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7月初,百度貼吧里出現(xiàn)了一張一男子吃面的照片,照片配文是“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不料,這句話和它的句式,竟成了最具傳染力的網(wǎng)絡(luò)文化現(xiàn)象,千千萬萬的網(wǎng)民,一下子都為“寂寞”而快樂起來。

如果還原當(dāng)時的語境,照片所呈現(xiàn)的很可能是真實的寂寞情景。比如,孤身漂流在外,四處尋找工作,一天天過去了,希望卻不斷成為一個個泡影。夜晚,在一個蟻居的處所,吃一碗用溫吞水泡好的面。這樣一個畫面,無論是自白或是旁白,說“哥吃的不是面,是寂寞”,不但非常貼切,而且非常深刻。

以“寂寞”打趣,以別人的“寂寞”為樂,恰恰反映了人們自身難以排解的寂寞。網(wǎng)絡(luò)上看起來熱鬧,卻并不能拉近人們心靈的距離。有人說,在現(xiàn)實中,人們用的是真名,說的是假話;而在網(wǎng)絡(luò)上,用的是假名,說的卻是真話。此說也許有些偏激,但卻印證人們的交流與溝通似乎總難以擺脫無名的障礙。

毫無疑問,陌生是寂寞的一個原因。這正如人們在平房、四合院住著,尚能感覺人與人之間的友愛與親情,而住進高樓大廈之后,人與人之間的距離,則比隔著馬路還遠。正如此,你擠進北京地鐵人挨人的車廂之中,也仍會感到寂寞。雖然人多,不過是寂寞扎堆。當(dāng)今是人口流動的時代,陌生張著翅膀到處撒播種子。生活雖然開闊、熱鬧,人們的心卻是隔膜的。熱鬧之后的余味,就是寂寞。

當(dāng)然,精神生活的貧瘠也是寂寞的根源。俞敏洪在微博說:“現(xiàn)在聯(lián)系方式太多,好像一下子把人的距離拉得很近,每天光手機短信就上百條,還有msn、email等;但實際上靜下心來想一想反而挺孤獨,這么多的聯(lián)系人,有多少是真正的知己呢,有多少能夠秉燭長談徹夜不眠呢?還有那種刻骨銘心的思念并由此產(chǎn)生的詩歌,也找不到感覺了?,F(xiàn)代社會,淺薄生活,深刻孤獨!”

生活的淺薄,來自拜金主義對生活的污染。如果連名譽、地位都市場化的時候,人與人之間的融合或隔膜,就都帶著冷漠的利害得失的算計。所以,許多時候,名譽與地位本身就是自我孤獨或被孤獨的原因。說“深刻孤獨”也許就深刻在這里。

寂寞也是比較出來的。社會越喧囂、越浮躁,常態(tài)的、平靜的生活反倒顯得冷清與寂寞。然而,對于這種比較的感受力出于個人對生活的追求。因而,有時候當(dāng)你感到寂寞的時候,你應(yīng)當(dāng)反省一下自己的追求是否出了問題,是否那么功利,那么計較得失,那么在乎面子等等。

快樂與快樂都是一樣的,而寂寞與寂寞卻不相同。俞敏洪的寂寞,與那位“哥”吃的寂寞顯然不一樣,具體說,他們不是一個層次的寂寞。 “高處不勝寒”與“寂寞沙頭一簇船”是兩種境界。比如那位吃寂寞的“哥”,相信他與俞敏洪正相反,俞敏洪是“淺薄生活,深刻孤獨”,而那位“哥”卻是“深刻生活,淺薄孤獨”。但“深刻孤獨”似乎是一件并不尷尬的事,遠比“吃的是寂寞”來的瀟灑。正如皇上愛自稱“寡人”一樣,并不是什么人都能孤獨得那么“深刻”。

所以,人們拿寂寞打趣也是有選擇的。在人們眼里,寂寞也有貴賤之分。人們會嘲笑那位“哥”吃的寂寞,卻并不以為俞敏洪的“深刻孤獨”帶著滑稽。“一貧一富,乃知交態(tài)”,人們對寂寞也嫌貧愛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