釣魚本是休閑怡情,不像拳擊、散打等對抗性激烈的競技項目,易發(fā)生傷亡。當然,個別老百姓不熟悉環(huán)境野釣者,亦有悲劇發(fā)生,我記得媒體曾有報道。但皇帝因釣魚而死,古今中外大概只有一例——明朝的武宗皇帝。試想皇帝乃萬乘之尊,無論做何事,保護工作應(yīng)該是萬無一失,但恰恰是百密一疏,釀成悲劇??梢娛篱g沒有絕對的安全,無論平民抑或皇帝。
明朝的武宗皇帝朱厚照,不熟悉明史的人大概記不清楚,因為“武宗”是他死后的謚號。但若說起他的年號“正德”,中國民間幾乎家喻戶曉。明朝的皇帝大都不讀書,流氓習氣很重,殘忍刻薄,嬉戲玩耍,淫巧迷信,不理國事者居多。誠如魯迅所說:“唐室大有胡氣,明則無賴兒郎”,而流氓無賴習氣無疑得自朱元璋的遺傳。
武宗的祖父憲宗(成化),如大臣勸諫所言,是“神仙、佛老、外戚、女謁、聲色、貨利、奇技、淫巧,皆陛下素所惑溺,而右左近習,交相誘之”,這個評語也適合明朝大多數(shù)皇帝。憲宗如同不少明朝死于壯陽藥的皇帝一樣,亦是“暴崩”而死。但例外的是武宗的父親孝宗(弘治),是明朝少有的勤政不倦、積勞病故的皇帝,秉性仁厚,但恰恰溺愛兒子,他臨死前一日召顧命大臣草擬遺詔,也承認“東宮聰明,但年幼,好逸樂,諸先生須輔之以正道,俾令為主”。武宗15歲登基,即位就成為大“敗家子”,并最終因“逸樂”而亡。
《游龍戲鳳》是很有名的一出京劇,即以武宗為藍本。上世紀50年代后被禁演,80年代后據(jù)說只恢復(fù)了折子戲。武宗身邊最臭名昭著的“八虎”(劉瑾等八個太監(jiān))引誘他不理朝政,微行冶游,搶奪民女,放蕩淫樂。雖然《游龍戲鳳》中梅龍鎮(zhèn)、李鳳姐大概是虛構(gòu)的,但武宗的荒唐行事遠遠超過《游龍戲鳳》的情節(jié)。甚至正史都予以披露:“……幸宣府,(江)彬為建‘鎮(zhèn)國公’府第,悉輦豹房珍玩、女御實其中。彬從帝數(shù)夜入人家索婦女。帝大樂之,忘歸,稱曰:‘家里’。”
其實,他在北京“大起豹房”,“造密室于兩廂”,日夜淫樂。老北京人非常熟悉正德皇帝和豹房的掌故,《日下舊聞》考其遺地在今北京旃檀寺后。武宗如同頑童,“姿聲伎為樂”,酷愛各種玩耍,有一年元宵乾清宮花燈燃起大火,“光焰烘烘然”,他在豹房遙望,竟然笑對左右曰:“是一棚大煙火。”武宗在登基一年多時(那年他16歲),一些老臣看不下去,上疏抨擊。李夢陽代擬六部九卿“合疏”,痛斥太監(jiān)們(其實也是批評武宗)“置造巧偽,淫蕩上心,或擊球走馬,或放鷹逐兔,或俳優(yōu)雜劇,錯陳于前;或?qū)f乘之尊,與人交易,狎昵媟褻,無復(fù)禮體。日游不足,夜以繼之……”
奏疏沒有提到武宗釣魚之類,也許大臣認為釣魚還算是“禮體”的。但按記載,他確實是愛垂釣,比如他“巡幸”一路,途經(jīng)北方必行圍逐獵,到南方水鄉(xiāng)則大釣其魚,釣上來的魚則分賜左右。一路下來,遇見風景怡人的湖泊,使停下來垂釣?!睹魇?bull;本紀》載:“(正德十四年)冬十一月乙巳,漁于清江浦”。“漁”即釣??磥砦渥谛愿裰胁粌H是野性好動,也有恬靜的一面。武宗這次垂釣之行悠哉游哉,不理政事,竟達數(shù)月之久,也許是釣魚史上的世界之最。而且,他還不甘于在京城嬉樂,常常“微服巡幸”,甚至玩起“御駕親征”的把戲,即民間所傳的“正德皇帝下江南”,靡費錢糧無數(shù),民間不堪其苦,其間荒唐事不堪形諸筆墨,據(jù)說沿途掠取送到京城的婦女竟以千計。到鎮(zhèn)江時,忽然一時興起,獨駕小船去釣魚,導(dǎo)致船翻落水,《明史•本紀》載:“(正德)十五年九月己巳,漁于積水池,舟覆,救免,遂不豫”;《明武宗外記》也載:“自泛小舟漁于積水池,舟覆溺焉。左右大恐,爭入水掖之出,自是遂不豫”??磥砦渥谡嫒珙B童,居然不顧萬乘之尊,“自泛小舟”,一個人駕舟垂釣,技術(shù)不高,導(dǎo)致船翻。時在深秋,雖然武宗體魄壯健,但以后竟因此致疾。后由清江浦一路北上,12月“還京”,以“親征”凱旋大祀南郊,但在行初獻禮時,突然嘔血,連獻禮都無法完成,延到第二年2月14日“崩逝”于豹房,死年31歲。
武宗的一生行事,在中國有皇帝以來,是非常怪異奇特的一個皇帝。平心而論,他的性格中有父親的遺傳,并非暴君庸主,資質(zhì)亦非平庸。如他16歲那年,大臣們奏疏指責他荒廢政事,“恣無厭之欲”,他看了“驚泣不食”,也表示話說的很對。武宗在位時除掉了劉瑾,在這一點上他比明熹宗之于魏忠賢應(yīng)該是聰明得多。魏忠賢生前受寵無比,禍害一朝,熹宗死后才被思宗(崇禎)處死。但武宗生來不自愛、不知尊貴,這在封建皇帝中非常罕見。而且性格執(zhí)拗,一意孤行,任天王老子的規(guī)諫皆不可改變他的意志。不理國事,貪戀女色,任用奸侫,率意而為,在不少皇帝中頗常見,但如武宗這般貪玩恣樂如孩童一般,真是令人匪夷所思。
從遺傳學(xué)角度來分析,明朝成祖(永樂)皇帝朱棣乃高麗妃子所生,身上即有1/2高麗民族血統(tǒng),加上他父親朱元璋流氓無賴的習性,其性格顯而易見。而武宗的父親孝宗,是祖父憲宗與瑤族女妃所生,所以武宗篤定有1/4瑤人的血液。若據(jù)遺傳學(xué)隔代遺傳的理論,新的血液給武宗帶來新的體質(zhì),在明朝皇帝中,武宗確實聰明、健壯,還不乏時時體現(xiàn)出少數(shù)民族的“野性”。這使武宗自幼至長永遠是一個“頑童”!
