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原本是讓人身心愉悅、增進知識、開闊眼界的事。許多人對旅游樂此不疲正在于此。我自然是其中稱得上是“最積極的參與者”。

但是前不久,我們在京郊被稱為“馬致遠故里”的山村——韭園遇到的一件事卻讓我頗感掃興。

當導游把我們領到一處山溝邊上,我們看到山溝從遠處的山嶺蜿蜒而來流經(jīng)韭園的村邊,上有一座小石橋。橋邊有一棵看上去并不古老的槐樹,橋那邊是一座有幾間平房圍合而成的小院落。

導游說開了:這就是元代大戲曲家馬致遠的故居。大家好好看看這周邊的環(huán)境。“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馬致遠的這首詞,就是根據(jù)這里的環(huán)境吟詠的。古道呢,就是經(jīng)過我們村邊的“京西古道”。

當時,我半開玩笑半認真地問了她一句:“請問,您貴姓?”“免貴,姓李。”“您為什么不姓馬?”“我干嗎要姓馬?我們祖上一直就姓李。”“我是說,您要是說姓馬,而且是馬致遠的第多少代孫,聽起來不是更有權威性嗎……”說完此話,我們彼此都“哈哈”一笑。

導游又帶領我們來到了一處用虎皮石砌成的方型院子前。院子共有兩座,一南一北。南邊的一座院子略大,全都是用虎皮石墻圍合而成。她又說開了:這兩個院子是當年囚禁徽、欽二宗的地方。大點兒的院子囚禁的是宋徽宗,小點兒的院子囚禁的是宋欽宗。當時他們孤單一人,寂寞惆悵,百無聊賴,常常會坐在院子當中仰望星空……“坐井觀天”這個成語就是從這里出來的。

在京郊山村利用本身所擁有的獨特的自然環(huán)境或歷史文化資源開發(fā)旅游,這原本是一件值得推崇的事。幽靜的山村,加上山溝里潺潺的流水和一年四季的瓜果梨桃、新鮮蔬菜等,都會給常年奔波于城市生活的人帶來無窮的情趣。但是,“馬致遠故居——韭園”之行卻給我留下了不少疑惑。

馬致遠與關漢卿、鄭光祖和白樸并稱為元代四位元曲大家,其故居是否在韭園,我不敢妄加評論。但其史實卻值得人們?nèi)ド钊胩骄浚阂皇鞘窌谟浭鲴R致遠的籍貫時,只說是“大都人”。“大都”即元大都,今北京舊城內(nèi)城;二是用相似的地理環(huán)境附會馬致遠的詞,并由此得出“韭園就是馬致遠的故居”的結論是否值得商榷?至于宋代徽、欽二宗的被俘,并在北上途中是否曾被囚禁在韭園,卻是有史實可查的了。

公元1127年(金太宗天會五年),金軍在滅亡北宋之后,俘虜了徽宗、欽宗二帝、后妃、皇子、公主,以及宗室貴戚3000余人,并席卷了汴京(即開封)宣和殿、太清樓和龍圖閣的書籍、珍寶和文物而北歸。其中包括了著名的天文儀象之器、歧陽石鼓、九經(jīng)石刻、宋仁宗篆書的針灸經(jīng)石刻、定武蘭亭石刻等珍貴文物。這些文物除少數(shù)在途中散失之外,后來都置放在燕京(即金中都城)。此外,金人還俘虜了大批的工匠、優(yōu)娼人等,他們也大都安置在燕京,徽宗被俘至燕京之后,曾囚于延壽寺;欽宗則囚于憫忠寺。不久,便都又去了五國頭城。

學者張?zhí)┫?、劉文生二位先生曾在其《宋代徽、欽二宗北遷行跡研究》一文中這樣說,金兵攻破汴京之后,俘虜了包括徽宗和欽宗在內(nèi)的14000余人(其中皇帝后妃等3000余人,宗室成員4000余人,貴戚5000余人,民間美女3000余人),先集中于青城(修建于北宋年間,在汴梁城內(nèi),乃供皇帝祭祀天地時齋戒沐浴的處所),后于公元1127年初分組押回金國。徽宗分在第四組,欽宗分在第七組。他們于4月1日出發(fā)。但徽宗走的是河北道,即沿太行山東麓,即自汴京出發(fā)過黃河北行,經(jīng)封丘、滑州、黎陽、湯陰、安陽、釜陽、邯鄲、邢州、柏鄉(xiāng)、高邑、真定、定州、望都、保州(保定)、涿州、良鄉(xiāng)、宛平,抵達燕京,囚于延壽寺。

