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籍是我國傳統(tǒng)文化的重要載體,是中華文明的結晶,具備文物和文獻的雙重屬性,在歷史研究和文化研究方面具有重要的價值。長期以來,古籍深藏于各大圖書館、科研機構中,扮演著小眾、高冷的角色。當前各地中小學的傳統(tǒng)文化教育,往往流于片面和狹隘,將傳統(tǒng)文化等同于經典古籍,局限于對古籍內容的讀讀背背。許多學校對古籍的介紹停留在課堂教學中,未能將校外豐富的古籍資源、多元化的活動引入其中。不少青少年對我國的古籍要么一無所知,要么處于碎片化、淺表化的認識層面。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fā)的《關于推進新時代古籍工作的意見》指出,加大古籍宣傳推廣力度,多渠道、多媒介、立體化做好古籍大眾化傳播,持續(xù)推進古籍進校園工作,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教育貫穿國民教育始終。古籍進校園的推廣宣傳有很大可以拓展的空間,要讓古籍“活”起來,讓古籍蘊含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和歷史底蘊在當代社會得到深層次的傳播。
古籍進校園重在一個“實”字
一方面,應該大力挖掘和利用國家課程中的古籍資源,進行充分的國家課程體系建設,以2019年統(tǒng)編版普通高中語文教科書(下冊)為例,第一單元第一課《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侍坐》,配圖使用了宋劉氏天香書院刻本《論語》書影,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和文獻價值,成為教材中的亮點。如果能充分挖掘統(tǒng)編教材中的古籍資源,對其進行梳理和利用,從而打造具有古籍特色的課程群或主題項目式的課程內容,將對古籍進校園具有重要的意義。
另一方面,要拉近古籍本身與學生之間的距離,就要降低古籍閱讀難度,減輕學生負擔。例如,中華書局推出了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經典誦讀叢書,以錢遜等大家導讀內容,帶有拼音和通俗易懂的注釋,另有專業(yè)配音員示范誦讀。從低年級的《三字經》《千字文》到高年級的《顏氏家訓》《世說新語》《古文觀止》等,讓不同年齡段的兒童、青少年了解這些承載著幾千年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經典古籍,培育其文化自信。擁有了讀本并不意味著傳承了傳統(tǒng)文化,系統(tǒng)的閱讀必不可少。針對青少年的成長需求,在每周的閱讀課或經典誦讀輔導課上,培養(yǎng)、推廣古籍閱讀機制,使古籍的歷史、文化價值與當下的實際情況相結合,探尋傳統(tǒng)文化的現(xiàn)代表達,這也是古籍年輕化、大眾化的重要任務。讓故紙堆舊貌換新顏,讓古籍由小眾化到大眾化,從而發(fā)揮古籍“以文化人”的涵養(yǎng)功能,最終落實到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傳承的精神層面。
古籍進校園突出一個“活”字
習近平同志強調,“讓收藏在博物館里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書寫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來,豐富全社會歷史文化滋養(yǎng)”??梢酝ㄟ^開展館校合作、高校引領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讓古籍真正“活”起來。
公共圖書館不僅承擔著古籍資源收藏、保護的職責,也擔負著傳播、普及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的社會職能。針對年輕人好奇心強、動手意愿突出的特點,需要以接觸實物和實際動手操作的方式提升其興趣。一些圖書館將古籍修復技藝在校園中進行推廣、展示。2018年6月6日,國家古籍保護中心和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聯(lián)合舉辦“古籍修復技藝進校園”活動,包括古籍修復技藝演示、金石傳拓技藝體驗、古籍裝訂體驗以及抄寫經典,聚焦小眾專技的“破冰之旅”。對古籍資源進行選取和挖掘,既要顧全大局,又要發(fā)揚民族性,利用地方性的古籍資源,實現(xiàn)民族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協(xié)調配合。2018年6月9日,云南省古籍保護中心在云南師范大學舉辦“民族古籍修復技藝進校園”活動,激發(fā)在校學生爭做少數(shù)民族古籍的保護者和傳承者。2022年,江蘇省南通市海門區(qū)將古籍知識帶入城區(qū)12個中小學,并且將其打造成一個長期的品牌活動持續(xù)開展,進一步擴大古籍知識和鄉(xiāng)邦文化的傳播范圍,讓古籍中的海門人、海門事都“活”起來。此外,中小學還可以依托本地圖書館的古籍資源進行研學旅行、實踐調研等活動,探索古籍主題的項目式學習。這樣一來,將課堂搬到校園之外,通過全方位體驗,讓文化熏陶從課內延伸至課外,才能切實減輕學生負擔,陶冶心性、情操。
在長期培養(yǎng)方面,一些有條件的中小學還可以與高校建立長期合作機制,發(fā)揮高校在教學科研方面的優(yōu)勢。具有文獻學背景的高校教師以講座為主要途徑的古籍知識傳授,大多缺乏受眾導向的教育設計,灌輸古籍知識較多而互動分享較少。因此,必須區(qū)分不同年齡階段的人群,采取與之相應的教育策略,分層次、分對象展開。面向青少年的古籍知識教育不同于文獻學專業(yè)教育,既不能太過專業(yè),又不能喪失其科學性,要讓大家了解古籍外觀之美、文化價值的同時,也認識到古籍的修復、保護和整理是一門嚴謹?shù)膶W問。
對于高校特別是廣大師范院校而言,開展古籍教育大有可為。在歷史、文學等相關專業(yè)師范生的培養(yǎng)、培訓方面,除了逐步加大古籍知識教育外,還可以讓在校學生成為古籍保護志愿者或者與中小學對口成為“研學伙伴”,不僅使中小學生獲得專業(yè)的知識引導,而且對于師范生自身的知識儲備和學術能力的鍛煉也大有好處,使二者形成良性互補的學習過程。
總之,古籍不能僅僅存于圖書館,要借助現(xiàn)代科技、傳媒技術將“養(yǎng)在深閨人未識”的古籍解放出來,讓古籍進入校園和我們的日常生活,加強學校、家庭和社會之間的配合,進而對之形成動態(tài)的保護。讓古籍成為助力傳統(tǒng)文化進校園的“活水源頭”,讓青少年在潛移默化中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潤物細無聲地增強文化自信。
(作者單位:北京師范大學國際中文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