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概念是混沌級的,你能意會,能感覺,但就是說不清楚。“文化”就是這一級概念,要給它下一個明晰的定義,非但力不從心,而且永遠無法讓人心悅誠服。
用鄉(xiāng)土目光看,有文化就是有教養(yǎng),見多識廣,知書達禮。
教是外施的,養(yǎng)是內(nèi)修的。
原始人,野蠻人,無教因而不知養(yǎng),無業(yè)無恒產(chǎn)因而“無賴”鮮知恥。難怪管子要感喟:“倉廩實而知禮節(jié),衣食足而知榮辱。”然而,文化可以使境界升華,莊子的“逍遙游”事實上就是一次思想的翱翔,就是一場“實”與“足”的涅槃。文化的力量,既現(xiàn)實,又超脫。
何謂文化?這問題有點像讓魚兒回答什么叫游泳。
魚行水中,冷暖自知,動靜自如,這意態(tài)、這方式,其實就是魚兒對游泳最好的解讀。說到底“游泳”就是魚兒的“行為”,就是魚兒的“生活”——自然而本質(zhì)。
文化亦如此。國學大師錢穆曾一言蔽之:“文化二字講得淺,就是人生的花樣。”臺灣作家龍應臺則這樣描述:“文化滲透在生活的所有層面,有如白糖融之于水;同時文化決定一個社會的整體發(fā)展方向,有如鐵軌之于火車。”
“剛?cè)峤诲e,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天下。”這是《周易》中的話,可能也是“文化”一詞在中華典籍中的“辭源”。面對這樣一個古老、閃爍的詮釋,我們也許反而能樸素而真切地觸摸到“文化”的某些特質(zhì):神秘而永恒,沉靜而親切,一如遍綴蒼穹的星辰,放射光芒,傳遞信息。
因而,從廣義上講,文化應該是一個“混沌”的綜合體,是一個“渾厚”的漸進過程。它既以 “文”之形態(tài)呈現(xiàn),又以“化”之方式實現(xiàn);既具名詞性,更富動詞性。與繽紛的“天文”相對應,“人文”的色彩格外絢麗,而“文化”的內(nèi)涵也就特別豐富。從這個意義上追溯(界定),文化無疑就是“人類在生活中所創(chuàng)造的第二自然”,同時文化又是有別于純自然的、別具魅力的“人造的人文世界”。
《辭?!罚?989年版)這樣解釋“文化”:“廣義指人類社會歷史過程中所創(chuàng)造的物質(zhì)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狹義指社會的意識形態(tài),以及與之相適應的制度和組織結(jié)構(gòu)。”
文化是人的痕跡。思想的、知識的、情感的痕跡,是人在宇宙間散布的密碼,貯藏著人類進化的基因,還攜帶著人類生活的體溫。
且讓我們作一番簡要的梳理,據(jù)此審視一下文化的特質(zhì)與體現(xiàn)。
其一,當文化以靜態(tài)面目呈現(xiàn)時,它是名詞性的,蘊含了深厚的積淀,體現(xiàn)為豐富的存在。
文化是“文物”。
勞動創(chuàng)造了人,人通過勞動改造世界,創(chuàng)造了烙上文明印記的“物”。這樣的勞動本身就是一個“文化”的過程,而這一過程創(chuàng)造的器物,無可非議屬于“文化”。一經(jīng)歲月沉積,又自然而然凝結(jié)為“文物”,在社會進步史上顯示出特定的“文化”特征,形成一個個絢爛的“時期文化”。這就是考古學上所說的文化——指同一歷史時期的遺跡、遺物的綜合體;具有運用同樣的工具、用具、制造技術等而形成的同一種文化特征。
文化是“文字”。
文字的出現(xiàn)稱得起“驚天地,泣鬼神”,它是對自然與心靈最神奇的描摹。工具的運用,讓靈長類動物完成了挺進人類的進化;文字的發(fā)明,則讓人類走上了告別原始、空白的文明征程。從結(jié)繩記事,到畫圖表意,再到文字書寫,文化把“智”與“知”名副其實地“化”而為“文”。從此,文明的光芒便穿越并超越時空,明明白白把歷史告訴未來。文字是文化傳承的編碼,為文化符號體系,我們通常所說的“學文化”大致就是指這個?!掇o海》把它定義為“運用文字的能力和一般知識”。
