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代人印象中的“臺灣”,是圖畫書中的“日月潭”,是歌聲中的“阿里山”,還有余光中的鄉(xiāng)愁、鄧麗君的歌聲,再到后來,就是電視里糾纏不清的貪腐、喋喋不休的爭執(zhí)、聲嘶力竭的指責,以及立法院不時上演的“全武行”。政治風云的因緣際會,導致了血緣同親的2300萬臺灣同胞與13億大陸人,幾十年的對抗、疏離、隔絕、誤解。我有幸踏上寶島,一覽美景的同時,也與諸多臺灣人士接觸,努力感受“真實”的臺灣。

混亂的媒體文化

臺灣的朋友講,她不敢讓女兒看電視和報紙,原因很簡單,媒體充斥的都是政客的爆料謾罵、明星的趣聞八卦、社會的軼事奇聞,有“營養(yǎng)”的東西看不到。

臺灣媒體異常搶眼的焦點是“爆料”。爆料現(xiàn)象,已經(jīng)成為臺灣社會主要的政治秘聞來源,藍綠“立委”們幾乎每天都會有人在媒體前爭相“爆料”。我們在臺期間,恰逢民進黨不分區(qū)“立委”提名,有人認為“提名”不公平,于是就“爆料”,提名“立委”某某人曾經(jīng)在家“開賭場”,某某人曾經(jīng)“睡過”別人的老婆等等。于是,媒體上接連不斷的“口水戰(zhàn)”便是熱火朝天。

因臺灣“爆料”的新聞太多太多,處置的方式也已經(jīng)“模式化”。一般是爆料人先“爆”出一部分材料,靜待官方或當事人的反應,等到對方辯解否認,他會再透露更多的“資訊”,以說明當事人抵賴說謊,然后訴諸公堂,進入偵調(diào)。而檢調(diào)單位對類似“案件”也習以為常,能拖則拖,能推則推,等到有了結果,人們也早已淡忘爆的是什么“料”,因為,新的“爆料”早已又淹沒了舊的“爆料”。

臺灣的爆料文化是有傳統(tǒng)的,陳水扁曾經(jīng)是最出風頭的爆料“立委”。他不做臺灣地區(qū)領導人之后,也沒有忘了“爆料”。早年的臺灣坊間,曾一直有傳言稱圓山飯店有兩條秘密通道,可以用于“總統(tǒng)”緊急時逃生。陳水扁卸任后,很快“爆料”這個普通民眾無緣接近的秘密通道,消息傳出,導致很多游客都想一睹始終蒙著一層神秘面紗的“逃生通道”。

臺灣媒體的開放,有其可喜之處,譬如政論節(jié)目的確可以發(fā)揮一定程度的監(jiān)督作用,“修理”了一大批不守“規(guī)矩”的官員政客;同時,因為“言論自由”,有些政論節(jié)目成了政客與名嘴們百無禁忌的“新天堂樂園”?;ハ嘀櫫R,捕風捉影,小題大做,借題發(fā)揮,無聊透頂?shù)?ldquo;口水戰(zhàn)”,使得嚴肅的“政治”越來越趨向表演與綜藝,“政論”成為日常生活瑣碎的裝飾。膚淺的愉悅,打情罵俏的逗樂,難以引發(fā)人們的政治關切與行動,進而造成人們對政治的厭惡、輕蔑與反感。

一個社會沒有主流媒體,媒體沒有自己的主流價值,僅僅憑借社會新聞、花邊趣聞、爆料獵奇迎合讀者與觀眾,是很可怕的。這或許就是臺灣人害怕小孩子看電視的緣由所在吧!

政治也是“演戲”

明年是臺灣的“大選”,藍綠對壘,互相攻訐,爭取選票的“戰(zhàn)斗”已經(jīng)拉開序幕,電視、報紙、標語已經(jīng)充滿“火藥味”,相互爆料、無中生有、放大缺點、夸大其詞的新聞充斥各種媒體。我曾問過一位議員,“藍綠”在臺灣真的是這樣“勢不兩立”嗎?他笑了,答曰:我講給你一件事情吧!

