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宗的寬恕

南宋淳熙五年(1178)正月,布衣陳亮直接上書,談論恢復中原對策。孝宗皇帝看了書奏,大為震動,要把它張貼于朝堂之上以激勵群臣,并召見陳亮,擬破格重用。但是,這篇奏議卻招致妥協(xié)派大臣的忌恨,“尤惡其直言無諱”。由于他們的詆毀與阻撓,起用陳亮之事終究作罷。陳亮十分失望,怏怏回鄉(xiāng),不時借酒澆愁。一次,他與某狂士攜樂伎到蕭寺飲酒。酒喝多了,狂士便稱樂伎為妃子。旁邊有一位酒客隨即攛掇狂士:你既然封了妃子,那么誰為丞相?狂士用手比劃說:陳亮為左相,你為右相。用你倆做兩個丞相,大事可成矣。于是,酒客讓狂士端坐大殿中央,他與陳亮一右一左上前奏拜;樂伎捧著酒杯,唱起了《降黃龍》。歌畢,三人齊聲高呼萬歲。狂客過了一把皇帝癮,陳亮過了一把丞相癮。

殊不知,那個酒客別有用心,故意給陳亮挖坑。陳亮曾參加科舉考試,因考官何澹不喜歡他的文章,名落孫山。陳亮內(nèi)心不服,對考官頗有微詞;有人傳話到何澹耳朵里,何澹非常惱火。不久,何澹轉(zhuǎn)任刑部侍郎。那個酒客知道陳何之間有此過節(jié),故而“封妃拜相”結(jié)束,便越過縣州衙門,直接進京到刑部投訴,指控陳亮圖謀不軌。何澹接到訴狀,大喜過望,立即派人將陳亮與狂士抓捕,投入監(jiān)獄。何澹公報私仇,下令嚴刑拷打,把陳亮打得體無完膚,又將案情上報孝宗皇帝,建議判處死刑。

孝宗皇帝接到奏報,并沒有馬上批復??吹疥惲恋拿郑⒆诨实巯肫鹉瞧兄袝r弊、振聾發(fā)聵的奏議,而對陳亮滿腹韜略而未見用,又不免感到遺憾。對于身陷囹圄的陳亮來說,其生死系于皇帝一念之間。孝宗皇帝對身邊侍衛(wèi)說:人命關天,陳亮案子不可輕易決斷,你們迅速去陳亮家鄉(xiāng)暗訪,查清事實真相。調(diào)查結(jié)果表明,所謂“封妃拜相”不過是一場鬧劇,借酒作樂而已;陳亮并沒有不軌之心,倒是告發(fā)者不懷好意。所以,當何澹等大臣請求法辦陳亮時,孝宗皇帝斷然回答:“秀才醉了,胡說亂道,何罪之有?”皇帝一言九鼎,陳亮與狂士終被無罪釋放,兩人昂首攜手走出監(jiān)獄,雖飽受皮肉之苦,但無性命之憂。

假如陳亮生活在明清,定然在劫難逃,不僅他本人會被千刀萬剮,而且株連九族,一大撥親眷也不免與他一起送死。在盛行文字獄的明清,任何人說話或書寫,一不留神就會招致殺身之禍。哪怕你什么也不說,什么也沒寫,只是私下收藏禁書,一旦被告發(fā),也必定攤上禍事。陳亮參與“封妃拜相”,竟敢以“丞相”身份朝拜“皇帝”,雖是酒后逢場作戲,其言行也可說是大逆不道:酒醉心明,酒后行為也是內(nèi)心流露,陳亮被朝廷棄用,自覺懷才不遇,也可能萌生謀逆之心,是故,其心可誅!這幾乎是所有專制王朝的殺人邏輯,無數(shù)無辜的生命就這樣被輕易抹殺。

幸運的是,陳亮遇到的是宋孝宗。陳亮免于一死,也許是因為孝宗憐惜人才,畢竟陳亮上書言事,給他留下深刻印象,故而網(wǎng)開一面;不過,更深層的原因應是宋孝宗頗有人文修養(yǎng),懂得尊重生命,哪怕貴為天子,也不敢視臣民如草芥,即使手握生殺大權(quán),也不愿隨意草菅人命。

蘇軾的僥幸

仔細思考,陳亮能幸免,與其說遇到孝宗,不如說遇到宋朝,因為無論是北宋還是南宋,都有較好的人文環(huán)境。當然,人性是復雜的,其幽暗性在任何時代總會有所顯現(xiàn),宋代也不例外。這一點,蘇軾就有過深切的體驗。北宋元豐二年(1079)三月,蘇軾因調(diào)任湖州太守,向朝廷遞交《湖州謝上表》。當年,兩位御史接連指斥蘇軾在《湖州謝上表》中妄自尊大、謾罵朝廷、包藏禍心、諷刺新法,強烈要求處死蘇軾,以儆效尤。宋神宗猶豫不決,因為他并不相信這些指控。沒想到,御史中丞李定親自出馬,給蘇軾列了四條大罪,其中任何一條都是罪大惡極,罪該萬死。宋神宗下令御史臺(又稱“烏臺”)審理此案,即為史上著名的“烏臺詩案”。

