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戲劇學院戲劇文學系副主任)
新中國的文化事業(yè)取得的成就舉世矚目,黨和政府高度重視文化事業(yè)的發(fā)展,在諸多方面給予了強有力的引導和支持,各藝術門類都得到了長足發(fā)展,文化生產的質量和面貌煥然一新。其中,戲劇藝術的前行也緊跟時代步伐,涌現出一大批代表性作品和經典創(chuàng)作模式。
在諸多題材各異的作品中,有一類視角和內容始終貫穿戲劇創(chuàng)作的洪流,那就是以飽滿的激情和昂揚的精神反映社會主義祖國各個歷史階段的社會動態(tài)、時代風貌和人民精神的現實題材作品。這些作品不僅成為記錄時代的縮影和透鏡,很多也是戲劇史上膾炙人口的名篇和佳作,如《龍須溝》《春風吹到諾敏河》《考驗》《新局長到來之前》《西望長安》《霓虹燈下的哨兵》《年輕的一代》《報春花》《于無聲處》《小井胡同》《十五樁離婚案的調查剖析》《狗兒爺涅槃》《中國夢》《留守女士》《大橋》《天邊有一簇圣火》《虎踞鐘山》《父親》《主角》《路遙》《柳青》等。
現實題材創(chuàng)作經歷了從成長到繁榮,在不同歷史時期,在戲劇舞臺上扮演了舉足輕重的角色,它們不僅反映了社會變遷和人民生活,而且以深刻的思想和獨到的藝術魅力奏響了奮斗的贊歌,成為推動社會發(fā)展的重要力量。
新中國戲劇事業(yè)在不同的歷史階段呈現出不同的側重點,藝術觀念和美學認識也有起伏和蜿蜒,總體上形成了卓有成效的戲劇生產模式、豐富多彩的表現內容以及境界高遠的美學格局和視野,而現實題材作品參與其中,共同構建起具有中國特色的戲劇藝術體系。
正規(guī)化創(chuàng)作機制的建立
與現實題材戲劇對新中國的禮贊
新中國戲劇事業(yè)的成就與新中國成立初期劇院的正規(guī)化建設密不可分。盡管表面看起來這是個組織架構甚至管理機制的問題,但事實上它與藝術資源的獲得、藝術觀念的形成乃至人才的培養(yǎng)儲備等密切相關。
新中國成立伊始,戲劇院團重組、新建,戲曲班社大量改制,建立起一批新型的國家、地區(qū)劇團。戲劇作為重要的文化事業(yè),得到了黨和國家的高度重視,迅速在全國范圍內形成了一定的規(guī)模。社會主義話劇團體主要來自解放區(qū)的文藝團體和國統區(qū)進步戲劇團體的組合,以北京人民藝術劇院、中國青年藝術劇院和上海人民藝術劇院的成立為先導和標志。據1958年的統計資料,當時全國有國營話劇院團148個,從業(yè)人數達到一萬余人。這些院團的建立不僅為話劇藝術的繁榮發(fā)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也推動了話劇藝術的專業(yè)化和正規(guī)化,話劇工作者得到了穩(wěn)定的生活保障和創(chuàng)作環(huán)境,使得話劇藝術在這一時期取得了卓越成就。同時,戲曲院團也在相應的指導思想下進行了改組和新建,成立了一批社會主義新型戲曲院團,今天依然聲譽卓著的國家京劇院、上海京劇院、安徽省黃梅戲劇院、河南豫劇院等戲曲藝術的重鎮(zhèn),淵源均可追溯至那時。這一舉措改善了戲劇行業(yè)穩(wěn)定性和正規(guī)性不足、生存保障程度低的弱勢局面。大力建設專業(yè)、正規(guī)的國有戲劇團體,保障必要的創(chuàng)作條件、經費、設施和場地,引導戲劇藝術美學觀、創(chuàng)作觀的形成,這對于促進劇團的創(chuàng)作能力、規(guī)范劇團的創(chuàng)作工序、提升戲劇作品的藝術質量、激發(fā)戲劇領域的觀念思考和美學追求有著重要作用,將一些具有全局性和普遍性的戲劇觀念問題、美學問題和方法問題引向深入的思考。
