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是個不用功的人。這或許是性格使然?不知道!懶散,喜歡閑適,只專注于感興趣的事物……人生都有目標(biāo),我卻沒有,或者說不明確,有的只是個大致方向,方向不錯,走到哪兒是哪兒,都能滿足。所以,就個人來說,幾十年的人生經(jīng)歷可以概之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你說是看得開也好,是座右銘也罷。在別人來看的溝溝坎坎,自己咬咬牙,挺一挺就過來了。這或許就是“性格決定命運”吧。世事難料,焉知非福呢!但我希望大家不要學(xué)這些。因為這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環(huán)境不同,要求早已不一樣。
有些報紙刊物曾問自己都讀什么書,怎么就開始走上寫作的路。這里要首先聲明,我算不上一個作家,即便寫了點兒小文章,充其量是個業(yè)余作者。今天能涂涂寫寫的人太多了,不像二三十年前,寫作很神圣,那是時代的悲哀。寫一篇文章,就能成就一番事業(yè),這不正常。但也得承認(rèn),自己沉迷于寫些東西,也是受周圍人的影響。在中國,寫文章的人,受傳統(tǒng)的熏染太深,常把寫點兒什么與“經(jīng)國之大業(yè),不朽之盛事”掛起鉤來,這怎么不讓識文斷字的人孜孜以求呢。對一個有追求的年輕人來說,不求也不正常。因此,一路走來,就自身而言,很像那個掰棒子的熊,固然是掰掰走走,站站停停,顯得勤奮,可老玉米丟了一地,所幸懷里總算還揣著個把東西。這東西是什么,現(xiàn)在想,就是養(yǎng)成的讀書習(xí)慣,學(xué)會了想問題,遇事有了問個為什么的好奇心。不過,這個過程以今天的標(biāo)準(zhǔn)來看,也是效仿不來的。原因是其中的復(fù)雜因素太多了!
既然說到讀書,這里有個問題特別需要提出來,就是讀書為了什么?為提高修養(yǎng)、陶冶性情,為尋找生活樂趣?我比較認(rèn)同這種觀點。但它也是最讓有些人不屑的。就因為它顯得太浪漫,今天不是不要浪漫,而是假惺惺的成分太多,會被人說成小資的情調(diào)和矯情。大家千萬記住,這里說的讀書,是廣義的讀書,不是“勤為徑,苦作舟”的“十年苦讀”,更非“頭懸梁,錐刺骨”,進(jìn)而“一朝金榜題名時”的那份玩命讀書,總之和“書中自有黃金屋”,乃至于“千鐘粟”、“顏如玉”全不是一個概念。如果拋開讀書是為了致用,為了謀生、為了求職,為了升遷,甚至為了找對象等等這些功利的意圖,那么讀書著實是很美很滋潤的一件事。我甚至可斷言:這種把讀書當(dāng)成消遣娛樂的做法,真的可以在潛移默化中讓人獲益匪淺。猶如古人說的——吃墨、看茶、聽香、讀畫般妙不可言。不僅是開卷有益,實乃是開卷養(yǎng)生。
先人常以“三日不讀書,則言語無味,面目可憎”自省,要求自身甚嚴(yán)。我們現(xiàn)代人該如何?想來,讀書一旦成為一種生活的方式,也就無須被旁人督促,乃至于讓有些人來耳提面命。王國維提出過治學(xué)“三境界”,大家都知道,這里不說。我這里只說作為消遣的讀書,也是講高低和分層次的,當(dāng)然,我這里講的是最低的那一層,也就是“閑來無事讀閑書”,它一旦成為嗜好,也會使人“一日有一日之境界”。既是讀閑書,尋的自然是閑情,這便又有一個對所讀之書的好惡問題。我讀書一向都是憑感覺,喜歡什么讀什么,不喜歡的,當(dāng)然也不能說不涉獵,譬如工作需要你掌握的,避免不了,換個角度,不僅讀有字之書,甚至還要去悟無字之書。然而大凡情況下,都是由著性子來。這一點,極像陶淵明筆下的五柳先生——“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在我,讀書或者說閱讀就是找樂,為什么都要“甚解”?有些時候你什么都想弄清楚搞明白,反而壞了讀書的興致,變得索然無味。過程的快樂是最重要的。你不想做學(xué)問家,不想當(dāng)思想領(lǐng)袖,也就無須什么都要刨根問底,因為“吾生有涯而學(xué)無涯”,了解了,知道個大概,也不錯。以讀書自娛的目的就達(dá)到了。
