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一貼是《紅樓夢》中的一名醫(yī)生,在書中僅出現(xiàn)于第80回《美香菱屈受貪夫棒,王道士胡謅妒婦方》。書中對他的描寫不多,但卻鮮活地塑造了一個用“安慰劑”來治病的滑稽庸醫(yī)形象。

對王一貼的描繪是全書發(fā)展到后期、賈府走下坡路之后,為數(shù)不多的幽默詼諧的一筆。在很多讀者看來,王一貼是一個招搖撞騙的無賴庸醫(yī)。的確,他全無醫(yī)術,以近乎雜耍的低劣把戲混跡江湖。但是,王一貼的所作所為展現(xiàn)的是清代底層民眾為了生計而耍的小聰明,并不令人憎惡。另外,王一貼對寶玉所說的關于療妒湯的那番話也在談笑間暗合了整部《紅樓夢》中的一個主旨:世間一切情緣皆是虛幻。

寶玉與王一貼的互動源于第79回《薛文龍悔娶河東獅,賈迎春誤嫁中山狼》。在這一回中,薛蟠娶了夏金桂。夏金桂外表俊俏,性格卻極為驕橫,“愛自己尊若菩薩,窺他人穢如糞土,外具花柳之姿,內秉風雷之性。在家中時常就和丫鬟們使性弄氣,輕罵重打的”。她只要看到薛蟠親近香菱,就嫉妒心起,大發(fā)雷霆,弄得家里雞飛狗跳,對香菱更是百般苛責。薛蟠家的丑事很快傳遍了榮寧二府。

香菱位列十二金釵副冊之首,性格溫和,與眾姐妹及寶玉的關系十分融洽,還曾同寶釵在大觀園里住過,兼有詩才,跟隨黛玉學詩。香菱幼年遭拐賣,后被薛蟠收房,如今被夏金桂折磨,遭遇如此悲慘,寶玉自然十分同情。同時,薛蟠是寶玉的表哥,他家中不太平,寶玉也替他著急。于是在第80回,寶玉去天齊廟還愿時,在小廝們的介紹下與王一貼產生了交集。

王一貼尚未出場,讀者便可以對其特點琢磨一二。首先,王一貼的藥鋪開在寺廟中,他自己卻是一名道士,這樣錯亂的搭配已讓讀者有了幾分戒心。其次,在王一貼這個人物正式登場之前,曹雪芹對他的一番描述為他的形象做足了鋪墊,“這老王道士專意在江湖上賣藥,弄些海上方治人射利,這廟外現(xiàn)掛著招牌”?!逗I戏健吩瓰橹嗅t(yī)方劑書,一種名為《海上方》,又名《海上名方》《海上仙方》《孫真人海上方》。另一種名為《奇效海上仙方秘本》,共四卷。不過在《紅樓夢》中,“海上方”并非特定的中醫(yī)方劑書,曹雪芹常以此指代一些稀奇古怪的藥劑。例如我們熟知的寶釵服用的冷香丸,制作過程頗為光怪陸離,又難于獲得,就是一劑“海上方”。由此可見,王一貼做的膏藥買賣極有可能并不是貨真價實的良藥,而是江湖郎中的行騙勾當。“在廟外掛著招牌”這樣的場景也頗具戲劇性,廟宇本應當是肅穆的處所,但門口卻樹起了膏藥招牌,可見生活在這樣環(huán)境中的王一貼也是以“射利”為主要目的的市井小民。最后來看王一貼的名諱,這個稱號是眾人給他起的諢號,自然不是因為敬重他“一貼就靈”的醫(yī)術,而是源于調侃。仔細想來,膏藥主要治療皮外傷,而王一貼標榜自己的膏藥“只一貼百病皆除”,顯然是招搖撞騙。

