腐敗的表現(xiàn)似乎都是一樣的,無非是貪污舞弊、以權謀私、權錢交易、貪贓枉法、聲色犬馬、紙醉金迷、酒色財氣、寡廉鮮恥……正所謂“官商一席黃金宴,百姓千家一月糧”。

不過,倘若細加區(qū)分,腐敗到底有哪些質的區(qū)別和量的不同,值得加以分析、研究一番。

正因為腐敗是當前社會的熱點問題之一,因此也就成為學術理論界熱切關注、議論、評說的課題。令人感興趣的是,學術界有人提出把貪污腐敗分為“黑色腐敗”和“灰色腐敗”兩類。“黑色腐敗”指國家法律明令禁止的違法亂紀行為,如貪污、受賄、行賄、挪用公款……一看便明知是觸犯刑律,應依法治罪的。“灰色腐敗”呢?則是指國家法律、法令并不明確規(guī)定為違法犯罪,但以變相形式出現(xiàn)的種種腐敗行為和腐敗現(xiàn)象。人們通常把它當作所謂“不正之風”,或“特權”、“特殊化”,而并不當作是犯罪行為。而當權者或有關人員所獲得的經濟利益,有時并不亞于貪污、受賄、挪用公款等明顯的腐敗行為。例如,前些年沿海某城市率先發(fā)行股票,利用群眾普遍的發(fā)財心理而又對股票一無所知,廣泛發(fā)售“購票證”,規(guī)定其中1/10有“中獎”號碼的票才可以換取一定價值的股票,而9/10的“空白票”的價值卻進了“群體貪污”的私囊,又如,前些時候國務院決定為適應市場經濟的發(fā)展需要,加速發(fā)展“第三產業(yè)”,發(fā)展證券、期貨、房地產市場。于是各級機關紛紛成立公司,創(chuàng)辦企業(yè),連尚有余力或權力關系的離退休老干部也紛紛辦起“老人公司”、“晚晴集團”,將權力之手介入金融市場。拉關系,講人情,非法融資、拆借,聚集巨額投機資本;而另一只手又將它投入房地產開發(fā)市場,到處建高樓,蓋別墅,全國掀起房地產開發(fā)熱。賺錢則坐地分紅,虧損則公家認賬。為什么“經濟過熱”老是壓不下來?為什么通貨膨脹、物價上漲居高不下?個中原委,原來在此。“灰色腐敗”為害之不輕,根治之困難,原因亦在于此!

中國文字的文化內涵極其豐富,往往一字多義,變化無窮。黑色象征黑暗、腐敗,所謂“黑心腸”、“黑道中人”,都不是好東西。腐敗冠之以黑色,是十分恰當的。但,黑色還另有一義,即表示莊嚴、肅穆、凝重。外國人穿西裝,作為禮服則一律黑色,以示莊重?;浇虃鹘淌俊⑻熘鹘躺窀?,一律穿黑袍,表示尊嚴、莊重,也是某種權力的象征。至于灰色,是介于黑白之間的中間色、中性色。加重則成深灰、鐵灰以至黑灰。淡化則為淺灰、灰白,甚至大地灰蒙蒙一片真干凈,簡直就近乎潔白、清白了。由此可見,“灰色腐敗”是“黑色腐敗”的擴展或外延,是“黑色腐敗”的遠親或近鄰。因為法律沒有明確規(guī)定其為犯罪,人們也就往往以“不正之風”或“特殊化”視之。其結果,人們對“黑色腐敗”不敢輕易以身試法,對“灰色腐敗”卻視若無睹,膽大妄為,特別是同一單位或業(yè)務相關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無形中形成“群體腐敗”,即共同參與活動,共同分得好處,共同分擔風險,自然也就互相保護過關。所謂“個人偷雞犯法,眾人偷牛無罪”,所謂“外國有個加拿大,中國有個大家拿”,這都是“灰色腐敗”的種種表現(xiàn)及其危害所在。

有人把貪污盛行、腐敗成風歸咎于改革開放、搞市場經濟,其實,缺乏監(jiān)督,權力不受約束,方是腐敗難以遏制的根本原因。一個開放的國家,走向開放的世界,在競爭中發(fā)展自己,在充滿生機和活力的市場經濟中走向現(xiàn)代化,這不僅對民主和法制建設提出了迫切的要求,同時也為現(xiàn)代化的民主和法治提供了自然的落腳點。套用我們過去曾經習用的一句話來說:這是不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客觀規(guī)律,同時,這也是我們在社會主義現(xiàn)代化進程中戰(zhàn)勝腐?。ò?ldquo;黑色腐敗”和“灰色腐敗”)的信念所在。

(原載《群言》1995年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