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于魯迅先生的小說,較之《狂人日記》《阿Q正傳》《祝?!贰秱拧返冗@些名作,我始終最愛讀的是不那么引人注目的《在酒樓上》和《孤獨者》,而這兩篇中,又格外偏愛《在酒樓上》。尤其是人到中年后,我在心跡上越發(fā)覺得自己與主人公呂緯甫簡直就如同兄弟。

曾經(jīng),感覺他是那樣的可憐,為他所生的時代深感悲哀,直至自己也飽嘗人生的酸甜苦辣后,才幡然領(lǐng)悟當(dāng)年那居高臨下的輕狂制造了多么深遠(yuǎn)的隔膜。如今再讀,總認(rèn)為它就是自己青春時期的一幀影像,停留在幽暗的背景里,孤獨且悒郁。其實,也唯有這一點是一直不曾改變過的吧。

我時常進出S城那個名叫“一石居”的小酒樓,只是為了和自己獨處片刻。“狹小陰濕的店面和破舊的招牌都依舊”,最多容留一抹歲月的滄桑,否則我的情感慰藉又何以托付?當(dāng)然,我自以為這樣才是離魯迅先生最近的。

我就像個小說的門外漢或是入戲太深的看客,固執(zhí)地把文本里的那個敘述者“我”視作了先生本人,每次登上“一石居”的小樓,說是和自己獨處,實則還是為了同先生待在一起。有時,我干脆將自己與先生混為一體,以至于竟同他一道遠(yuǎn)行,一道回鄉(xiāng)。先生有回鄉(xiāng)的情結(jié),我也有。先生的回鄉(xiāng)情結(jié)是矛盾的,我也是。

或許,那季節(jié)不是深冬的雪后,或許,那風(fēng)景也并不凄清,但那“懶散和懷舊的心緒聯(lián)結(jié)起來”的情狀卻頗有些相似。在這不大的城里,先生“尋訪了幾個以為可以會見的舊同事,一個也不在,早不知散到哪里去了”,路過曾經(jīng)執(zhí)教過的那所學(xué)校門口,“也改換了名稱和模樣,于我很生疏”。于是,“不到兩個時辰”,先生的“意興早已索然,頗悔此來為多事了”。而在我,這同樣是回鄉(xiāng)的尋常遭遇,故此,亦便日漸憚于回鄉(xiāng)的沖動了。

事實上,之前先生已在《祝?!防锉磉_過回鄉(xiāng)的困惑:“雖說故鄉(xiāng),然而已沒有家,所以只得暫寓在魯四老爺?shù)恼永铩?rdquo;三天下來,特別是在鎮(zhèn)上碰見祥林嫂后,那一切的尷尬更令其坐立不安,暗自思忖:“無論如何,我明天決計要走了。”故鄉(xiāng)就是既讓你牽掛又讓你逃離的地方。

先生已然明了,自己與家鄉(xiāng)愈加格格不入??墒?,先生忍不住還要回鄉(xiāng)。因此,這次“從北地向東南旅行”,先生又特意繞道訪問了他的S城。空間還是那個空間,但所有熟悉的景象幾乎都已被時光帶走。似乎,先生此行就是為了見證這些。傷感也好,惆悵也罷,先生真正想要面對的仍是他自己,即同舊地舊時的那個“我”重新相遇。我知道,先生在乎的不是空間,是時間,是那個在流逝長河里沉浮著的自我。

盡管物人皆非,自我終究無恙,因此先生難免自得。面對既有的失去,他雖“略帶些哀愁”,亦還是“很舒服的呷一口酒”。“酒味很純正;油豆腐也煮得十分好”,這不變的滋味讓先生一下子就找到了過去的那個“我”。味覺激活的不只是記憶,更有自我的在場,所有的失落也都在這一刻獲得補償。

先生是個極會照料自己的人,最懂得如何與自我相處。所以即便他是寂寥的,卻又能滿足于這種寂寥,正如他說自己在酒樓上“漸漸的感到孤獨,但又不愿有別的酒客上來。偶然聽得樓梯上腳步響,便不由得有些懊惱,待到看見是堂倌,才又安心了……”沉浸在自我世界里的先生最是愜意。

我無法介入,只好做一個沉默的旁觀者。恰在此時,我才恍然意識到先生的自戀和自憐。那么,他喜歡這樣一種孤獨,難道不是因為對某種親密關(guān)系的刻意回避?那么,他去尋訪“幾個以為可以會見的舊同事”究竟又是為哪般呢?是否終是為了那個曾與其共事過的“我”?

