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前,我不知有“中國倫理學會慈孝文化專業(yè)委員會”這個機構;這次它提出開展“中華小孝子培養(yǎng)工程”,說用“5年左右時間在全國培養(yǎng)百萬中華小孝子”,云云,經(jīng)新聞報道,我方知其大名。
顧名思義,中國倫理學會慈孝文化專業(yè)委員會,是以倡導“慈孝”為宗旨的,它做“中華小孝子培養(yǎng)工程”,似乎名正言順。但是為什么這“工程”一經(jīng)推出,即引起輿論嘩然,響起一片質疑之聲呢?其根本原因在:一、它對“孝子”的理解,出了偏差;二、它不懂,所謂“孝子”,是無法做成一個“工程”的。
什么是“孝子”?幾千年來,舊倫理意義上的孝子,是很難做的——孝子對父母須盡心奉養(yǎng)并順從;一定要“傳宗接代”;甚至“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這里“孝順”,一般人可以做到;“傳宗接代”,有的便做不到;而無辜抑或“有辜”的“亡”,恐怕更多的人都做不到。但是舊倫理下,做不到這些,就是“逆子”。
今之“孝子”,應該是什么樣呢?盡心奉養(yǎng)父母,沒得說——連烏鴉,都知“銜食反哺”呢,奉養(yǎng)父母,就更是人的天性啦。所以誰如拒絕奉養(yǎng)父母,進而虐待父母,極端的甚至弒父弒母,便被世人指為“禽獸不如”。一般正常之人,具有人性的人,都能做一個奉養(yǎng)父母的孝子,而不做“禽獸不如”者。前些日子發(fā)生的上海留學生機場弒母、深圳公務員打罵父母、深圳“五個兒子難養(yǎng)一個娘”三案中的兒子們,真是大逆不道,白披了一張張人皮。打罵殺害父母者,屬于個案,并非常見,你即便搞一個聲勢浩大的什么“工程”,也不能避免。拒絕贍養(yǎng)父母的,也不多,可以法律解決。而一般人都能做到的侍奉父母,是用不著搞一個什么“工程”來實現(xiàn)的。
至于“順”和“傳宗接代”,則不是現(xiàn)代孝子的必修課,原因不說自明,難道,你這“工程”里還包括了這兩條?“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現(xiàn)代人聽起來簡直就是天方夜譚,也不會是你這“工程”的一個“項目”吧!
尤其是,據(jù)說這“工程”的對象是4至6歲幼兒,就更顯得無的放矢。小娃娃懂得什么?他們的一言一行,還不是跟大人學的!如果他們的爸媽對他們的爺爺奶奶不仁不孝,則這不良種子,肯定會根植于他們幼小的心田。所以你這“工程”的對象,似乎首先應是成人才對。
說到“工程”,就更好玩了。什么是“工程”?工程是科學和數(shù)學的特殊應用,是計劃以最短的時間和精而少的人力做出高效、可靠且對人類有用的東西。當然,不光做“東西”——后來也把“工程”引申為培養(yǎng)某類人才等等。但即使培養(yǎng)人才,作為一個“工程”,也是在可以“量化”并具有衡量的“標準”這個意義上而言的,比如培訓達到具有某種技藝水準的技術人員。而把一個道德范疇的事,硬要限時限量做好,可能嗎?
這就要問了:5年培養(yǎng)百萬“中華小孝子”,是如何算出來的?達到什么標準,如何考核通過,才稱得上“中華小孝子”?是不是會背“孝,善事父母者”、“三年無改于父之道,可謂孝矣”等等,就行了?怎么“培訓”小孝子?如何從億萬幼兒里遴選一百萬“學員”?要不要辦班收費?
再問:難道,真孝,屬于道德范疇之品格,不是在耳濡目染、潛移默化、自我修煉中逐漸養(yǎng)成,而需一個什么“工程”,單單機械地把這方面抽出來予以“培養(yǎng)”,即可功半事倍,并且畢其功于一役嗎?太簡約,太輕飄飄,也太功利了吧?功利境界和道德境界,可是南其轅而北其轍的!而且,在教育體制普遍以學習成績和升學率為考量標準的當今,你給孩子們大講空泛的“孝道”,他們的爹媽和老師卻功利地硬要他們拼命考上清華和北大以“揚名聲,顯父母”,說這才是“孝”,如此你這個摩登“孝子工程”,恐怕只落得個表面堂皇吧。
我在一微博里看到這樣的話:“如果整個社會冷漠并充滿戾氣,要求孩子們普遍有平和寬厚與愛的美德,是不切實際的。”誠哉斯言。據(jù)此我想說,如果中國倫理學會慈孝文化專業(yè)委員會真想對淳化社會道德有所貢獻,不妨做點更實際的工作,包括比如教育孩子們懂得如何孝敬父母,而不要作秀,給人以道德修養(yǎng)可以速成的幻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