蟲索落里格老羊皮……”她由緩而快,用蘇白貫口報出了一連串昔日天橋市場舊貨攤所售賣的種種物品。且不說她嫻熟高超的技巧令人贊嘆,光從這些讓今天的人們深感陌生的名詞來看,便足以體味時代變遷的巨大反差。后來我也看到青年演員的模仿之作,功力就明顯不如了。

或許出于興趣,我會留意一些戲曲類的短視頻。無論是越劇、滬劇、錫劇,還是京劇,平臺上都有經典唱段的剪輯,聲情并茂,且配有字幕。在舞臺演出不易的當下,能有機會欣賞那些傳統(tǒng)劇目,短視頻功莫大焉。我常見不少年輕人甚至十來歲孩子的演唱視頻,看起來他們樸實無華、乳臭未干,卻一個個唱得有腔有調、有板有眼。而我從未在平臺上看到過昆曲劇目的表演。仔細想想也可以理解,講究短平快的視頻,在一兩分鐘內是無法展示昆曲的紆徐委婉、一唱三嘆的。

有時候,我也會欣賞西北民歌。與江南民歌不同,西北民歌是一種來自黃土地深處的聲音,是一種按捺不住內心欲望的沖動。男聲將粗獷漢子的情感表露得淋漓盡致。女聲則細膩委婉,映現一顆柔軟而深沉的心。歌聲中,他們對戀人的稱呼是“哥哥”和“妹妹”,極少出現“愛”字,卻借助于艱辛生活的細節(jié)描繪,將愛情表達得浹淪肌髓。視頻中,女孩眉眼間流露的羞澀盡顯天真淳樸,正因為如此,才愈加珍貴。傾聽中,我仿佛感到一陣陣挾帶著沙粒的西北風刮過自己的臉龐。誰能告訴我,在人工智能時代,站在黃昏的岔路口多年苦苦等待哥哥的妹子,還會癡心依舊嗎?

夜闌時分,我會陷入沉思,手機耗去了我太多的時間與精力,我究竟獲得了什么呢?是心理撫慰、寂寞排遣、庸常娛樂,還是碎片化的知識、真假莫辨的啟迪?似乎什么都有,又什么都沒有。然而,這恰恰是一個不可漠視的存在,有人還甘愿為之上癮。

在手機左右時間的今天,掌中江湖魚龍混雜、泥沙俱下。誰都發(fā)覺自媒體平臺讓人染上了某些毛病,卻難以找到病因,并對癥下藥。有人認為傳統(tǒng)媒體已經被自媒體擊潰,有人則認為自媒體過度包裝,生產泡沫信息,難以持久。對于普通受眾來說,在快節(jié)奏的生活中,人們以有限的時間面對諸多紛繁復雜的信息,就要學會篩選、判斷,哪些是真實的,哪些是虛假的;哪些是可以接受的,哪些是應該摒棄的。這向受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墒?,碎片化信息紛至沓來,難免令人手足無措。

沒有受眾,就沒有流量,這是一條真理。5G時代的到來推進流量變現,更拓寬了人們自由選擇的空間,但最終的選擇權畢竟是在自己手上。所以,面對光怪陸離的信息流,我們不能不假思索地拿起手機,賴在“舒適區(qū)”,追逐泛娛樂化、淺薄空洞的內容,要學會有所思考、有所選擇、有所鑒別,才能有所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