這樣看來,見或不見也就不那么緊要了。先生只想感覺時間的流逝,諦聽自我走向往事的腳步。他注意到樓下廢園里的幾株老梅和一株山茶花。然而,這難得的生機促使其體驗到的與其說是驚喜,不如說是某種敵對的緊張情緒:老梅“毫不以深冬為意”,山茶樹“憤怒且傲慢,如蔑視游人的甘心于遠(yuǎn)行”。也許先生以為,僅有衰敗方是與廢園相配的吧。在這里,他只想看見消逝和傷懷,因為這樣才能讓其更好體會自我的存在——那在時間里的悲劇性詩意。先生獨自咂摸著感傷,這感傷應(yīng)屬于與別人無關(guān)的自戀式激情。

好在舊友呂緯甫及時出現(xiàn),這是先生的舊同窗,亦是舊同事。之所以說舊,不過是在表明這是一段已被中止了有些年頭的友誼。而在同對方相認(rèn)之前,先生仍是有些矜持的,“——假如他現(xiàn)在還許我稱他為朋友”。這再一次使我確認(rèn),先生之于親密關(guān)系委實是淡漠的,同他人的交往始終保持著防范性的主動。

呂緯甫的到來使先生那浸淫于傷逝的情懷得以為繼,畢竟,此人的整個狀態(tài)均迎合了先生正在品味的時光不在:他的面貌明顯變樣了,行動也“變得格外迂緩”??傊?,他是“很不像當(dāng)年敏捷精悍的呂緯甫了”。

但是,先生也察覺到,在打量廢園時,呂緯甫卻“忽地閃出我在學(xué)生時代常??匆姷纳淙说墓鈦?rdquo;。先生看似漫不經(jīng)心地寫到此點,其意僅是一個鋪墊,以便接下來證明這個他所熟識的舊友確實已不復(fù)存在。只是,在目睹這二人對于廢園的不同反應(yīng)后,我驀然領(lǐng)悟到,呂緯甫的內(nèi)心可能仍保留著些許青春年代的理想光芒。

相比之下,先生倒是顯得世故些?;蛟S,世故一詞用得不恰當(dāng),我想說的是,先生要比他的這位舊友更會生活,更知道怎樣愛自己。故而,先生懂得拒絕,懂得逃離,借助于相對恝然的情感方式保護好自己。

相反,呂緯甫好像不會這些,所以他只能接受更多的無奈。于是,先生還是先生,而呂緯甫卻不再是呂緯甫了??呻y得的是,呂緯甫居然很清楚自身這種不情愿的改變:“看你的神情,你似乎還有些期望我,——我現(xiàn)在自然麻木得多了,但是有些事也還看得出。這使我很感激,然而也使我很不安:怕我終于辜負(fù)了至今還對我懷著好意的老朋友。”至此,我終于明白了呂緯甫的善良和苦心,原來他如此看重別人的感受。

呂緯甫不像先生,與他人他物寧愿保持著一定的距離,不敢多情。呂緯甫坦然接受了生活的改變,在我看來,這同樣是難得的。遺憾的是,他又多少有些不大甘心,因而并不喜歡這樣的自己:“你不知道,我可是比先前更怕去訪人了。因為我已經(jīng)深知道自己之討厭,連自己也討厭……”

讀到這里,我豁然意識到,《在酒樓上》又何嘗不可以被當(dāng)作一篇關(guān)于成長的小說來看?呂緯甫對于眼下自己的討厭,難道不就是根源于某種拒絕成長的潛意識心理?由純真到庸俗,其間所經(jīng)歷的不就是成長的代價嗎?先生對于已逝光景的感喟,其實也是成長帶給他的身不由己使然吧。

不同的是,呂緯甫雖說不喜歡,卻也還是服從了生活的安排。這可以視為一種和解,而我更愿意視其為一種勇氣。勇氣同無奈難道不是矛盾的嗎?一時間,我還真有點說不清。我只知道,呂緯甫為母親做過的那些,后來我也做過。

他去為夭折的三歲小兄弟遷葬,為鄰家的女兒阿順買剪絨花,若在年輕時,想必他是不肯做的。在他眼里,這都是些再無聊不過的事情。而今,他卻心甘情愿地做了,即使由于客觀原因做得無法到位,他也不忍如實告訴母親,只為“使她安心些”。

可見,呂緯甫雖離過去的自己遠(yuǎn)了,但卻離現(xiàn)在的母親近了。當(dāng)年那個特立獨行、目空一切的呂緯甫,此時竟會重視起母親、兄弟和鄰居。說到小兄弟的尸骨已“蹤影全無”,他甚至動了情,“眼圈微紅了”。而為不讓阿順失望,他則勉為其難地吃下了那一大碗蕎麥粉。他說:“然而我毫不抱怨,因為她過來收拾空碗時候的忍著的得意的笑容,已盡夠賠償我的苦痛而有余了。所以我這一夜雖然飽脹得睡不穩(wěn),又做了一大串惡夢,也還是祝贊她一生幸福,愿世界為她變好。”呂緯甫將此解釋為“舊日的夢的痕跡”,并不想當(dāng)真,可它透露出的卻是真實的同情之心。

