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兒童青少年藝術節(jié)與戲劇聯(lián)盟副主席臧寧貝

20世紀初期,英國教師芬蕾·瓊森首創(chuàng)課程戲劇化教學。“課程戲劇化教學”是指將戲劇或劇場的方法融入到學科教學的活動中。在教學過程中,以戲劇的方式進行實踐、創(chuàng)作并參與教學,以跨界的方式體現(xiàn)學科教育的多樣性和豐富性。1988年,江蘇省南通市一位中學教師在語文課上以課本劇的形式進行教學,這可以看作以戲劇為手段、以教育為目的的戲劇教育在中國大陸地區(qū)的發(fā)端。

2015年9月15日,《國務院辦公廳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正式發(fā)布,該文件指出,“義務教育階段學校在開設音樂、美術課程的基礎上,有條件的要增設舞蹈、戲劇、戲曲等地方課程”。這為戲劇教育在國內的發(fā)展推波助瀾。戲劇教育的校園化終于在全國拉開了帷幕,北京、上海等地紛紛試行,上海戲劇學院閔行附屬學校更是將戲劇作為校本課程,保證每個孩子每周都有一堂戲劇課。

戲劇教育屬于藝術教育范疇,對孩子的審美、認知和心智發(fā)展有重要促進作用。作為一種素質教育,戲劇教育注重開發(fā)人性,其本意是讓人在藝術的陶冶中更快樂,更接近人的本質。通過豐富多彩、形式多樣的藝術教育,孩子們不僅能得到真善美的熏陶和感染,而且會在思想感情、理想追求等方面發(fā)生深刻的變化,從而正確地認識和理解生活,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和人生觀。

“春天在哪里呀/春天在哪里/春天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映出紅的花呀/映出綠的草/還有那會唱歌的小黃鸝”,這首中國兒歌,家喻戶曉。歌里唱出了孩提時代的兩個顯著特征:一為童心,孩子的春天是湖水里的倒影,充滿著想象空間;二為童趣,花鳥蟲魚都是孩子的興趣,這是對大自然的向往。我一直認為這是戲劇教育從業(yè)人員工作的兩個基本點。童心是天性使然,童趣是創(chuàng)意思維,二者相得益彰,賦予童年時光最美麗的風景。

從幼兒時期起,戲劇的種子就在孩子們的心里開始萌發(fā),最基本的形態(tài)就表現(xiàn)為模仿。模仿是孩子的天性。譬如,玩“過家家”是大部分孩子都有的成長經歷,也是孩子對生活的簡單模仿,其內容可謂豐富多彩,既涵蓋了戲劇的原始因素,也包括了藝術的萌芽。諸如“醫(yī)生看病”游戲的角色扮演,“空杯喝水”動作的肢體模仿等,這些對于孩子來說都是天生就會的。兒童教育專家張金梅認為,兒童在戲劇性的游戲中是“三位一體”的,即集導演、演員和編劇三個角色于一身。在進入戲劇性游戲之前,兒童往往會和玩伴一起商量“玩什么”“怎么玩”“用什么玩”之類的問題,從戲劇的角度分析,兒童是在進行文本創(chuàng)作、角色分配、道具設定以及整體編排,完成一出渾然天成且無師自通的“情景戲劇”。這就要求我們在具體情境中因勢利導,讓他們盡可能發(fā)揮想象,創(chuàng)作出屬于他們的“游戲人生”。

《山頂洞人》是一出由孩子們演出的戲劇,也是戲劇教育的經典案例。如果只是以課堂宣講或是看圖說話的方式講解,很難讓孩子們了解遠古時期人類的生活方式,不如讓他們按自己的理解排演成劇,在參與和互動中獲得知識和感受??梢怨膭詈⒆觽兝脧U舊物品自制弓箭模仿遠古人的狩獵,制作獸皮衣服以御寒,鉆木取火以了解火源的獲得方法,等等。如此,既讓孩子們感同身受,也鍛煉了團隊協(xié)作能力,且令他們記憶深刻。或許他們制作的道具簡單粗糙,或許他們的表演看起來十分稚嫩,但這些都不重要,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他們在舞臺上盡可能地發(fā)揮想象,表達自己。我們無須對孩子們的表演作出規(guī)范化的指導,而是要讓他們在作品里體現(xiàn)出真誠的童心和天真的童趣,此為戲劇教育方法之原則。

上海市每年都舉辦學生戲劇節(jié),曾有一部獲獎作品《記憶饅頭》,其創(chuàng)作過程本身就是兒童在小學時期成長和建立創(chuàng)意思維模式的戲劇教育案例。在所有的教學模式中,教師永遠都應當是“supporting”(支持)的角色,而非“teaching”(教學)。開始教師先做調研,問孩子們最喜歡什么,可能很多孩子都會說“喜歡放假”,不去上學是一件非常愉悅的事情。隨后教師繼續(xù)追問,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呢?有孩子提出,他每天早餐都吃饅頭,如果饅頭里有知識,就可以通過吃饅頭來學習,每天吃一個,就不用天天上學了。這是一個奇思妙想的點子,卻也是一個不勞而獲的歪點子。我們不可以阻止孩子天馬行空的想象,但要想辦法把這個歪點子變成金點子。教師一方面要教導孩子通過勞動去獲得的觀念,另一方面則要啟發(fā)孩子思考這個記憶饅頭有沒有其他方面的用途。于是,另一個學生提出,他的爺爺患有老年癡呆癥,大部分記憶力喪失,記憶饅頭或許可以給他爺爺治病。至此,一個科幻故事的框架形成了。教師繼續(xù)啟發(fā),在這樣一個高度發(fā)達的社會里,不僅有記憶饅頭,還應該有更多的發(fā)明。然后更多的孩子貢獻出各種匪夷所思的想法。比如“空調雨衣”,這件雨衣一樣的衣服里面有空調,穿上它就再也不怕夏天的酷暑了;比如“登月單車”,騎上這樣的單車可以去月宮,品嘗吳剛的桂花美酒……一部科幻大戲的脈絡逐步顯現(xiàn),內容全部由孩子執(zhí)筆,教師只是適時推波助瀾而已。最后再稍加歸納,組織排練,服裝、道具、音響、舞美等各司其職,一出由孩子們主創(chuàng)的《記憶饅頭》就這樣粉墨登場……

