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諺說,“不到喀什,不算到過新疆”。游歷了塔什庫爾干后,我對這話有了真切體會。

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其名波斯語意為“平頂?shù)奈?rdquo;。古絲綢之路從此地穿越,通往西亞、南亞及歐洲。帕米爾高原與青藏高原連為一體,延伸出東北方向的天山,東南方向的昆侖山、喀喇昆侖山、喜馬拉雅山,西南方向的興都庫什山五大山脈,地理學(xué)家稱之為帕米爾山結(jié)?!渡胶=?jīng)·大荒西經(jīng)》載:“西北海之外,大荒之隅,有山而不合,名曰不周負(fù)子。”不周負(fù)子即不周山,乃漢族先民神話中對帕米爾高原的命名,古老的神話借助這片奇異土地,鑄成華夏的圖騰。

“萬山之祖”“萬水之源”的帕米爾高原,孳育了神奇土地和美麗的塔吉克族人。這里冰雪皚皚,終年不化。寧靜的湖泊,舒爽的河流,蕩滌人心的星空,生機無限的草灘,巍峨靜穆的山巒,這一切好比一位浪漫的姑娘,用自己的曼妙絕色,展示著原生態(tài)的自然究竟能美到何種程度。在不同時間與空間,印度、中亞、波斯乃至古羅馬、古希臘文明與中華文明在此交融,積淀成多元、幽深、神秘的風(fēng)土人文。

從喀什向西南疾馳300多公里,便到了塔什庫爾干地界。祖國西部邊陲的這個縣,是存在于千山萬壑獨特地貌中的潔凈世界,素有帕米爾“皇冠明珠”之美名。塔什庫爾干在昆侖褶皺隆起地帶,維吾爾語意為“石頭城”。境內(nèi)高峰聳立,溝壑縱橫,主要地形為山地、谷地和達(dá)坂,是古絲綢之路經(jīng)過帕米爾高原的最大驛站。自周穆王西巡以降,3000多年時光中,無數(shù)使臣將帥、文人僧侶和商賈游俠往來跋涉,在此駐足,張騫、玄奘、馬可·波羅等都曾流連于此。政治抗?fàn)幓蛴H睦,軍事征伐或結(jié)盟,經(jīng)濟貿(mào)易與阻絕,文化沖撞與吸納,宗教滲透與對壘,都在這里繪就了濃墨重彩的歷史畫卷。

漢代塔什庫爾干是西域蒲犁國屬地,北魏至唐稱朅盤陀國,宋、元稱色勒庫爾,明代歸葉爾羌汗國。1954年成立塔吉克自治縣,與巴基斯坦、阿富汗、塔吉克斯坦接壤,是我國唯一與陸地三國毗鄰的邊境縣。人口4.1萬,由塔吉克、維吾爾、柯爾克孜等14個民族組成,占人口80.9%的塔吉克族是我國罕見的歐羅巴血統(tǒng)白色人種,美女眾多,以親吻為見面禮,擁有獨特的風(fēng)俗。

在我眼中,塔什庫爾干風(fēng)貌可以用潔凈、靜謐、仙境來描繪:一望無垠的藍(lán)天纖塵不染,高聳的冰川晶瑩剔透;高原湖波瀾不興,清澈見底,水草沙粒畢現(xiàn);草灘濕地上,河流干凈得令人訝異;牧民的房子多是石砌土筑,但里外干凈整潔,身著鮮艷民族服裝的塔吉克族和柯爾克孜族人臉上是安詳愉悅的神情。自然與人文融為一體,恍若置身純樸又奇幻的仙境。正如驢友所講,跑遍天山南北,躲過了那拉提草原的芬芳、吐爾根杏花的“魅毒”,扛住了喀納斯醉人的秋景,忍過了吐魯番甜美的葡萄和香醇美酒,最終卻被一個塔縣勾走了心魂。

我常想,如能化身蒼鷹自由翱翔,就可把塔什庫爾干全貌悉收眼底。車行于“世界奇跡”喀喇昆侖公路,群峰一幀幀閃過,滿眼無邊的荒涼,忽然間,個美到令人窒息的高原湖——白沙湖,驀然進入眼簾。遠(yuǎn)眺一抹翡翠,趨近諦視,是沙丘、雪峰、碧水的絕美組合。連綿的白沙被風(fēng)吹起層疊千浪,輕擁著這一汪瓦藍(lán)如洗的湖水。白沙湖承接?xùn)|帕米爾高原雪山融水,沙沉湖底,冬天水位下降才會露出。蓋孜峽谷是一個大風(fēng)口,銀色的細(xì)沙日日夜夜隨風(fēng)飛揚,在湖畔積成沙山。相傳這兒是沙僧故鄉(xiāng)流沙河,他皈依佛門后,湖水便不再興風(fēng)作浪。

