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荀子突出禮義,但也談功利,不過后者要服從于前者。
如說:勞役是人之所惡,功利是人之所好。古人“事成功立,上下俱富,而百姓皆愛其上,人歸之如流水”(《富國篇》)。
又說:
義與利者,人之所兩有也。雖堯舜不能去民之欲利,然而能使其欲利不克其好義也。雖桀紂亦不能去民之好義,然而能使其好義不勝其欲利也。故義勝利者為治世,利克義者為亂世。上重義則義克利,上重利則利克義。故天子不言多少,諸侯不言利害,大夫不言得喪,士不通貨財。(《大略篇》)
這是荀子闡述的義與利的相互關系。孟子回答梁惠王“亦將有以利吾國”時說:“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梁惠王》上)如果“上下交征利”,國家就很危險!
他們的對話載于《孟子》首章第一段,給初讀者印象很深。印象是:讀了全段,似乎孟子只講仁義,不談功利,不贊成梁惠王言利,二者完全不相容。后來朱熹同陳亮展開義利辨的爭論中,便是這樣解釋的。
其實,這是誤解,也是曲解。為仁義而仁義的情況一般是不存在的。行仁義而不牽涉利害關系也是沒有的。行仁義,多半是施與別人,受者一般是得利的一方;施者未必都受損害,有時兩利并舉,或者失之東隅,而收之桑榆。情況比較復雜。
利也有各種類別,如物質的、經濟的、精神的、生活的、政治的、名譽的,等等,有眼前狹窄的利益,也有將來遠大的功利。
另有一種情況,可以稱之為守義,即為了堅持真理,堅守做人處世的原則,寧可犧牲自己生命,不向惡勢力屈服。即孟子所主張,當生與義不可得兼時,寧可“舍生而取義”。
孟子以后,歷代都不乏這樣的志士。突出的如文天祥、方孝孺等。
文天祥為使愛國赤誠長留史冊,堅決不降元朝廷,而慷慨就義。方孝孺不懼滅族之禍,堅決不替暴君明成祖草擬即位詔書。此外如有降將軍無降典史的領導江陰人民抗清的閻應元等。
生命犧牲了,看來是很不利的事。但道義長存,流芳千百世,至今猶為人們所稱頌。他們的偉大形象對后人所起的教育作用,其功利又無可估量了。
二
孟子一再勸說梁惠王、齊宣王、滕文公等行仁義,有其特定內容,并非空洞的說教,而是孟子為了解決當時社會矛盾提出的改革方針,叫做施仁政?;緝热萑缦拢?o:p>
當時無地少地農民越來越多,賦稅徭役又繁重,他們無力養(yǎng)活父母妻子。好年成,吃不飽;遇到災荒,老弱死于溝壑,野有餓殍;壯年人逃亡四散。孟子認為,民無“恒產”,便無“恒心”,容易犯上作亂,社會不安定,國家也不會富強,而且面臨政治危機,對君王也很不利。
解決的方案就是恢復井田制,重新分配田地,叫做“制民之產”,使每戶農民保有百畝田(約合市畝31畝有奇)、五畝宅,種桑,養(yǎng)雞、犬、豬。同時要省刑罰,減輕賦役,勿奪農時,并辦學校等。這樣,五口或八口之家的小農便能養(yǎng)活他們的父母妻子,好年成吃得飽,老年人還能衣帛食肉;即遇災荒,也不致餓死。
采納孟子行仁政的建議,首先得利的是廣大農民群眾,其理至明。這是仁義與功利關系的一個方面。
至于王公呢,有利還是有害?按照孟子的邏輯,行仁政,不必言利,利在其中了。因為由此能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可以抗御秦、楚的堅甲利兵,以至無敵于天下,進而“王天下”,做天子,保有四海。這是最大的功利。就這一點言,說孟子是功利主義者,也無不可,不過他不單講功利,而是與仁義相結合,以仁義為主。
