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戲劇學院電影學院院長)

電影,是時代的表情,其敘事動力皆源于此,成為時代的歌手、火炬及思考者。此為中國電影的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自近現(xiàn)代以來,推翻“三座大山”是中華民族的使命,也是中國電影的思想出發(fā)點。其間,電影也有娛樂的潮流,但自中國共產黨領導電影運動開始,左翼電影確立了現(xiàn)實主義路線,中國電影的主體是為時代的,它是戰(zhàn)斗的,也是激情的,它深深地嵌入時代之中,觸摸時代的脈搏,描摹時代的巨變,形成了與時代共鳴的電影美學傳統(tǒng)。

新中國成立75年以來,現(xiàn)實主義傳統(tǒng)傳承至今,形成了主旋律電影的光輝道路。前30年用文體類比,可以稱之為興體與比體。興體者,高昂與明快,是一種文化興起的修辭表達,具有浪漫主義的藝術激情。如果說舊中國的電影調性是一首“哀歌”,新中國的電影則是一首“頌歌”,與熱烈和純情的時代合奏,建構一種中國電影的陽剛美學。電影作為時代的相冊,新中國成立初期主要呈現(xiàn)以下主題:一是新舊社會的對比,說明了新社會的必然性和神圣性。以《白毛女》為例,其主題為“舊社會把人變成鬼,新社會把鬼變成人”,有力地配合了解放全中國及土地改革運動?!读栭T》《龍須溝》《我這一輩子》等則從城市的角度比較新舊社會制度。二是工農兵成為銀幕的主人公。從進步電影發(fā)展到人民電影,其原則是“寫工農兵,給工農兵看”。新中國第一部電影《橋》即屬產業(yè)工人題材,《農家樂》《葡萄熟了的時候》等塑造了農民形象,關于“兵”的電影有《關連長》《翠崗紅旗》《中華女兒》等。三是革命戰(zhàn)爭片涌現(xiàn)。如《南征北戰(zhàn)》《鋼鐵戰(zhàn)士》《新兒女英雄傳》等,描述了剛剛逝去的戰(zhàn)斗歲月。此外,還有反映知識分子心路歷程的《民主青年進行曲》《思想問題》等影片。這一時期,緣于時代的巨變,每位電影工作者都萬分激動,尚無法沉淀心情及熟悉新生活,對于時代的呈現(xiàn)基本是速描式或紀錄片式。

1956年,社會主義建設全面展開,電影工作者逐漸適應時代,從“白描”到“水彩”,從外在到內在,從單一到多元,對于時代的謳歌繁花似錦。革命戰(zhàn)爭片不再著重于描述戰(zhàn)爭過程,塑造的人物性格更為生動,抒情意味濃郁,傳奇色彩張揚,“卡里斯馬”形象漸次出現(xiàn),突出地體現(xiàn)在《上甘嶺》《董存瑞》《平原游擊隊》《鐵道游擊隊》等影片之中。過去少有的喜劇片出現(xiàn),《新局長到來之前》《不拘小節(jié)的人》《沒有完成的喜劇》對現(xiàn)實中落后現(xiàn)象的諷刺犀利有力。以《祝?!贰都摇窞榇淼男≌f改編的文藝片使中國電影美學躍升一個等級。都市題材再度輝煌,如反映上海工商業(yè)改造的力作《不夜城》。愛情題材影片復歸,《柳堡的故事》《女籃5號》《蘆笙戀歌》等體現(xiàn)了委婉健康的時代風貌。頗有中國特色的反特片《山間鈴響馬幫來》《虎穴追蹤》等初露鋒芒。

1959年,文化部舉辦了“慶祝建國十周年新片展覽月”。此時,文藝方針從“社會主義現(xiàn)實主義”發(fā)展到“革命現(xiàn)實主義和革命浪漫主義相結合的方法”,電影對于時代的描寫更加深邃,它不是平面的,而是豐盈的,涉及一些深層次的社會問題及人性的情懷,由外在到內在到精微,電影乃時代的“工筆畫”。歌頌性喜劇成為這一時期的電影亮點,表現(xiàn)了時代的浪漫主義情致,《今天我休息》在正劇題材中植入喜劇元素,以“喜傻”的風格使嚴肅情節(jié)具有可看性;《五朵金花》關乎現(xiàn)實又洋溢浪漫,以各種喜劇手法以及特色歌舞、少數民族風情,頌揚新人、新事及新的道德。在現(xiàn)實題材影片中,《老兵新傳》是“神話講述的時代”與“講述神話的時代”高度結合的典范作品,盡管“神話講述的時代”比“講述神話的時代”早10余年,卻是“講述神話的時代”所需要的,主人公戰(zhàn)長河的形象具有時代所需要的理想男性氣質。此外,現(xiàn)實題材影片也涉及工農兵之外的“第四種劇本”,《洞簫橫吹》《同甘共苦》《布谷鳥又叫了》是由話劇移植而來,還有若干反映人性困厄的題材,折射了時代發(fā)展中的微小矛盾或悖論,《上海姑娘》《護士日記》為其代表作品。反特片臻于成熟,《羊城暗哨》《寂靜的山林》等影片“打入敵方”的敘事模式圓熟而又真實?!段覀兇謇锏哪贻p人》《三八河邊》等農村題材影片充滿輕快而迷人的樂觀精神。