他說,他曾經(jīng)參加一個“藍綠”辯論會,媒體記者還沒有到來之前,大家互相玩笑,家長里短,胖了瘦了。媒體記者一到,綠營的主辯人大聲嚷嚷:“開演!開演!”于是,雙方正襟危坐,你一言,我一語,裝腔作勢,聲嘶力竭,指手畫腳,不遺余力地批駁對方。節(jié)目錄制完成,大家又都是“朋友”,你要他請客,他要你請客,藍綠不分,到飯店美美搓一頓,然后散伙。

其實,“政治”就是議員們混口飯吃的工具。當個議員也不容易,如何想盡一切辦法地討好選民,極盡表現(xiàn)力地表演給選民看,是非常必要的,因為畢竟要大家投票給他,政治“表演”便成為議員們混飯吃的資本。

客觀上,臺灣民眾鐘情“政治”的熱度在下降,他們關注更多的是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意做得好不好,鈔票賺得多不多。從政治發(fā)展的角度來看,“民主”并不是最終的目的,對普通大眾來講,“民主”就是要更自由、更有尊嚴地過上富裕的幸福生活。

真正的民主,是一種超越自我、超越階層的社會責任,不是作秀,不需表演,它需要規(guī)范的機制保障,更需要法治的社會環(huán)境、成熟的社會心態(tài)、自覺的遵守意識。在臺期間,一位資深的政治人士感嘆地說,在一個民眾連紅綠燈規(guī)則都不自覺遵守的社會,就不可能建立起民主政治制度。即使有了“制度”,人們的民主權利也只能被消解、被利用,法治的陽光照徹不了民主的“全程”,“民主”就會異化為貪腐、抹黑、罵人、惡斗。

我相信,這是臺灣人的真切感受。

與時俱進的“佛教”

佛教,在大陸人的心目中,既神圣又神秘。說其神圣,因為佛教是一門學問,一種信仰,一種唯心論的科學;說其神秘,因為我們從小接受唯物主義教育,不信鬼神,對那些燒香敬神的善男信女,尤其是對吃齋念佛的和尚,往往會生發(fā)“惻隱”之心。

而臺灣佛教文化的發(fā)展,顛覆了我們心目中的“佛教”。

我們參訪了位于臺灣埔里的中臺禪寺,拜訪了惟覺大和尚。中臺禪寺屬于佛教禪宗道場,由開山方丈惟覺大和尚率眾僧侶歷時3年規(guī)劃、7年建設,于2001年9月1日落成,它可容納2000名僧尼和1000名居士在此居住修行。中臺禪寺的建筑結構徹底改變了傳統(tǒng)寺廟院落式的平面布局,以一幢大廈和若干裙樓組成主體性佛寺,一層是天王殿和大雄寶殿,五層是大莊嚴殿,九層為大光明殿,十六層是萬佛殿,再往上則是藏經(jīng)閣和“金頂”,兩側則供奉“四大菩薩”。禪寺內(nèi)采用了中央空調(diào)和智能化的光電控制系統(tǒng),為僧侶和信眾們創(chuàng)造了舒適、幽靜的禮佛修身的環(huán)境。

惟覺大和尚針對多元、多變的社會現(xiàn)實,推行佛教“學術化、教育化、藝術化、科學化、生活化”,力圖使佛教理念在現(xiàn)代社會煥發(fā)新的生機。最特殊的是,中臺禪寺除了佛學院之外,還創(chuàng)辦了中小學,實行從小學到高中的“三學一貫”制教育,課程除設置“教育部”常規(guī)科目以外,還特別開設了英語、日語、法語、西班牙語以及禪修、人文、園藝、才藝等課程。學校的圖書館、天文館、體育館、游泳池、藝術大廳、音樂中心、外語教學中心以及教職員與學生的宿舍大樓等,一應俱全。這或許就是“佛教”教化的具體化。