文化是“文明”。
文明孕育著文化,文化推動著文明。文化的通常表現(xiàn)便是豐富的精神財產(chǎn)與多彩的精神面貌。這是文化的“體”,是“以文化人”的成果。它讓人類遠離野蠻、愚昧,由生理渴求提升到心理訴求和社會交往,從而形成共同生存的價值取向和行為規(guī)范。文明的縱向表現(xiàn)一般是遞進的(這就是文明歷程),而它的橫向分布則是并存、紛呈的(這就是世界多元)。尊重每一種文明是當今世界明智的選擇,也是文化品質(zhì)的根本保證。對群體而言,文化是一種文明現(xiàn)象和社會狀況;對個體而言,文化便是一種生活方式和行為素養(yǎng)。
上升到哲學層面,文化就是一個“場”,在無形與無聲中進行著最深刻、最生動的“化”與“育”,這是文化之“用”,形而上。它指向的是一種歸屬與認同、沖突與融合、衰減與增長、消亡與創(chuàng)造。這就轉(zhuǎn)入到文化的“動詞”時態(tài)。
其二,當文化以動態(tài)方式出現(xiàn)時,它是動詞性的,表現(xiàn)為一定的過程,顯現(xiàn)出特定的功效。
文化“人為”。
文化在哪里?社會學家費孝通說:文化“就在集體生活的人的行為和意識中”。作家龍應臺說:“它是隨便一個人迎面走來,他的舉手投足,他的一顰一笑,他的整體氣質(zhì)……文化其實體現(xiàn)在一個人如何對待他人、對待自己、如何對待自己所處的自然環(huán)境……文化不過是代代累積沉淀的習慣和信念,滲透在生活的實踐中。”可見,文化并不神秘,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它似空氣,我們的一呼一吸就是“化”,而我們的一舉手一投足就體現(xiàn)著“文”。說白了,文化就是“人為”,就是生活。表現(xiàn)在社會性上,即是社會實踐活動。
文化“為人”。
文化的功能是什么?毛澤東在《新民主主義論》一文中早就指出:“一定的文化(當作觀念形態(tài)的文化)是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的反映,又給予偉大影響和作用于一定社會的政治和經(jīng)濟……”意識的能動作用,反映到社會變革中,潛能不可估量。這就是文化力。說到底,文化的出發(fā)點是人——人為;而文化的目的與目標也是人——為人。為了人,為了人類,文化使我們有力量構(gòu)建起更美好的夢想與人生。“文化內(nèi)輯,武功外悠。”歷史反復證明,文化是最大的軟實力,是人性的理性“馴化”與道德的柔性“教化”與“內(nèi)化”。
“審視文化”與“文化反思”。
審視文化,就如探尋一條前進的河流。指向未來,它將呈現(xiàn)出“將然”(理想狀態(tài)為“應然”)的文化,這是前景與愿景,追求創(chuàng)造性;立足當下,它正展示著“當然”的文化,這是生活與生產(chǎn),關注可行性;回溯過去,它已提交了“已然”的文化,這是存在與歷史,堅守傳承性。留住文化的根,開放文化的花,結(jié)出文化的果,文化的穿行,要的就是這般源源不斷的生成。這是文化密碼的息息相關,也是文化特質(zhì)的生生不息。
文化需反思。反思文化,是文化的深層再生。一要弄明白文化之所由與所往,既要知人,更要知己。二要處理好文化之繼承與創(chuàng)新,既要有所守,還要有所立。如此,人(延伸到民族、到國家)才會有“文化自信”與“文化自覺”。文化自信了,才能有文化“自立”;文化自覺了,才會有文化“自決”(自己決定)。文明的沖突,通過文化的反思,實現(xiàn)超脫的大交融與大繁榮。人生的修養(yǎng),通過文化的反思,達到自我的超越與自我的實現(xiàn)——從“儀態(tài)”、“心態(tài)”一直到整個的“人生狀態(tài)”。這就是文化的功德,這才是文化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