過白沙湖30公里,就可聆聽到卡拉庫里湖、慕士塔格峰與塔合曼濕地組成的風(fēng)景“交響樂”??ɡ瓗炖锖o臥在“冰山之父”慕士塔格峰的腳下,是一座高山冰蝕冰磧湖,牧民尊為“神湖”。“卡拉庫里”意為黑湖,以顏色晦暗而得名,其實它是個變色湖。晨曦初現(xiàn)時,湖水隨光線和天氣變化在碧綠、淡黃、湛藍(lán)、橘紅等色彩中交替,如同仙境;當(dāng)天色亮起來的時候,湖水倒映著雪山,湖面騰起水霧,如薄紗搖曳;烏云密布時,湖水竟會神奇地變幻成黑色,幽暗而神秘。湖濱草盛鳥多,成千上萬的水鳥、野鴨款款游弋,間或可見對對天鵝嬉戲。美麗的卡拉庫里是帕米爾高原明亮的眸子,倒映出皚皚雪峰、綠色草毯、褐色牛群和熱情奔放的柯爾克孜族人,演繹了一個又一個動人的傳說。

慕士塔格峰海拔7546米,與公格爾峰、公格爾九別峰并稱“昆侖三雄”。“慕士”是冰,“塔格”是山,“阿塔”是父親的意思,當(dāng)?shù)厝税奄n予生命之水滋養(yǎng)草原的慕峰敬為“冰山之父”。慕峰純潔高雅,在塔吉克族自古以來的傳說中又是純潔愛情的象征,卡拉庫里湖躺在慕士塔格峰身旁,似嫵媚少女依偎在英雄的懷抱。

全球14座8000米以上高峰,塔縣竟占四座。慕士塔格峰的特異之處,還在它擁有著名的十?dāng)?shù)條亙古冰川。它雖高卻坡度平緩,氣候變化平穩(wěn),令全球的登山愛好者心向往之,國際登山組織還在山腳湖邊建立了基地。

塔合曼濕地環(huán)抱卡拉庫里湖,是塔縣最大的濕地,被稱為“神花繁衍之地”,塔合曼即“四面環(huán)山”。無數(shù)山泉匯集于此,形成塔什庫爾干豐茂悅?cè)说哪翀?。夏季,鮮花遍布四野,禽鳥奔走其中;秋季,似一條鋪開的巨大金黃毛毯,洋溢著豐收的舒暢。

塔縣縣城大街空曠干凈,四面環(huán)山,塔什庫爾干河逶迤而過。這里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冬季漫長寒冷,春秋季短,夏季燦爛宜人??h城里沒有高大建筑,行人寥寥,主干道上展翅欲飛的雄鷹雕塑異常醒目。塔吉克族自謂“鷹的民族”,有獨特的鷹舞和鷹笛,每當(dāng)帕米爾鷹笛響起,那便是塔吉克族人又在歌唱勇敢、忠誠與愛情。

塔吉克族姑娘小伙個個深眼窩、大眼睛、長睫毛、高鼻梁,輪廓清晰,膚色淺淡,發(fā)色金黃或黑褐,眸子碧藍(lán)或灰褐,極像高加索人。他們信仰伊斯蘭教,對來客或投宿路人,不論親疏,都會慷慨地奉上酥油、酸奶等美食。他們風(fēng)俗淳厚,路不拾遺,夜不閉戶,城里唯一的看守所幾無犯人。

到塔什庫爾干,必然要去瞻仰石頭城。石頭城坐落城北,有2500多年歷史,舉世聞名。它是絲綢之路中道、南道的交會點,在古代是政治、經(jīng)濟、軍事和文化中心。漢代這里是蒲犁國的王城,元代大興土木擴建,至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還修繕舊城而設(shè)蒲犁廳。城堡建在高丘上,地勢突兀。遺址總面積10萬平方米,堡外有多層城垣,隔墻之間石丘重疊,形成獨特結(jié)構(gòu)。