我們還參訪了高雄的佛光寺,它更是在星云大師“人間佛教”理念指導下的“佛教”事業(yè)。我們參訪時,恰逢大量的中小學生“駐扎”在這里搞夏令營活動,學生在老師的帶領下,每天吃素、禮佛、靜坐、誦讀。我們還參觀了佛光寺美術館,畫廊展示的是高雄某醫(yī)院部分醫(yī)生的油畫,體現(xiàn)佛教與醫(yī)道的結合,展示人道、仁義、行善、樂益的主題。

毫無疑問,當代臺灣已經(jīng)成為世界佛教最活躍的地區(qū)之一,無論其現(xiàn)代化的轉(zhuǎn)型,還是其多元化的發(fā)展,都走到了華人地區(qū)佛教的前列。今天的臺灣社會,政治轉(zhuǎn)型期的對壘、信仰理念的撕裂,給人們的心靈帶來很多疏離感,迫使熙來攘往的人們尋求心靈安放的“場所”,佛教神祗也就走下神壇,重新包裝,敞開胸懷,擁抱四方信徒,極盡可能的發(fā)揮“人間佛教”的作用。

但是,佛教世俗化的缺陷也是顯而易見的,它的過度商業(yè)化,累積到一定極限必然消磨信徒們超脫世俗的信仰。再比如,把“禮佛”視為改良社會風氣及輔導青少年的教育工具,難免單調(diào)而乏力。

滿街“飛奔”的摩托車

在臺灣的大街小巷你可以深刻地感受“摩托車文化”。摩托車在臺灣被稱為“機車”,其普及程度,一如大陸的自行車。上下班高峰時刻的臺北大街上,十字路口紅燈亮起,那黑壓壓一片的摩托車陣營煞是壯觀;當紅燈轉(zhuǎn)綠的一剎那,馬達轟鳴,“頭盔”涌動,浩浩蕩蕩的摩托車方陣絕塵而去,成為臺北街頭的一道特殊景觀。

我問臺灣朋友,臺灣人為什么喜歡摩托車。他說了幾個理由:一是臺灣島內(nèi)多山地,坡高路陡,很多人家住山區(qū),道路狹窄,自行車、汽車并非最理想的交通工具,而摩托車具備自行車和汽車的優(yōu)點,行走較為自如;二是島內(nèi)的一些大中城市存在交通擁堵的情況,汽車停車更是一位難求,在這樣的情況下,摩托車體積小,??糠奖悖笫苌习嘧宓那嗖A;三是摩托車經(jīng)濟實惠,購買成本低,運營成本省,停車不花錢等等。

在臺灣,我也在觀察摩托車的“管理”,發(fā)現(xiàn)停車場都劃有摩托車停車位,所有的車子都有序停車;馬路上,摩托車專用車道赫然寫著“機車優(yōu)先”四個大字,內(nèi)道上則明確提示“禁行機車”,摩托車駕駛者也自覺靠右行駛,不上人行道,不堵汽車道;另外,摩托車與汽車一樣,都需上牌行駛,以便管理。

目前,國內(nèi)很多城市不僅有“禁摩”的規(guī)定,而且對電動自行車的去留也存在爭議,取締電動自行車的呼聲此起彼伏。其實,“禁摩”也好,取締電動自行車也好,都不是解決城市交通擁堵、城市交通安全的出路。試想,如果一座城市里什么東西最難管,我們就研究“發(fā)文”,徹底予以禁止,傻瓜都可以來當市長!擁有電動自行車的人,大都是工薪階層、外來務工者,居住又大都在城市“邊緣”,電動車為他們上班帶來快捷的同時,也減輕了他們路途的勞累。我們?yōu)楹尾豢梢圆扇?ldquo;疏”的辦法,嘗試劃分“電動車專用道”,為這些“弱勢群體”開辟“生存之道”呢?

其實,“臺灣”不只是阿里山、日月潭的旖旎風光,不只是鄧麗君的美妙歌聲,不只是簡單的藍綠“對壘”,不只是“立法院”里的混戰(zhàn),它是一個豐富多彩的世界,愿我們有更多的兩岸同胞,互動交流,共同感受美麗寶島的方方面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