欽宗則從青城出發(fā)后往西行,經(jīng)中牟、鄭州、鞏縣,過黃河至河陽(孟縣),又經(jīng)懷州、晉州、高平、隆德府(今山西長治)、潞城、襄垣、威勝軍(沁縣)、南關鎮(zhèn)、盤陀、太谷、榆次、太原、忻州、代州,過太和嶺、應州,于6月2日抵達西京大同。后又經(jīng)歸化、懷來,過居庸關,于7月15日抵達燕京,并囚于憫忠寺。由于西道路途較遠,欽宗比徽宗晚抵京52天。

其間囚于憫忠寺的欽宗,還可以不時去看望其父徽宗。但在3個月之后,他們又被集中在昊天寺,前往中京大定府(今內(nèi)蒙古赤峰市寧縣);又從中京到通塞州至上京臨潢府(今內(nèi)蒙古巴林左旗)。最后,由上京陸路抵達牡丹江的終點“五國頭城”。

憫忠寺即今位于北京宣武門外、菜市口迤南的法源寺。這是唐太宗在貞觀年間以幽州(今北京城西南)為軍事基地,東征高麗之后為紀念陣亡將士而于貞觀十九年(645年)詔令修筑的寺廟。武后萬歲通天元年(696年)建成賜名“憫忠寺”。明時改名“崇福寺”,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始改今名。

那么,這“昊天寺”和“延壽寺”又在何處呢?

據(jù)《元統(tǒng)一志》載:“大延壽寺在舊城(指金中都城)憫忠寺之東,起自東魏元象元年(538年),幽州刺史長命為。太云后為‘智泉’,毀于后周,隋復之。刺史竇抗建浮屠五層,改名‘普覺’,唐為龍興,災于太和,又災于大中。節(jié)度使張信伸奏立精舍,并東西浮屠,曰殊勝,曰永昌,賜寺額曰延壽。至遼保寧中建殿九間,復閣衡廊。窮極偉麗。復災于崇熙,又復興修。金皇統(tǒng)二年(1142年)留守鄧王益加完葺。四年(1144年)又災,海陵王天德三年(1151年)為宮。世宗大定二十一年(1181年)會有司別賜地重建此寺。泰和二年(1202年)工甫就,六年(1206年)八月立石。翰林待制路鐸撰記。”

從上述“撰記”和考證可以得知,宋徽宗、欽宗在被金人俘虜并北上燕京之后,分別被囚禁在大延壽寺和憫忠寺(法源寺)內(nèi)達3個月之久。那么,這韭園的“坐井觀天”之說,便純屬于杜撰了。

作為自然遺產(chǎn)或文化遺產(chǎn)在申報列入“世界遺產(chǎn)名錄”時有幾個要求,其中最重要的有兩條:一是遺產(chǎn)的原真性;二是完整性。我理解它首先要求申報的遺產(chǎn)必須具有該遺產(chǎn)原有的真實面貌和構成該遺產(chǎn)原有的組成部分,包括周圍環(huán)境。

韭園雖然還沒有把“元代戲曲家馬致遠故居”和“宋徽宗、欽宗囚禁處”申報為文物保護單位,當然更說不上去申報“世界遺產(chǎn)”。但作為該地的兩個主打的旅游觀光景點,是否也應該尊重這么兩條原則,即原真性和完整性。因為這些杜撰的內(nèi)容違背了上述兩條原則,帶給游客的不是愉悅,不是真實的歷史享受,而是一哂之后的卑視。

在對歷史文化遺產(chǎn)的旅游開發(fā)中,用對古代詩詞的望文生義,甚至杜撰歷史,不僅在學術上是不嚴肅的,在實踐中也是不足取的。因為,只有歷史的真實才是雋永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