身處其中,會充分感受到歷史的韻味。站立城墻上縱目高瞻,天地悠悠,白云蒼狗,戰(zhàn)馬嘶鳴,旌旗搖蕩,當(dāng)年歷史大戲,似乎一幕幕奔來眼底。

石頭城下,是阿拉爾國家濕地公園,是高原游牧文化保留最完好的地區(qū)之一。山澗雪水在濕地匯成小溪,叮咚流淌,水中小魚穿梭,嫩芽茁壯,水草豐美。成群牦牛在草灘上悠閑自在,享受著夏日最愜意的時光。猶記我多年前來這兒,草灘上散落著塔吉克族粗陋的土石平房,我把幾包清真餅干送給嬉鬧的孩子們,他們歡呼回屋,整個草灘就倏忽復(fù)歸靜寂。在那個年代,塔吉克族人令人震撼地以鮮艷的服飾、美麗的形象、堅定的希望,頑強對抗赤貧,對抗貧瘠、荒涼、絕望而凄美的高原。所幸今天已時移世易,他們的生活早就衣食無憂,其樂融融。

濕地中間有一條蜿蜒的河流,即塔縣的母親河——塔什庫爾干河。它從喀喇昆侖山與昆侖山的交匯處發(fā)源,一路向北匯入葉爾羌河,像帕米爾高原上一條美麗的圍巾。褐色巖石和千年積雪與它為伴,在無邊的凈土中,在雄鷹飛翔的高度,它以圣潔的身姿孤寂流淌,使人感受到生命的律動與慰藉。

塔縣生物資源豐富,有雪豹、棕熊、盤羊、野牦牛、高原雪水魚等珍稀野生動物。你能欣賞到喜馬拉雅雪雞在高山雪線以上奔走,成群結(jié)隊的大尾羊在草灘和達(dá)坂上徜徉,野牦牛孤獨渡河,旱獺憨態(tài)可掬地在路旁伸長脖子直勾勾地打量你。

紅其拉甫口岸在中巴邊境,海拔約5000米,是中國海拔最高的國門。紅其拉甫意為“血谷”,相傳,古時來往商旅為防馬匹不堪重負(fù),會給馬放血以紓緩缺氧,路過的旅人常會看到滿地鮮血的痕跡,馬可·波羅將此寫進了游記。此處氧含量不足平原的50%,風(fēng)力常年在七八級以上,最低氣溫零下40多攝氏度。8月盛夏,白天有時依然要穿羽絨服,晚上氣溫會低至零下十幾度,壓根就沒有夏天。相傳唐僧西天取經(jīng)前,曾有個萬人商隊在此遭遇罕見的暴風(fēng)雪而覆亡,至今還有人在念念不忘地尋找那支商隊的寶藏。到了10月,大雪封山,禽鳥俱息,駐守這里的邊防軍就需要熬過漫漫長冬了。

紅其拉甫方向有一條近年聲名鵲起的“網(wǎng)紅”公路——盤龍古道。它像一條黑龍盤纏山嶺,迂回曲折,驚心動魄。全長實際不到40公里的區(qū)間,竟包含了639個大彎,大部分超過180度,高低落差達(dá)1100米,創(chuàng)世界之最。無論在視覺上還是駕駛體驗上,即使老司機也會覺得無比驚險刺激,腎上腺素激增。道旁有塊路標(biāo)為人樂道,上書“今日走過了人生所有的彎路,從此人生盡是坦途”。

我游歷的最后一站,是塔縣西端的瓦罕走廊。瓦罕走廊神秘奇特,歷史悠久,耐人尋味。東西長約400千米,中國境內(nèi)約100千米,空中俯瞰,像阿富汗向中國伸出的一只手臂,南接巴基斯坦,北接塔吉克斯坦,可謂“雞鳴聞三國”。東晉高僧法顯在《佛國記》里將這里描述為“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莫測所之,唯視日以準(zhǔn)東西,人骨以標(biāo)行路”,足見當(dāng)年此地之險惡。

這是一條來自歷史深處的跨文化傳播的奇異古道。張騫出使西域后,印度、中亞、西亞、歐洲和華夏文明通過瓦罕走廊,跨越帕米爾高原相聚,改變了人類歷史的敘事。西出瓦罕走廊,就進入巴克特里亞文明圈,“巴克特里亞”是古希臘人對今阿富汗東北部地區(qū)的稱呼,這里出土過4000年前的青銅器,令人油然而生敬畏之情。如果把巴克特里亞文明與同處青銅時代的三星堆文明比對,會發(fā)現(xiàn)兩者很可能曾有交流,不但青銅工藝幾乎完全一樣,而且三星堆文物中出土過少量和田玉。相傳,張騫曾在巴克特里亞的市場上見到了蜀地商賈經(jīng)天竺販運來的蜀布等土特產(chǎn)。

當(dāng)然,這樣的歷史狂想曲,尚待考古學(xué)家去考證。

(作者單位:中國勞動關(guān)系學(xué)院文化傳播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