在這樣的背景下,一批禮贊新社會、謳歌社會主義的現實題材作品出現在舞臺上。通過新舊社會的對比或塑造新社會典型人物的覺悟、認識,體現社會的新風氣和新面貌。諸如表現生產領域技術革新的《激流勇進》、表現工廠領導干部如何適應新中國成立后的新環(huán)境的《考驗》、表現舊社會受盡苦難的血吸蟲病人在新社會重獲新生的《枯木逢春》,以及描寫解放軍戰(zhàn)士在新中國成長的《霓虹燈下的哨兵》、表現軍工領域自力更生的《第二個春天》等。當時有戲劇工作者說:“因為這些反映社會主義新生活的劇作,描繪的是當前人民的生活,提出的是今天的生活中的問題,處理的是當前現實的矛盾,表現的是與群眾切身有關的主題。凡此種種,都不能不引起今天觀眾的興趣與關注。我們創(chuàng)作的成就,將激勵他們的斗志,啟發(fā)他們的思考,提高他們的覺悟,鼓舞他們建設社會主義的熱情。”
老舍編劇、焦菊隱導演的《龍須溝》是其中的典型和代表。劇作以北京南城一條貧民區(qū)的臭水溝及周邊居民的生活變遷為背景,深刻反映了新舊社會的對比和底層人民的生活狀態(tài)。這部作品不僅是對舊社會的控訴,更是對新社會的歌頌,展現了新中國成立后人民生活的巨大變化和對美好未來的期待。老舍在創(chuàng)作自述中表示,《龍須溝》的創(chuàng)作動力就來自新舊兩個社會對比與深切擁護人民政府的激情,“感激政府的豈止是龍須溝的人民呢,有人心的都應當在內??!我受了感動,我要把這件事寫出來,不管寫得好不好,我的感激政府的熱誠使我敢去冒險”。
不僅是話劇,新中國戲曲界也創(chuàng)作了一批反映社會新面貌的現代題材劇目。創(chuàng)作現代題材劇目,是戲曲改革中難度最大也最具有創(chuàng)造性和建設性的工作。戲曲表現當代生活,當然不是自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開始,但把這種古老的藝術形式與嶄新的社會主義生活內容相聯系,卻是新中國成立以后的新課題。戲曲領域也涌現出了以豫劇《朝陽溝》、滬劇《羅漢錢》為代表的表現社會主義新社會的優(yōu)秀劇目。
與時代脈息同頻共振的現實題材作品
新中國成立以來的戲劇藝術事業(yè),一直秉持現實主義藝術的優(yōu)點和特色,緊貼時代脈搏,反映時代的呼聲和人民的精神風貌?,F實題材戲劇在藝術表現上注重深入生活、體驗生活,劇作家通過對生活的觀察和思考,創(chuàng)作出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相統一的作品。
如何將藝術性和時效性緊密結合,突破概念化、模式化,塑造出血肉豐滿、神采各異的藝術形象,成為廣大戲劇創(chuàng)作者和文化管理部門關注的重要課題。在這樣的目標下,涌現出了相當多貼合時代趨勢、人物形象豐滿的作品,如話劇《于無聲處》《紅白喜事》《血,總是熱的》《街上流行紅裙子》《地質師》《同船過渡》《我在天堂等你》《WWW.COM》等,也包括秦腔《西京故事》、京劇《向農》、豫劇《焦裕祿》等戲曲現代戲的力作,以發(fā)掘人內心真實的角度,勾畫出可信、真切的現實生活和人物命運軌跡。這些作品用戲劇意象把細節(jié)描寫、時代底色與人物命運、戲劇沖突、意境烘染等結合在一起,立體地呈現了當代中國社會各階層的真實面貌和精神追求,顯示了現實主義的豐富內涵。
