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共產黨第二十次全國代表大會形成了指導國家發(fā)展全局的政治報告,三萬多字的篇幅包含了非常豐富的內容。如果將其主題濃縮提煉,可以概括為以中國式現代化全面推進新的“兩步走”戰(zhàn)略,使中國在2035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2050年前后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
以中共二十大報告中重申的新的“兩步走”實現現代化的時間表為背景,關于“中國式現代化”的表述頗有新意。報告明確指出,中國式現代化和其他經濟體現代化具有共同特征,同時又有基于自己國情的中國特色:一是人口規(guī)模巨大、任務艱巨而復雜的現代化;二是追求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實現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本質要求的現代化;三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不斷厚植現代化的物質基礎、發(fā)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在傳承文明中實現物的全面豐富與人的全面發(fā)展的現代化;四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永續(xù)發(fā)展的現代化;五是在和平、發(fā)展、合作、共贏的旗幟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強調和平與發(fā)展的現代化。
需要強調的是,在理解和領會中國式現代化這一概念的輿論場上,存在一些認識誤區(qū),需要澄清。比如有觀點認為,中國式現代化是排除和否定資本推動作用的現代化,是以人民為中心,而其他發(fā)達經濟體的現代化則是以資本為中心。這不符合中共二十大報告基本認識思路。在現代市場經濟中,資本是供給側的要素之一,它必然要和其他要素一起對經濟循環(huán)與供需互動產生推動作用,也必然要參與經濟發(fā)展過程中的收入分配;在國內市場和連通全球的統(tǒng)一大市場上,國有資本、民營資本、國際資本都將發(fā)揮一定作用。問題的關鍵在于資本的作用存在二重性,因此在無序發(fā)展和有序發(fā)展的不同情形下,我們對資本應有“紅綠燈”式的區(qū)別對待:如果資本無序擴張,就需要給予防范和禁止,而資本的有序發(fā)展則應該進行引導、鼓勵,這才是正確的態(tài)度。在全國統(tǒng)一大市場的建設中,要打通國內國際雙循環(huán),就一定要明確“資本中性”的概念,并力求以高水平的法治化“紅綠燈”調控、引導資本行為,這樣才能真正使所有生產要素形成合力,推動實現中國式現代化。至于資本密集型和勞動密集型等概念區(qū)分,各自對應其技術性的規(guī)律特點,并不存在東方與西方、中心與非中心的恒定分野。
中國式現代化的第五項特色,明確了它是和平發(fā)展的現代化,也是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現代化?;仡櫄v史發(fā)展過程,中華民族作為一個具有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熱愛和平的特征一以貫之地貫穿于從古至今的傳統(tǒng)文化之中:古代中國就推崇“和而不同”的理性中庸和志士仁人憧憬的大同境界;以1840年的鴉片戰(zhàn)爭為標志,中國近現代史拉開帷幕以后,中華民族屢屢遭受外部強權的干涉甚至武裝侵略,在抵御外部強權和戰(zhàn)勝武裝侵略的過程中,中華民族體現了熱愛和平的取向;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更是特別注重促進和維護國際和平環(huán)境。20世紀50年代,我國就提出了現代化建設的目標,在推進現代化的過程中,我國始終堅持不走擴張主義、軍國主義、殖民主義的道路,多次莊嚴宣布中國絕不謀求霸權,而且反對霸權。在對外關系方面,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會議上,明確提出了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和求同存異的外交方針,這一主張一直延續(xù)至今。近些年,中國在改革開放后迅速崛起,國際學術界也產生了關于所謂“修昔底德陷阱”的討論,即發(fā)展過程中排在最前列的經濟體和帶有追趕特征的后發(fā)經濟體之間注定要走向激烈的沖突,甚至發(fā)生戰(zhàn)爭。而中國多年來一直強調,“修昔底德陷阱”是可以避免的,也應該力求避免,不應把它看作不可回避的宿命。中國的主流觀點并不認可絕對化的“修昔底德陷阱”所隱含的零和博弈邏輯。