韓國有一部兒童劇叫《天下無屁》,是說生理現(xiàn)象的。熟悉孩子的人一定知道,屎尿屁是他們的開心之源。這部戲告訴孩子,放屁是人類正常的生理現(xiàn)象,無須藏著憋著。不過,這樣的題材在中國很難看到,在題材的創(chuàng)作上,我們不是單一乏味,就是一哄而起。全國到處都在上演《白雪公主》,要么就是各種版本的《小王子》,還有就是各種動物明星的故事,今天是歡樂的豬去探險,明天是傷心的熊被整蠱。我們什么時候能給孩子們提供一些有價值的故事?此外,我們在很多方面做得還遠遠不夠,如對挫折教育的忽視、父性教育的缺失、性教育的禁忌……

我依然清晰地記得30多年前看過的捷克動畫片《鼴鼠的故事》,我依然愿意陪伴孩子一起觀看那時的經典國產動畫片《天書奇譚》,我依然能想起小時候看過的一部兒童戲劇里的口訣“馬蘭花啊馬蘭花/風吹雨打都不怕/勤勞的人兒在說話/請你馬上就開花”……然而,等現(xiàn)在的孩子們長大之后,他們還能記得起什么呢?還能有一休、阿童木、阿凡提這樣鮮活的人物嗎?對于時下動畫片里狼先生總是被老婆用平底鍋暴打的場景,我不愿置評。

戲劇教育并不應只停留在藝術教育的層面上,而應是一種全新的學習和認知方法。作為一種教學方法,戲劇的重要作用在于啟發(fā)少年兒童成長,發(fā)掘其自身潛力,從而使得學生處于主動認知的學習狀態(tài)。同時,戲劇教育在培養(yǎng)學生的表達能力、合作能力、想象能力和社交能力等方面,具有音樂、美術等其他藝術教育所不能比擬的長處。

上海四行倉庫抗戰(zhàn)紀念館是中小學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我在參觀該館時,遇到一群孩子,他們對史料只是匆匆一瞥,一路無所顧忌地嬉笑著,無視館內的肅穆和莊嚴?;蛟S,那些拋頭顱、灑熱血的中華英烈們離開他們太遙遠了。究竟應如何警示年幼的他們,傾訴我們曾經的屈辱,以回望歷史汲取力量?我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愛國主義教育?

經過主創(chuàng)團隊的集思廣益,我們決定讓孩子們走進歷史,還原那段苦難的歲月,由靜而觀之變?yōu)楦型硎?。于是,一部以環(huán)境戲劇為核心,以浸入體驗為主要形式,再輔以現(xiàn)實主義場景的博物館教育戲劇《四行倉庫》由此誕生。首演當天,人頭攢動,50位初中學生恍若穿梭時光,往昔近在咫尺,與抗日勇士們面對面。他們在線索中尋找歷史節(jié)點,在“母親”的祈盼中落淚,在與“陳樹生”的交談中思考民族大義,在“孤軍營”體會英雄之不朽,林林總總,在他們心頭刻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過往。在紀念館有限的空間里,他們以體驗替代瀏覽,以直面歷史撞擊心扉,腳步行處不再是閑庭信步,卻是“憶往昔崢嶸歲月稠”。

2015年意大利曼托瓦國際兒童戲劇節(jié)上,一部來自西班牙的兒童戲劇《空中騎士》堪稱戲劇教育精品。在劇中,演員把一個巨大的熱氣球放倒在地,所有人進入充了氣的氣球里面觀看,演員在氣球里演繹宇宙飛船的故事,里面有太空知識、宇宙奧秘等,令人身臨其境,大人和孩子都興奮異常,有位老人還和孩子們一起揮手高歌。這奇思妙想的氛圍所產生的妙不可言的童趣意味,激發(fā)了在座的每一位父母甚至老人的童心。成年人尚且如此,更何況天真的孩子??粗鵁釟馇蚶锏暮⒆雍图议L的雀躍和興奮,時間似乎凝結在那一瞬間,不分語言,不分國界,不分種族。

我常常想,我拿什么奉獻給你,我的孩子!不僅是好看的戲劇,更重要的是一顆為了孩子的真誠的心。我始終認為戲劇教育應該是潤物細無聲的,讓孩子們感受無處不在的生活、自然和人性之美,并通過戲劇去發(fā)現(xiàn)和創(chuàng)造美。我衷心期盼戲劇作為一種表現(xiàn)和交流的學習媒介,最終能夠廣泛應用于學校教育和社會教育等領域,從而真正實現(xiàn)對“人”的塑造。

我的腦海里常常有這樣一幅畫面:“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這就是孩子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