話劇《同船過渡》就是反映當下社會中國人精神生活的現實主義力作。作品通過描述兩家筒子樓的鄰居由矛盾到和解的故事,展現了人與人之間相互理解和寬容的意義,傳達了“同船過渡”的人生感悟。作品很巧妙地設計了兩條結構線——小夫妻和老教師的鄰里矛盾線、老教師和老船長的黃昏戀情感線。小夫妻為了趕走冤家老鄰居,居然假借她的名義登出了征婚啟事,不想真有個不明真相的老船長傻乎乎地上門應征,由此引發(fā)了和老教師的一段糊涂糾葛。然而正當兩人從陌路到相知時,老船長的生命軌跡戛然終止了,一場烏龍般的黃昏戀遺憾地落幕卻充滿了詩意,而這悲歡離合讓小夫妻終于悟到了人生的真諦,脫離了先前的自私和世俗。作品的悲劇色彩深刻闡釋了人生的價值和意義,增加了作品的藝術張力和深度。
秦腔《西京故事》也深刻地表現了城市化進程中外來務工人員的生活狀態(tài),折射出當下社會中的現實問題。羅天福,一位曾是民辦教師和村長的農民,帶著家人從農村來到西京城,希望為在重點大學就讀的兒女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一家人在城市中經歷了各種挑戰(zhàn)和困難,包括羅天福的餅鋪生意多次受挫,妻子淑慧因不滿其經營方式而鬧分居,兒子甲成無法適應城市生活而多次離校出走。盡管遭遇重重打擊,羅天福始終堅守自己的信念和價值觀,最終在女兒甲秀的支持和鼓勵下重拾信心,解決了各種矛盾,使羅家人在西京城扎下了根。作品表面上是家庭倫理劇,實際上涉及農民工進城、留守兒童、商品時代人的道德情操等一系列現實命題,直面社會轉型時期的典型境遇,因而引起了廣泛的共鳴。
現實題材戲劇作品,不僅表現社會進程的重大時刻、尖銳的矛盾和緊迫的斗爭,也善于挖掘日常生活的酸甜苦辣,折射出時代的氣息、生活的哲理以及人物的情懷和追求。
現代戲劇手法拓寬了對現代人的內心揭示
進入改革開放新時期,中國戲劇加強了與國外戲劇的交流與互動,一些西方現代戲劇的表現方法和創(chuàng)作觀念受到了廣泛的關注。過去相對單一的寫實主義風格被突破,戲劇的風格樣式和表現手段有了大幅度的擴充和轉變。
這種現代戲劇理念的影響是廣泛而深遠的,20世紀80年代初期到中葉,“戲劇觀”大討論持續(xù)數年,突破單一寫實模式、積極采用多元的戲劇表現手段的觀點得到了廣泛響應。與之相呼應的是,中國話劇出現了為數眾多的探索戲劇、實驗戲劇,普遍結合現代戲劇的理念和手法,如假定性、象征主義、表現主義、心理現實主義、敘事體、荒誕劇等,推動了戲劇實踐的多樣化,也促進了戲劇觀念的更新。這些非寫實、非直接模擬生活的手法很多已經成為當下話劇的常用手法,不再是前衛(wèi)、先鋒的代名詞,而成為新的傳統和常規(guī),這也表明中國戲劇具有與時俱進、開放包容的活力和朝氣。
當代戲劇涌現出眾多帶有強烈革新色彩的作品,如《野人》《WM·我們》《中國夢》《黑駿馬》《紅房間·白房間·黑房間》《蕓香》《狗兒爺涅槃》《桑樹坪紀事》等。這些作品在戲劇表現生活方面從注重情節(jié)轉向對人的精神世界、對生活哲理的關注,因而對人生、社會、文化的反思更加深入,內涵更加豐富和深刻。
在幾十年的當代戲劇建設史中,現實題材的風格一直貫穿于創(chuàng)作歷程中,并形成了一種自覺的意識和觀念,中國戲劇發(fā)展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從《谷文昌》《桂梅老師》《主角》《深?!贰都铱汀贰蹲o士日記》《生命行歌》《平凡的世界》《柳青》等作品中,依然可以看到這些帶有詩意美感的基因。
新中國成立以來,戲劇事業(yè)與國家社會的發(fā)展同向同行,走過了不平凡的道路,取得了相應的歷史成就,形成了百花齊放、氣象萬千的格局。習近平總書記對文藝工作者寄予厚望:把提高質量作為文藝作品的生命線,用心用情用功抒寫偉大時代。當代中國戲劇所積累的方法資源、技術資源和美學資源,一定能在新時代的文化建設中繼續(xù)抒寫人民的精神面貌和社會的發(fā)展,與時代的脈動密切呼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