孟子曾向梁惠王、齊宣王反復陳述是否行仁義的利害關系,警告說:若不行仁政,不推恩及于百姓,不僅將無以保四海,甚至無以保妻子。
孟子又總結歷史經驗,提出得民心得天下論。他說:
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離婁》上)
他又說:
三代之得天下也以仁,其失天下也以不仁。國之所以廢興存亡者亦然。天子不仁,不保四海;諸侯不仁,不保社稷。
得民心的要訣在于行仁義。行仁義不是空話、大話,而是實實在在地落實到滿足人民的物質欲望上。得天下,保社稷;或者失天下,不保妻子,是最大的功利。這是孟子闡述義與利的相互關系。
二程和朱熹自詡是直接繼承孟子道統(tǒng),卻高唱為了存天理,即維護君主專制,要人民滅人欲。這是同孟子義利說背道而馳的謬論。
三
孟子的行仁義,得民心得天下說并非徒托空言;他的失民心失天下說也非虛聲恫嚇,既然是總結歷史經驗而得出的結論,也必然會在一定條件下,由歷史實踐得到驗證。
舉幾個事例。
戰(zhàn)國后期七雄對峙,沒有哪一位君王肯行孟子所說的仁義,他們只靠武力和外交等手段,彼此爭戰(zhàn)。此時得民心得天下的規(guī)則暫時不起作用,起作用的是暴力,力強者勝。秦國最強,所以秦始皇能滅六國,一統(tǒng)天下。
靠暴力得天下的事例,歷史上常出現,如晉王朝、元王朝、清王朝等。
失民心失天下這一論點,很快便在秦帝國覆滅中得到驗證。
秦始皇信奉法家韓非學說,認為“先王之仁義,無益于治”,高唱“得民之心”,是“不知治者”的無用的空論,民智也不可用,對外要靠武力征伐,對內用嚴刑重罰。
他滅六國后,更迷信暴力,又好大喜功,窮奢極欲,不顧人民死活,不施仁義。
史載:秦始皇兼并天下后,“內興功作(指蓋阿房宮等宮殿,修驪山墳墓,筑馳道、長城等),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發(fā)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馕;女子紡織,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淡其欲也”(《漢書·食貨志》)。或云:當二世時,“男子不得修農畝,婦人不得剡麻考縷。羸弱服格于道,大夫箕會于衢(指頭會箕斂,收人頭稅)。病者不得養(yǎng),死者不得葬”(《淮南子·人間訓》)。
秦始皇父子以嚴刑峻法鎮(zhèn)壓人民。秦法既苛細又殘酷。人民動輒得罪,或處死,或受肉刑,或罰為刑徒。謫發(fā)去驪山修墳墓的刑徒有70多萬人。史稱:“赭衣(囚衣)塞路,囹圄成市”,于是“天下愁怨,潰而叛之”(《漢書·刑法志》)。
秦始皇死后僅一年,戍卒陳勝、吳廣首先發(fā)難,高舉反秦義旗,關東各地群起響應。兩年一個月后,劉邦率義軍攻入武關。趙高已害李斯,繼任丞相,這時事急,殺秦二世胡亥,立子嬰為秦王。二世要求同其妻子降為黔首,也不獲準。不久,子嬰殺趙高,降劉邦。秦亡。他做秦王僅46天,距秦始皇一統(tǒng)天下不過16年。一個多月后,項羽統(tǒng)率大軍至關中,殺降王子嬰及秦始皇子孫宗族。
由于秦始皇父子“仁義不施”(賈誼的批評總結),推行暴政,大失民心,短短十幾年便失天下,子孫也不能保。孟子失民心失天下說應驗了,而且是典型的例子。