費孝通先生曾用“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這16個字總結中國和外部世界的關系,體現的就是和平發(fā)展的理念。每個民族國家各有自己的特點和自己珍重的文化傳統(tǒng),應當“各美其美”;還應該以開闊的心胸、共情的意識去體會別國的優(yōu)點和長處,即“美人之美”;各個民族國家的優(yōu)點都可以“美美與共”地共存于世界,從而達到“天下大同”的和平發(fā)展境界。
因此,以唯物史觀為基本認識框架來考察當今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美關系,我認為二者是可以力爭“斗而不破”,共存、共榮、共贏的。中國在追求現代化的過程中,經濟總量上和美國的差距不斷縮小,雖然現在中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發(fā)展中經濟體,但進步的步伐確實比較明顯。面對中國的快速發(fā)展,美國作為世界頭號強國,在2018年針對中國挑起貿易爭端,實際上在科技、外交、金融等方面也不斷施壓和制造摩擦,甚至有人開始擔心會不會有“擦槍走火”的熱戰(zhàn)風險。但是,從積極的方面講,按照唯物史觀的基本觀點,生產力從最根本的層面決定著人的關系,而人的關系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生產關系,在生產過程中人們要互動,各個經濟體之間也要相互交流。而決定這些關系的最根本因素,還是生產力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在日新月異的新技術革命時代,共享經濟特征越來越明顯,中美兩國共存于我們這個地球村,事實上已經共享全球產業(yè)鏈,這和當年陷入“冷戰(zhàn)”的美蘇關系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當年美蘇兩國各自領導閉環(huán)的產業(yè)鏈,各自為戰(zhàn),經濟方面互無所求,因而可以無所顧忌地進行利益對抗,同時兩國又由于核威懾的制約,只能進行“冷戰(zhàn)”。反觀中美之間,卻早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貿易互通與經濟投資方面的相互往來,人文交流也在不斷發(fā)展。在中美貿易摩擦開始后,中國對美國的貿易出口雖然有下降,但是下降的幅度非常有限。當然,在高端芯片、航空發(fā)動機等高科技產出物領域,中國的進口受到較明顯影響,但在其他多數領域,中美之間仍存在大量的貿易往來,而且中國企業(yè)家繼續(xù)去美國投資,美國企業(yè)家也繼續(xù)來中國投資。事實表明,中美之間的貿易和投資不可能因為受到美方所謂“極限施壓”而脫鉤,這是生產力基本盤決定的。近一兩年,美國的貿易主體要下訂單的時候,往往還是瞄準中國市場,這是已經形成的兩國共享全球產業(yè)鏈而互通有無、優(yōu)勢互補的客觀因素使然,是不以個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的。
既然中美關系和當年的美蘇關系已經不可同日而語,而核戰(zhàn)略平衡的制約卻依然如故,那么理性的選擇就是發(fā)掘中美之間更多互利互惠的潛力,經濟學中的比較優(yōu)勢原理仍然適用于中美之間大量貿易與投資的交流。即便在意識形態(tài)方面,兩國之間也不是截然對立的,比如中國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所倡導的自由、平等、友善,跟西方社會所提倡的自由、平等、博愛具有共通性,這些都是人類社會的共同價值,兩國求同存異、繼續(xù)發(fā)展的潛力仍然是非??捎^的。我們應該客觀地認識到,和平崛起的中國式現代化既是中華民族根本利益之所系,也要對接包括美國在內的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構建,從而使全人類共享發(fā)展成果。
矛盾與競爭永遠存在,但是中美之間、中國和世界各國之間凝聚共識、促進人類文明進步的主流因素,是我們最應該珍視的,只有求同存異、和平合作,才有更廣闊的發(fā)展空間。在信息技術革命時代,我們在技術創(chuàng)新的和平合作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機遇,應當更積極地進行交流,共同進步。
(作者單位: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