讀書最忌諱的是那些好為人師者。讓人最厭惡的是那些所謂“讀書指南”,甚而還有諸如某某大家開列的“書單”之類。讀書要你開什么藥方?我讀書你做什么“口吐蓮花”、“仙人指路”狀?我的快樂,你來引領(lǐng),小孩子或許信然,稍有頭腦的人都不會允許他人來侵占私有領(lǐng)地。大家想想,當(dāng)今我們在工作之外,惟一有點兒自主權(quán)的地方還有什么?如果讀書的這點自由也被某些人篡奪,那真是悲哀之極。所以對我來說,讀書從來都是惟我獨享、惟我獨斷,我讀什么我做主。梨子酸甜與否得靠自己分辨。好些人靠讀書評和發(fā)行榜來選書讀書,以我的經(jīng)驗,這最靠不住。原因就是在很多時候,我們書評家的良心讓狗吃了。他們常常是誰給錢給誰寫書評,你要是盡信書倒不如不讀書。我在出版行里混過,太知道這里邊的貓膩了,甚至還曾參與過其中的齷齪。所以要提醒大家,千萬別被書評家的道貌岸然迷惑住,在一個欲壑難填的社會,你想潔身自好常常也是很痛苦的。至于圖書的排行榜,情況大體也一樣,大家或許還不知道“打榜”的事,那就是出版商做局,自我炒作,讓本來不怎么樣的書,一夜之間竄紅,讓無知可憐的讀者看著榜單跟風(fēng)。由此可以看出,書界早已不是一片凈土。
所以,讀書絕對不能迷信,甚或連書的作者有時也不能不打個問號??鬃赢?dāng)年作《春秋》而亂臣賊子懼。悠悠千年,到我們這輩,似乎只有毛澤東的著作可稱寶卷雄文,揮斥方遒。我這里想說,書的力量應(yīng)是人內(nèi)在精神的體現(xiàn)。并非寫了本書,著書者便偉岸起來。我曾忝列某協(xié)會的專家咨詢委員,加入該協(xié)會的前提是要有起碼兩本著作。在過去,出本書是很難的事,因此加入該協(xié)會并不簡單。然而,這十幾年的情況變了,由于出版業(yè)越發(fā)的市場化,有錢就能出書,于是加入該協(xié)會的人的著作也便泥沙俱下,讓審讀的人大跌眼鏡,嘆息斯文不僅掃地,更讓人對文化失去信念。于是想到如下幾點:一是花錢圓作家夢,可憐;二是制造豪華廢品,浪費;三是書沒讀好就想著書,癡望;四是拿學(xué)界當(dāng)商圈和官場,災(zāi)難。當(dāng)然,翻轉(zhuǎn)過來看,夢想當(dāng)“人類靈魂的工程師”,總比花天酒地、醉生夢死,將生命消耗在牌桌酒桌上要好??偠灾x書不能太功利,世俗一點兒可以,庸俗不成。文化是什么?如何取予精神的東西?文化不存,一個國家民族的精神提升和靈魂塑造全是空話。我們倡導(dǎo)的可持續(xù)發(fā)展,歸其一,還是要靠文化的力量和形而上的清醒,而讀書是最好的牛奶和面包。它于閱讀中來滋養(yǎng)和規(guī)范我們的行為,從而使之不斷修復(fù)和鞏固我們的道德防線。
老實說,今天能靜下心來讀書的人真不是太多了,而今天可供人們閱讀的書也真的是差強(qiáng)人意。古人“三余三上”的典故,那是書和人相互吸引的結(jié)果,是缺一不可的。我們當(dāng)下缺的恰恰是這種相互的作用。人們常常這樣問:怎么會這樣子?話又說回來,這樣子似乎也沒什么大驚小怪。我們社會正處在大變革時期,也就是說,激烈的社會轉(zhuǎn)型讓置身其中的所有人,都不可避免地產(chǎn)生浮躁,乃至迷茫。正所謂“高岸為谷,深谷為陵”。就今天而言,它就是社會急劇變化的恰切形容。社會這個大萬花筒旋轉(zhuǎn)得太快了,別說老百姓,連制定政策的人有時都難以適應(yīng)。