從教育學(xué)的角度看,明朝本身與清朝不同,極不重視皇子的教育,因此武宗自幼未受到良好的教育。如果將武宗投胎到清朝,誠如高陽先生所分析的:“將會名副其實地稱‘武’,成為洪武帝一流的、皇帝之中的英雄”。另外,從家庭教育的角度分析,武宗自幼被溺愛也是一個大敗筆。武宗原本還有個弟弟,但早殤,武宗成為獨子,一歲時即被立為太子。孝宗因此分外呵護,不免失于管教,任由“八虎”陪其狎習。清朝如同治皇帝也是獨子,但慈禧并不溺愛,管教反而更加嚴厲。
孝宗是少有的遠離女色的明朝皇帝,與發(fā)妻張皇后伉儷情深,皇后本身就溺愛太子,孝宗更是愛屋及烏。孝宗幼年從未得到過父愛。父親憲宗寵信萬貴妃,而萬氏一發(fā)現(xiàn)妃嬪宮女有孕,就威逼墮胎。憲宗“召幸”紀氏,萬氏先對憲宗封鎖消息,繼而派宮女為紀氏墮胎。但宮女、太監(jiān)謊稱紀氏非孕而是得了“膨脹癥”,故將其謫居。后來產(chǎn)子,六年后父子才相見,但代價是母親被萬氏謀殺(一說是自縊而死)。孝宗多年尋找母親的家人,但一直未遂其愿。想起母親“早棄朕躬,每一思念,惄焉如割”,因而對于獨子,更是推己及子,絕對不使兒子受委屈,而且全力讓兒子無憾而享盡父愛。
而且,還有兩項治明史者多不甚注意。明朝皇帝選妻,大都選小戶人家為之,教育程度不高,因而對皇子的教育,既不重視,亦毫無章法。而在封建時代,母親甚至祖母對兒孫起著非常重要的教育功能,甚至會決定人的一生。這樣例子不勝枚舉,如孟子、范仲淹、岳飛、康熙等等。
更令人可怕的是太監(jiān)對小皇帝的影響,明朝太監(jiān)在歷代王朝中危害甚大。太監(jiān)本身性格扭曲,基本不識字,對小皇帝只會以聲色犬馬相誘?;始覂?nèi)部親情淡漠,小皇帝自幼即被太監(jiān)照顧衣食住行,由此依賴并產(chǎn)生感情,故太監(jiān)實際成為小皇帝人生的第一位老師和保姆。事實上,正是寧王看透武宗在太監(jiān)引誘下微行無度,荒廢國事,才蓄謀發(fā)動叛亂奪權(quán),如果不是王陽明調(diào)度有節(jié)、一舉蕩平,武宗莫說放蕩快活,再想臨池垂釣都不可能了。
其實,平心而論,皇帝“萬幾之暇”垂綸養(yǎng)性并不為過,但淫樂無度兼之滋擾百姓就非正道。武宗時代內(nèi)憂外患都比較嚴重,《明史•本紀》評價他卻“耽樂嬉游,昵近群小”,無絲毫江山社稷之責任心。武宗不因釣魚而死,早晚也會因荒嬉放蕩“暴崩”而亡。由此聯(lián)想到武宗的教育環(huán)境導(dǎo)致聰明、健壯的他本大有可為,卻正值31歲壯年而崩夭。其人其行其結(jié)果,完全和封建時代權(quán)貴富豪出敗家子如一轍。今之“富二代”、“官二代”,甚至“藝二代”屢出丑聞,活脫脫武宗再現(xiàn)!時代不同,遺風猶在,豈可不以為戒???由武宗因釣魚而死,談及家庭環(huán)境、教育對下一代的重要,莫說巨室富戶、權(quán)貴名人,就是尋常百姓之家,以史為鑒,觸目驚心,不使溺愛而教子有方,也是不無裨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