20世紀60年代以后,電影美學逐步進入比體階段。比體是一種古典主義化以及戲劇程式化,其形態(tài)是浪漫主義。電影以輕喜劇反映時代的新風尚,如《女理發(fā)師》《魔術師的奇遇》《錦上添花》《哥倆好》等,尤其是《李雙雙》塑造了“典型環(huán)境中的典型人物”,影片也成為共和國的文化記憶。戰(zhàn)爭片中,《英雄兒女》描寫了兄妹、父女和戰(zhàn)友之情,彌漫著溫馨的情愫?!侗缴系膩砜汀贰赌藓鐭粝碌纳诒返确刺仄?,人物關系基本包括主體、客體、發(fā)出者(派遣者)、接受者、幫手和敵手等要素,符合格雷瑪斯“動素模型”理論,成為一個時代的經典范式。若將《暴風驟雨》《舞臺姐妹》《農奴》《枯木逢春》等影片串聯(lián)起來,則可以構成一部新中國發(fā)展史,從土地改革運動、新舊社會變化、少數民族農奴翻身到農民獲得新幸福,如同一幅展開的時代畫卷。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電影繼續(xù)站在時代前沿,以《天云山傳奇》等影片開端,以修辭美學、紀實美學、影像美學和綜合美學的演變歷程表現(xiàn)了波瀾壯闊的偉大時代。以文體類比,可用賦體、變體表述。賦體者,直陳其事也,即直接披露被掩飾的真相。賦體延續(xù)期間又翻滾著變體,即變興、變比、變賦。緣于時代的改革與藝術的開放,在現(xiàn)實主義主軸之下,夾雜著表現(xiàn)主義的成分。中國電影以壯麗和嫵媚的方式,描繪可歌可泣、遍地故事的時代。它首先體現(xiàn)在改革題材電影中,《喬廠長上任記》《血,總是熱的》《代理市長》中的人物以壯士斷腕的激情推進改革;其次,紀實美學悄然登場,《沙鷗》《鄰居》《見習律師》《野山》等影片以“去戲劇化”追求平實格調,以淡約的敘述方式呈現(xiàn)改革的萌動和發(fā)展,其創(chuàng)作原則為“真實,真實,再真實”;最后,影像美學狂飆而起,《大閱兵》深描1984年國慶大閱兵,展現(xiàn)中國軍人的素質和氣質,《黑炮事件》直指中國知識分子的人格結構以及改革開放需要精神涅槃的主題。中國電影與時代的關系,從政治學、社會學迅速提升到人類學,其美學等級躍升到思考人類價值的境界。

1987年,“弘揚主旋律、提倡多樣化”成為電影生產的基本原則。由此,主旋律作為一個專業(yè)概念,成為電影生產的核心要求。主旋律和多樣化并非零和游戲,而是一體兩面,相生相榮,主旋律是靈魂,多樣化是色彩。由《開國大典》《大決戰(zhàn)》《大轉折》《大進軍》等一系列革命斗爭史、勝利史和領袖人物傳記電影開啟,又迅速進入現(xiàn)實的主旋律敘事實踐,如《孔繁森》《離開雷鋒的日子》《九香》。直擊社會問題及重塑價值的代表影片是《生死抉擇》,它以突破性的魄力和勇氣,成為主旋律電影的一座里程碑。此時,主旋律電影較為重視思想性,隨著中國電影步入市場化,在品質形態(tài)上開始強調思想性與藝術性兼具,主旋律電影以藝術的品質吸引觀眾進入電影院,如《可可西里》《云水謠》,這一類型被學術界稱為主流電影,它豐富了主旋律電影的內涵。伴隨新時代中國電影產業(yè)化,主流電影又發(fā)展到新主流,它兼具思想性、藝術性和商業(yè)性,形成了中國電影美學的共同體,極大地增強了主旋律電影的市場競爭力,典范作品有《湄公河行動》《戰(zhàn)狼》《紅海行動》,中國電影書寫時代的視野從國內擴展到了國際,具有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其特色為大題材與小人物的結合,以及宏觀圖景與微觀鏡頭的對比,表現(xiàn)手段充滿想象力,主旋律影片將時代精神展現(xiàn)得淋漓盡致。

75年的新中國電影描繪了時代面貌,從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電影都未曾缺席,以專業(yè)精神成為時代的見證者、記錄者。它是新中國人民幸福生活的活動相冊,是彌足珍貴的幸福記憶。當前,中國電影正在深挖主旋律題材的銀幕潛力,保留思想凝聚力,又具市場號召力,更好實現(xiàn)精品化與多樣化。具體而言,敘事方式更加聚焦恢弘歷史中的微觀畫面,以及大時代的小人物故事;強化技術突破和視覺創(chuàng)新,提高人工智能及沉浸化手段的加成效果;從意象選取、鏡頭調度、后期制作等方面創(chuàng)新把握主旋律電影的文藝表達;探索電影類型糅合及拓展,不斷升級宣發(fā)模式。通過集結電影最高生產力,智慧運用商業(yè)化手段,高效承載主流價值觀,彰顯中國電影的時代表現(xiàn)力及影響力,使之成為展現(xiàn)時代的最佳文藝載體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