為什么我們政府的工作老在調(diào)整中?不調(diào)整不行,變化太快。有些政策尚在制定,情況變了,只好推翻重來。我們的領(lǐng)導(dǎo)人常說“計劃趕不上變化”,你還別說,這在一定程度上倒是實話。怎么適應(yīng)這種飛速發(fā)展,沒別的辦法,只有讀書學(xué)習(xí),從實踐入手,向書本學(xué),向社會學(xué),學(xué)一切先進(jìn)的東西,科學(xué)的之外還有思想和精神層面的。說到這里,似乎可以貼近“書到用時方恨少”這個話題上來了。
學(xué)以致用。這是我們向來掛在嘴邊上的一句話。一如我們常聽到的: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知易行難,讀書也是如此。做“兩腳書櫥”容易,讀書不迷失自我難,不然也就不會有“人生識字糊涂始”這句反諷讀書人的話了。讀了半天書,關(guān)鍵是怎么走路,也就是如何做人。讀書的人多了,可人也分著三六九等。何以如此?這也正是為什么讀書人最容易讓人詬病的原因。愛讀書,使其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簡言之,也僅僅是個人的喜歡而已,并不能說明愛讀書,有所謂的雅嗜你就有多么高尚,就集真善美于一身。心術(shù)不正的人,肚里敗絮,口中飛花,內(nèi)蒙外騙,給人一副道貌君子相就更陰險,更可怕。這樣的例子太多,歷史上的,現(xiàn)實中的,不勝枚舉。書在某種程度上會有規(guī)范人的作用,但它未必起決定的因素。周氏三兄弟,乃一母同胞,他們都愛書如命,然而所走的路卻殊異。你說這是怎么回事?時下的大學(xué)乃至科研機(jī)構(gòu)學(xué)術(shù)丑聞不斷,又是為何?客觀地說,如若把讀不讀書作為衡量人的標(biāo)準(zhǔn),那是一葉障目,要考量一個人,必須要放在大的社會背景下來審視。所謂亂臣賊子,哪個不是讀書人?問題是朝堂之上的讀書人是難講什么人格尊嚴(yán)的。如此,想指望扭曲的靈魂能堅守住獨立和自我就太可笑了。海瑞如何?海瑞式的人物何其少就是答案。
我們最好還是從常理來推斷,不然,關(guān)于讀書的話題就會成為偽命題,討論也會走進(jìn)死胡同。因此好讀書之外,世俗的看法還特別強(qiáng)調(diào)人要善讀書,以筆者觀之,就是在合適的時間讀適合的書。其實善不善讀書,大多和功名利祿有關(guān),和人性、品格的好壞無關(guān)。“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你看,這所謂善讀書,原來還是要著眼于實踐的。但實踐的結(jié)果卻不好確定。這就像民間有諺語說:“知屋漏者在宇下,知政失者在草野”。光讀書沒有切身感受終是隔著一層,你不設(shè)身其中,你就沒有對底層生活的體察,有時甚至?xí)x多了反倒更愚,走錯了路倒是鐵定了。最為可怕的是愛讀書而又樂于做幫兇,好比師爺,不同于幫閑,欲望無限膨脹。而此類人大都又以書生自居,頭腦靈光,不甘寂寞,以為腹有詩書,便懷起宏圖偉愿,做起南柯或黃粱的夢,想他們能把握住自己,也難!
絮叨了半天讀書和所謂做人,其實二者沒有必然的聯(lián)系。讀書乃精神生活,對人的影響肯定會有,但難說會起決定性作用。心靈世界在塵世的漩渦中,雖可寄放人的許多美好東西,然而由此斷言它不會被魔鬼裹脅,卻難說!于是可知,走什么路或者說做怎樣的人,和讀不讀書是兩碼事,跟“不讀書,無以立”,也扯不到一起。世上不把讀書當(dāng)精神寄托的人有的是,你說他們就生活得不好?就不充實?我看也未必!
關(guān)鍵是看讀沒讀懂社會這本大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