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的夜晚,我應邀去城郊酒店參加一次廚藝大賽的頒獎會。與會的100多位廚師、評委、嘉賓以及趕來祝賀的演員,足足擺了30余桌。整晚最為引人注目的時刻,是大賽組委會隆重宣布獲獎名單,那一串串名字我?guī)缀醵疾徽J識,但依然認真地聽著。獲銅獎的40余人,獲銀獎的30余人,獲金獎的20余人。我正為數量之多感到詫異,組委會又宣布了最高等級——特金獎獲獎者10人名單。坐在我身邊的一位長者淡淡地笑道,每個廚師都有獎吶。
我明白,舉辦這種半官方的賽事,籌集經費不易,協(xié)調各方面的關系更難。主辦者既要積極爭取食材和調味料商家的贊助支持,又要盡可能多地吸引廚師報名;既要落實條件合適的比賽場所,又要得到政府有關部門的認可,使廚師們能根據獲獎等級獲得適當的職稱晉級。在這種情況下,努力做到各方利益均沾,“一碗水端平”,就成為不二良策。只是,金獎、特金獎設了這么多,是否意味著賽事的含金量下降?
坐在頒獎會場,我不由得陷入沉思。
中國的烹飪傳統(tǒng)高度藝術化。在千百年來的發(fā)展中,一代又一代廚師不必完全嚴格根據菜譜操作,每一道菜品都可能在原有的基礎上發(fā)展變化,以適應地區(qū)、季節(jié)、食客、場合的不同。比如冬季菜點口味宜重,夏天則應清淡些。調味品中,江南的廚師十分重視糖,川湘廚師則從來不會忽視辣椒。美味的訣竅在調和,要讓食物的本味與配料、輔料、調料互相交織,互相補充,互相滲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這樣的烹飪方式,不僅難以精確計量用量,還需要火候與時間配合,稍一疏忽,就不是想要的那個滋味了。何況即使是同一道菜,不同口味的人也可能褒貶不一。
正因如此,烹飪界在長期實踐中,確立了色、香、味、形的評判標準。事實上,菜品的色澤、香氣、口味和造型,往往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這些年我結識了不少廚師,其中一位朋友祖孫三代都是特級廚師,而他則擁有“全能大師”“一代宗師”“名人堂尊師”“元老級烹飪大師”“終身成就獎獲得者”等榮譽。耄耋之年,他仍然不愿放棄對榮譽的追求,四處競技;這次廚藝大賽的選手,有很多就是他的徒子徒孫。這無可非議,然而我真不知道,漢語中表示技藝巔峰的名詞幾乎已被一網打盡了,在大師、宗師、尊師之上,還會出現怎樣的譽稱?譽稱的天花板在哪里?
人無疑是需要榮譽的,榮譽是對個人進步、社團發(fā)展的褒獎與激勵。但虛名假譽的過度包裝,卻充滿了負能量。君不見網絡上某些賽事廣告層出不窮,什么一等獎、特等獎、國際金獎,用以迎合人們膨脹的虛榮心。但要想獲獎,必須大把砸錢,且不怕砸得冤枉。殊不知,真正夠格的獎項是金錢買不來的。
我無意褒貶廚師的譽稱,卻很想對頒發(fā)譽稱的有關單位說一句:譽稱并非夏天的涼帽,萬勿流于功利,隨手亂發(fā)。舉一個小小的例子:前些時候,為評選一項江南傳統(tǒng)湯面制作技藝的“非遺”傳承人,某飯店有四位青年廚師積極報名。四個廚師均已從業(yè)20余年,一個擅長紅湯,一個擅長白湯,一個擅長面澆頭,一個擅長掌控面條。待他們自我介紹后,在場的評委都忍不住笑了。他們各擅所長,但必須四人組合才能完成一份湯面,將他們彼此分開,誰還有理由擔當“非遺”傳承人?廚師天經地義該有譽稱,但認真掌握烹飪技藝的精髓,比拿到一份譽稱重要得多,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