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新時代黨的民族工作和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的主線。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對黨的民族工作、民族地區(qū)各項工作、黨和國家工作全局具有重大意義和深遠影響,需要深入領會、認真研究。

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

共同性是共同體成員之間具有的相同屬性和價值追求。2021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民族工作會議上指出,要正確把握共同性和差異性的關系,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原則。中華民族是一個命運共同體,華夏兒女同根共祖、血脈相連。梁啟超、傅斯年、顧頡剛等著名學者都強調過“中華民族是一個”這一觀點,費孝通于1989年進一步提出了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

歷史上,共祖觀念作為核心凝聚力,將中原周邊各族融入最初以夏人為中心的華夏族。春秋時期,局部地區(qū)已經出現(xiàn)被若干族群共同追認的祖先。之后,黃帝被奉為華夏族的祖先。阪泉之戰(zhàn)后,炎黃兩大部落族群逐漸融合,炎帝和黃帝成為華夏族共同的祖先。西漢時期,人們的觀念逐漸從“圣王同祖”向華夏同祖共源演變,展現(xiàn)了諸族從多元至一體的轉變。

為進一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地可結合本地實際,依托公共文化服務活動,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進一步增強民族之間的友好交流。

樹立多民族互嵌社區(qū)典型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應支持多民族互嵌社區(qū)建設,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歷史上,很多少數(shù)民族都是各民族融合形成的。如回族的形成及發(fā)展歷程,就是一段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歷史。

各地也在多民族互嵌社區(qū)建設方面作出了諸多探索。如云南楚雄州栗子園社區(qū)是響應青山嘴水庫建設搬遷號召而形成的純移民社區(qū),也是典型的變“小聚居”為“大雜居”的多民族互嵌式社區(qū),其把民族工作融入基層治理之中,健全基層服務體系,建立“一站式”為民服務大廳,吸納各族群眾代表參與社區(qū)治理、議事。廣西富川瑤族自治縣的立新社區(qū)推動心理互嵌,實施“石榴籽”教育工程,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納入全過程加強民族法治宣傳。

鞏固開拓民族走廊與民族文化產業(yè)國際市場

費孝通針對歷史上民族之間的交往、文化交流,于1978年提出“民族走廊”的民族區(qū)域研究思路。復旦大學中國歷史地理研究所教授安介生認為,“河東(山西)廊道”成為山西民族融合的載體。重視民族走廊的價值,既要利用已形成的走廊,又要結合各地實際開拓新的走廊。歷史上河東(山西)廊道的開拓,就是各個民族在山西地區(qū)融合與發(fā)展的過程。又如,遼西走廊在地理意義上是連接東北地區(qū)與中原地區(qū)的交通要道,在人文意義上是農耕文化、游牧文化、漁獵文化的交匯地帶。如今,遼西走廊所輻射的范圍越來越廣。依托滿族的刺繡,滿族和蒙古族地區(qū)的畜牧業(yè),朝鮮族的大米和泡菜等傳統(tǒng)農產品產業(yè)鏈、織布和制陶等傳統(tǒng)手工藝,遼西走廊可以擴大自身的文化和經濟影響力,整合資源形成系統(tǒng)產業(yè)優(yōu)勢。甘青走廊地區(qū)可以利用傳統(tǒng)飲食業(yè)的優(yōu)勢,進一步拓展商貿范圍和市場主體。此外,還可以開拓新的跨省域民族走廊,比如建設湘黔滇走廊。

與此相關,民族文化產業(yè)要積極拓展國際市場。例如,山西省長治市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上黨區(qū)東和村在唐朝永慶年間就以搟制毛氈、生產氈帽等羊毛制品而聞名。長治市相關政府部門幫助融資、引進人才,成立山西長治雅瑞地毯廠,產品遠銷省內外。建議下一步開拓“一帶一路”沿線國際市場,使民族品牌走向世界。又如,湘西的茶葉、手工藝品等名優(yōu)特產,可以通過湘黔滇走廊走向全國,并開拓東南亞、南亞國際市場。

強化中華文明的包容性

在中華文明歷史長河中,關公文化是中華民族傳統(tǒng)美德與價值觀的體現(xiàn),是強化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重要紐帶。山西省運城市作為關公故里,承載著深厚的關公文化底蘊。關帝形象也進入了藏傳佛教的典籍、神話傳說中,成為藏傳佛教的護法神,受到尊崇。關公還成為激勵軍士勇武作戰(zhàn)的精神支柱。

山西的佛教遺存不僅展示了漢文化的獨特魅力,也反映了民族融合的歷史進程。這些遺存不僅是宗教信仰的體現(xiàn),也是多民族文化交融的重要證據(jù)。如開鑿于北魏時期的云岡石窟,融合了印度犍陀羅藝術風格和中國本土特色,反映了佛教文化本土化過程。山西并非民族聚居地區(qū),這是山西境內的各民族充分融合的結果,從保留至今的語言習慣也可見一斑。寧武縣有“天池”,縣志上稱“祁連汭”,這源于匈奴語稱“天”為“祁連”。太原市有地名“達達巷”,“達達”是蒙古人的別稱。沁水縣有尉遲村,襄汾縣有尉村,“尉遲”是鮮卑姓氏,后部分改為單姓“尉”。

建設中華民族共同體和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一個全方位的系統(tǒng)工程,需要有系統(tǒng)觀念和大歷史觀,進一步將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與中國實際相結合,與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相結合。

[作者單位:山西財經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本文系2023年度山西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課題“全面抗戰(zhàn)時期中國共產黨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經驗研究”(23YJ079)階段性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