另一例是王莽。王莽施展陰謀手段,從老婦人和小孩子手里篡奪漢家天下,已不得人心。做皇帝后,推行托古改制,違背經濟規(guī)律,使社會經濟瀕臨崩潰邊緣,“農商失業(yè),食貨俱廢”,農民“搖手觸禁,不敢耕桑”。而又動輒犯禁,罰為官奴隸,一隊隊押去長安。廣大民眾無法照舊活下去,大大地失了民心。在王莽篡位后十年,相繼爆發(fā)了綠林、赤眉、銅馬起義,僅六年,王莽被殺,失去他所篡奪的天下。
隋煬帝弒父自立后,為游江南,自長安至江都大蓋離宮苑囿40余所,勞民傷財,民眾送來的是建筑材料,運回去的是尸首。又三打高麗,死傷很多。民不聊生,大失民心,到處爆發(fā)武裝起義,終于身死名裂,江山也丟失了。
靠武力,施陰謀,有可能奪得天下,但若倒行逆施,大失民心,便會得而復失。秦始皇父子、王莽、隋煬帝都是典型。此外如東漢靈帝、明神宗和崇禎帝等,也都是失民心而失天下。黃巾起義后,天下四分五裂,東漢王朝名存實亡。劉家天下不是亡于漢獻帝,而是亡于桓帝、靈帝。這兩位昏君聽任宦官為非作歹,政治腐敗,又興黨錮之獄,鎮(zhèn)壓太學生反腐朽運動,大失民心,東漢失天下以此。
《明史紀事本末》及《明紀》編者都說,明王朝不亡于崇禎,而亡于萬歷。神宗向全國廣派礦監(jiān)稅監(jiān),搜刮銀子,拒不采納各大臣的勸諫,已大失民心。崇禎帝沒有設法補救。當李自成提出貴賤均田、免稅免賦的政策口號時,他還不顧人民死活,加賦加派,民心喪失殆盡,終于失天下,妻子也不能保。
四
得民心得天下的事例也有過。
劉邦兵占關中,與父老豪杰約法三章,秋毫無犯,封宮室府庫,盡除秦苛法,大得秦民之心。
項羽與之相反,除殺降王子嬰外,屠咸陽,焚宮室,擄掠子女珍寶貨財東歸,大失關中民心。后來他打敗田榮,將田榮降卒全部坑殺,又焚毀原齊國城郭室屋,系虜老弱婦女,大失齊地民心,相聚反叛。
當劉邦同項羽相持于成皋一線的兩三年里,秦中父老子弟通過蕭何,源源不斷地輸送丁壯和軍事物資,大力支援劉邦,抗御項羽。楚漢之爭的結果,劉勝項敗,原因不少,但主要原因在于民心之得失與向背。
王莽被推翻后,競相爭奪天下或割據的政治軍事集團有十股之多,最后劉秀得天下,主要原因是他采取的政策措施深得民心。如:他奉更始之命,徇地河北,所至考察吏治,釋放囚徒,除王莽苛政,招降銅馬義軍,以誠相待,得其擁護,時號“銅馬帝”。從他稱帝至統(tǒng)一天下14年里,九次頒布詔令,放免被罰為刑徒或被擄掠為奴婢的以及被迫賣身要求贖身的,一概免為平民,并頒布特別詔令,殺傷奴婢不得減罪,與殺人同罰。
元末互相對峙的政治軍事集團約有十股,最后朱元璋得天下,因其采取的政策和措施深得民心之故。如:軍紀嚴明,不搶掠,優(yōu)待俘虜,發(fā)展營田,軍食自給,取消征收寨糧,減輕農戶負擔,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口號,爭取漢人支持,又對于肯歸附之蒙古色目人與漢人一體對待,嚴令北伐將士,“所經之處,或城下之日,勿妄殺人,勿奪民財,勿毀民居,勿廢農具,勿殺耕牛,勿掠子女”。
孟子得民心得天下,失民心失天下說,是他義利關系說的發(fā)揮,有進步意義。歷史的實踐證明,在一定情況下,它是真理,并非空言。
(原載《群言》1997年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