蘇軾被捕入獄后,御史臺做了漫長的審訊。指控者從蘇軾100多首詩里找罪證,穿鑿附會,深文周納,欲置之死地而后快。與此同時,朝廷內(nèi)外也有人仗義執(zhí)言,為蘇軾說公道話。不過,最終判決取決于宋神宗。是年歲末,案子終于有了結(jié)果。蘇軾只是被貶到黃州,降為團練副使。謫居黃州期間,蘇軾吟詠赤壁所寫下的詩賦,成為流傳千古的文學瑰寶,令人嘆為觀止。

“烏臺詩案”無疑是一起文字獄。始作俑者是那些指控者,而不是蘇軾,畢竟寫作詩文是他的權(quán)利與自由。蘇軾未被一棍子打死,表明宋神宗的人文修養(yǎng)高于那些指控者。試想,如果宋神宗與那些指控者一樣,不僅蘇軾本人死定了,而且會揪出一大批“同黨”,舉國上下必將掀起一波波文字獄。因為權(quán)力具有極強的放大效應,“上有所好,下必甚焉”,帝王的好惡對朝野內(nèi)外都會產(chǎn)生巨大影響。是故,中國古人心中總有明君情結(jié),指望出明君安定天下,不希望出暴君或昏君瞎折騰。

所謂明君,既擁有高超的治國才能,又具備良好的個人品行。綜觀歷史,沒有哪個朝代明君輩出,而暴君與昏君倒是層出不窮。有宋一代,最值得稱道的并不是出了多少明君,而是沒有出一個暴君。究其原因,主要是宋朝崇尚文治,歷任皇帝注重以文化人,也能夠以文化己,因此他們大多具有較高的文化素養(yǎng)和人文修養(yǎng)。

仁宗的仁厚

若論人文修養(yǎng),最為人所稱道的當數(shù)宋仁宗。有史料記載,“仁宗圣性好學,博通古今”。他的人文修養(yǎng)從生活細節(jié)可略見一斑。有一次,宋仁宗夜不能寐,饑腸轆轆,很想吃燒羊肉。但轉(zhuǎn)念一想:如果傳旨下去,下面就不得不張羅,恐怕以后就會經(jīng)常夜間屠宰,這樣豈不害物勞人?于是他只好忍饑挨餓,打消了吃羊肉的念頭。還有一次,宋仁宗與嬪妃一起進膳,發(fā)現(xiàn)飯中有砂石,當即囑咐嬪妃不要張揚出去,免得御廚受懲罰。這按例是死罪,仁宗卻不想有人因此被殺。

大名府有一名士兵,背部長了一塊肉出來,看上去像一條蜿蜒的伏龍。龍乃皇家專有的圖案,帝王身上長出龍來,倒是順理成章;普通士兵身上長出龍來,問題就嚴重了。時任知府程琳不敢懈怠,把這個士兵關押起來,并向宋仁宗報告,請求治罪。仁宗并不大驚小怪,對宰相說:身上長東西,哪有什么罪過?并下令釋放士兵,將所謂嚴重問題輕易了結(jié)。蜀中有一位秀才,在詩中言:“把斷劍門燒棧道,西川別是一乾坤。”成都知府認為這是一首反詩,于是將寫詩的秀才抓捕入獄,并上報朝廷,聽候處理。宋仁宗回復:詩句沒什么大問題,不過是老秀才急于做官而為之,僅此,不足以治罪。不僅如此,宋仁宗還讓有司給秀才安排一個偏遠地方的小官職(司戶參軍)。上述兩個案子,宋仁宗都處理得極為理性,不因維護皇家權(quán)威而漠視他人生命。換了別的朝代或皇帝,那個士兵與秀才未必有好下場。

宋仁宗納諫至誠,無與倫比。有一年,淫雨霏霏,諫官認為這是宮中陰盛的緣故,建議裁減嬪妃。奏折送到宮中,宮女正在給仁宗梳頭。得知諫官的建議,宮女頗不服氣地說:現(xiàn)在兩府、兩制大臣家中養(yǎng)了不少歌伎,官職稍高的人家,往往增置不已。官家嬪妃侍女本來就少,憑什么只許他們享樂快活,不讓官家身邊有幾個貼心人?仁宗沉默許久,對宮女說:臺諫之言,豈敢不行?宮女說:如若施行,首先把我裁了。果然,仁宗不得不忍痛割愛,把貼心的梳頭宮女和一些嬪妃遣送出宮。

有關宋仁宗克己忍讓、善待他人的故事非常多。是故,仁宗不僅贏得大宋臣民的愛戴,而且得到敵國君臣的敬佩。史料記載,仁宗皇帝崩殂,宋朝使者訃告于遼國,遼國人聞訊無不慟哭流淚。遼國皇帝拉著宋使的手,痛哭流涕,仁宗在位42年,兩國不識兵戈,真是難得!其后,遼國將仁宗所賜的御衣埋葬,像對待祖宗陵墓一樣供奉。

宋朝何以出現(xiàn)這么多有人文修養(yǎng)的皇帝?這恐怕要追溯到宋太祖身上。宋太祖雖行伍出身,但他黃袍加身以后,制定了“重文抑武”的國策,禮遇士人。最難能可貴的是,他給后世子孫立下一條遺訓: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v觀宋朝諸皇帝,無不將太祖的這項遺訓視為家法祖訓,并且認真貫徹執(zhí)行。正是這條遺訓,使得宋朝皇帝懂得敬畏生命,而不以暴虐立威,隨意屠殺臣民。這也是后世士大夫及當今學者向往與贊美宋朝的重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