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次朋友酌聚,我向一位擅長油畫并有一定知名度的友人索要一幅風景畫。友人如期送畫上門。展開一看,但見油彩且濃且淡,光線且明且暗,樹林不過是一筆筆綠色油彩的堆積重疊,山道上的行人竟沒有一個四肢齊全、五官端正。我不禁大失所望。友人似有所覺,莞爾一笑,娓娓道來:“一幅油畫,有的部位著景,有的部位露白,有的部位濃墨重彩,有的部位輕涂淡抹,有的部位光彩奪目,有的部位若隱若現(xiàn),但它們有一個共同的聚焦點,表達一個完整的意境??从彤嫞荒鼙埔曇稽c、不看其余,而應把它放在一個適當?shù)奈恢?,從整體上去欣賞。”半信半疑、似懂非懂之間,我下意識地大步后退,抬眼望去,但見明媚秀麗的山水蕩胸滌懷,神態(tài)各異的登山者栩栩如生,好一派景色也!
無獨有偶。某日我到一位老師家拜訪,主人正在看一本雜志,雜志封底有一幅西班牙畫家達利的名作──《達利幻覺中的林肯》。此畫給人的初步印象是:一位裸體少女背向畫面佇立窗前,眺望著遠方;窗臺右下方有一個似乎與畫面內(nèi)容毫不相關(guān)的婦女側(cè)面像,線條簡潔流暢;窗外的天空中,色彩鮮明的紅、黃密云中露出一個小天使。我久久端詳著這幅畫,百思不得其解:莫非畫名印錯了,畫上哪有什么林肯?可當我在老師提示下,將畫移到一定距離瞇起眼睛再看時,奇跡出現(xiàn)了:少女不見了,出現(xiàn)在畫中的是美國第16任總統(tǒng)亞伯拉罕·林肯的頭像!一幅本來叫人捉摸不透的畫,用一個極其簡單的“瞇眼法”便揭開了其神秘面紗,確乎奇矣,妙哉!
我的兩次賞畫奇遇,印證了一個賞畫訣竅:為了欣賞到畫的本意,需要與畫拉開適當距離,保持一點“朦朧”。由此,我頓悟:賞畫如此,觀人賞物和待人處事又何嘗不是如此、不該如此呢?
心理學實驗證明,人際距離過遠,容易讓人產(chǎn)生疏遠陌生之感;距離過近,則會使人感到壓抑不適。只有合理地運用人際交往的空間法則,保持恰到好處的距離,親而有間、和而不同,才能取得和諧的人際關(guān)系?,F(xiàn)實社會中,即使是關(guān)系再好的朋友,也不會且不必是親密無間的。有點距離,才有親近欲;有點空間,才有向心力;有點朦朧,才有神秘感。最恰當?shù)木嚯x和空間,就是心理學中的“刺猬法則”所主張的——彼此互不傷害,又能保持溫暖。距離過近、關(guān)系過密,反而不能從全局去觀察和欣賞對方,使雙方對彼此的整體認識模糊不清,并容易失去美感和吸引力。
生活經(jīng)驗表明,有時對一件事看不清,往往是因為距離太短、空間太小,“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這就需要留出一點距離和空間,“讓子彈飛一會兒”,等到事過之后再去分析它、辨識它、評判它,這樣可能會更精準、更確切、更能看清真相。有時對一個人看不清,往往也是由于太親近、太熟悉,這就需要在一定的時間和空間之外,從另外的角度去觀察他、感覺他、認識他,這樣可能會更客觀、更公正、更恰如其分。時間和空間是還原事物原貌的最佳顯影液,也是映照整體形象的最好平面鏡。
必須指出,提倡人與人之間保持適當距離,當然不是主張一概不相信別人,也不是奉行“逢人只說三分話,未可全拋一片心”,更不是對誰都要保持戒心甚至心懷敵意。提倡看人看事保持一點“朦朧”,絕對不是喪失原則、是非不分,也不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或一味裝聾作啞,更不是觀人察物模棱兩可、待人處事不講原則。顯然,這是兩個不同的問題,或者說是一個問題的不同方面,在此無須贅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