小廝們看見王一貼進來,都笑道:“來的好,來的好。王師父,你極會說古記的,說一個與我們小爺聽聽。”王一貼在天齊廟內不以醫(yī)術出名,而是以插科打諢的小聰明獲得人們的喜愛。料想從前也會有大戶人家的公子來天齊廟祭拜,那么王一貼大概率會以自己的笑話來討好他們,贏得對方歡心,也以此獲得幾個賞錢,維持基本生計,而其所謂的百病皆除的膏藥不過是為了他的小品節(jié)目服務罷了,更襯托了王一貼不務正業(yè)、顛三倒四的小丑形象,也頗彰顯他在公子哥兒們面前說古打趣的舞臺效果。接下來,王一貼一開口,“仔細肚里面筋作怪”,惹得眾人和寶玉都笑了。王一貼雖然無甚醫(yī)術,但卻是個有趣之人,只一開口便活躍了氣氛。

寶玉因為對王一貼產生了興趣,又想起夏金桂鬧得表兄家雞犬不寧,便欲為夏金桂求一副“療妒”的藥。其實寶玉也并非真心指望王一貼能夠開出有效的藥方,畢竟人人都知道妒忌這樣的心病豈是外在的湯藥可以治好的呢?夏金桂蠻橫的性格也不是藥方可以拯救的。但看看王一貼夸下的???,“百病千災,無不立效。若不見效,哥兒只管揪著胡子打我這老臉,拆我這廟何如?只說出病源來”。在他的口中,膏藥竟仿佛真有神奇功效,從君臣相際到祛風散毒,皆可治好。王一貼正是看準買膏藥的人并不會深究膏藥療效的心態(tài),而肆意把自己的胡子、老臉和破廟作為擔保,活畫出一個滑嘴無賴的形象。王一貼猜測寶玉求藥是為男女之事,這也再次展露了他的市井氣息。

王一貼胡謅出的“療妒湯”并沒有什么特別:“用極好的秋梨一個,二錢冰糖,一錢陳皮,水三碗,梨熟為度,每日清早吃這一個梨,吃來吃去就好了。”如此簡單的藥方自然是沒有效果的,充其量只是保健品或是安慰劑罷了。當然王一貼自己也明白,“一劑不效吃十劑,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橫豎這三味藥都是潤肺開胃不傷人的,甜絲絲的,又止咳嗽,又好吃。吃過一百歲,人橫豎是要死的,死了還妒什么!那時就見效了”。這樣的藥方不過是王一貼打趣的笑料。

王一貼倒也坦誠:“不過是閑著解午盹罷了,有什么關系,說笑了你們就值錢。實告你們說,連膏藥也是假的,我有真藥,我還吃了做神仙呢,有真的,跑到這里來混?”把自己所做騙人把戲的勾當向寶玉全盤托出??梢钥闯觯跻毁N雖然做的是江湖郎中的騙人勾當,他賣的藥全無療效,但是他并不害人。王一貼展現(xiàn)了清代社會中下層民眾的市井氣息,他雖然行騙牟利,但并不作惡,售賣的藥更多的是一種安慰劑。與《紅樓夢》中另一名不負責任、醫(yī)術低下甚至致人流產的醫(yī)生胡君榮相比,王一貼并不令人憎惡,他更多的只是以一種混跡江湖的小生意人的形象出現(xiàn),反而給全書增添了一絲幽默。

寶玉在到天齊廟還愿之前,經歷了逐司棋、別迎春、悲晴雯等種種悲傷驚恐之事,外感風寒、臥床不起。見到王一貼時,寶玉身體雖已康復,但內心的創(chuàng)傷無法療愈。其實王一貼所言“一劑不效吃十劑,今日不效明日再吃,今年不效吃到明年,吃過一百歲那時就見效了”,是不是也在一定程度上點醒寶玉,以暗合全書主旨?寶玉正在為情所困擾,然而“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世上的情皆是虛幻。“吃過一百歲,人橫豎是要死的”,那么“情”自然也無處存在了。

(作者單位:深圳大學饒宗頤文化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