也恰是這樣的同情之心為呂緯甫重建與他人之間的親密關(guān)系提供了可能,他認(rèn)為自己這是在變俗,而我卻以為這是他趨于成熟的表現(xiàn)。的確,呂緯甫長大了,從天空回歸了大地,放棄了飛翔的理想,卻播種了現(xiàn)實的愛??粗丝痰膮尉暩Γ恢挥X,我的立場開始向其傾斜,最后竟然覺得自己就是呂緯甫。

向來,我跟母親是疏遠(yuǎn)的,因為不喜歡她的迷信,不喜歡她的從眾,總怕她的庸俗耽誤了自己的高潔。她的頭疼病一犯,便會抱怨是故去多年的父親又在對她發(fā)泄不滿,要我晚上務(wù)必去給父親燒紙。對此,我是不可能理睬的,實在搪塞不過去,就用謊言來敷衍。

奇怪的是,眼看著自己的孩子一天天長大,不知從什么時候開始,我竟慢慢順從起了母親,再聽見她抱怨頭疼,竟會主動表示當(dāng)晚就給父親燒紙。我真的就那么做了,而且做得還很認(rèn)真。

還有,平素探望母親,我習(xí)慣給錢,心想她需要什么,自己可以隨意去買,這于她于我都更省心??赡赣H不以為然,她倒是希望我能攜著大包小包的東西去看她,哪怕是些廉價的東西也好。這樣,她的鄰里們都能看見,知道她有個孝子,好使她臉上有光。而我,對她的這種要求更加氣憤,隨即用一句話回?過去:“我來看望自己的母親跟她們有什么關(guān)系!”

我就是憎厭母親的這種虛榮,所以絕不肯退讓,照樣我行我素。但今天,我終究還是悄悄改了,每次去看她,都攜上大包小包的東西,并不管她需要不需要,只要她開心就好。我想,我已有能力去理解母親不幸的歷史,我接納了她,同時也接納了我自己。

我與呂緯甫又有何不同呢?只是,在向?qū)Ψ街v述自己的現(xiàn)狀時,他老是把“無聊”“敷敷衍衍”“模模糊糊”“隨隨便便”之類的詞語掛在嘴邊,這儼然屬于一種掩飾和妥協(xié),說明他很不想直面自己的現(xiàn)在。換句話說,過去仍未能使其釋懷。

但呂緯甫到底還在頑強地活著,靠教著他過去所不屑的“子曰詩云”。是的,他向生活低下了曾經(jīng)高昂的頭顱,可我卻不認(rèn)為這就是認(rèn)輸,他不過是曉得了生活的堅硬內(nèi)核,變得柔軟了一些而已。生活教會他的都是足以令其謙卑的智慧。他的掩飾是個盾牌,他的妥協(xié)是種策略,有鑒于此,我是否可以說,呂緯甫從未放棄過戰(zhàn)斗?

先生可能沒有看到這些,他僅僅看到了呂緯甫過得不如他好,只是這次,他沒有像對待阿Q、孔乙己和魏連殳等人那樣“哀其不幸”。先生的哀并非是愛,而是可憐,可憐的情感里隱含著某種居高臨下的冷漠。故此,它不作拯救,只會眼睜睜看著他們一一死去,為了憤恨,也為了控訴。

對于呂緯甫,先生將可憐換作同情,因此這也是其距離自己筆下人物最近的一次。呂緯甫能夠活下來,無疑亦與此有關(guān)。顯而易見,這次先生是將呂緯甫當(dāng)作同類,后者的孤獨印證了他自己的孤獨?!对诰茦巧稀穼懙氖莾蓚€人的孤獨。這樣的孤獨又讓我將先生和呂緯甫重合在了一起,我終于不再像過去那樣糾結(jié),究竟誰才是這作品里的真正主人公?至于來到S城的我,究竟是先生還是呂緯甫?

說起來,先生重逢的呂緯甫即是另一個可能的自己,問題是他并不認(rèn)可這個自己,他僅想以此來進一步對照和確證自己的成長是令其滿意的。這樣的對照和確證,其實早已在《故鄉(xiāng)》里通過閏土完成過一回了。

成長在他人那里落得的失意與頹敗,在先生這里反饋出的總是傷感的滿足。所以最終,先生注定是要帶著這種滿足同他們分道揚鑣的:“我們一同走出店門,他所住的旅館和我的方向正相反,就在門口分別了。我獨自向著自己的旅館走,寒風(fēng)和雪片撲在臉上,倒覺得很爽快。”

一個“很爽快”好像多少有些反諷的意味,然而無論如何反諷,先生的感覺仍是輕松的、自滿的,他照舊無意于親密關(guān)系的維系。事實證明,先生還是更愿意把呂緯甫們繼續(xù)留在自己的身后,畢竟這阻擋不了他個人通往未來的道路。

(作者單位:北京語言大學(xué)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