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播的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把國人的胃口“吊”了起來,也把國人的自豪感調到了一個“風景這邊獨好”的新高度。美食美味,溫情溫馨,讓人津津樂道、孜孜以求,全然忘卻了舌底下存在的隱患,更淡化了“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的憂患。

與此相對照,一個由大學生自發(fā)創(chuàng)辦的小網(wǎng)站——“擲出窗外”,搜集了2004年至今短短數(shù)年間中國食品安全方面噴涌的問題,上萬條的“垃圾”、“有害”、“有毒”的警告信息,讓人觸目驚心,以致網(wǎng)站點擊至崩潰而網(wǎng)民“對案不敢食”。

2011年《中國政協(xié)》雜志作過一期專題報道“食品安全:何時不再是‘話題’”。紅字提示:“毒大米、敵敵畏火腿、蘇丹紅、陳餡月餅、福壽螺、石蠟火鍋底料、三鹿奶粉、毒豇豆、地溝油、皮革奶、瘦肉精、染色饅頭……件件觸目驚心的食品安全事件,持續(xù)折磨著老百姓脆弱而敏感的神經(jīng)。”

這樣的文字真折磨人。折磨到麻木時,國人是否又要生出阿Q式的自嘲——說中國人的腸胃是“久經(jīng)考驗”,再假再劣再有害的食品都能“一穿而過,百毒不入”?

難怪“洋槍蠟燭頭”的老外要自帶食物,甚至自備飲用水來北京參加奧運會。事實上2008年的那場盛會,無意中給“入世”后的中國上了一堂免費的食品安全警示課。那年,“三鹿”奶粉撞上了槍口,如果官方能以此為契機,痛下決心,再接再厲,那么,日后的“蒙牛”就不會像個冤大頭似的,來個欲蓋彌彰;而“皮鞋膠囊”更沒有通道可行。

遺憾的是,GDP至上,百姓飯桌上的那些事進不了政府有關部門的議事日程,而“吃奶”的那點小事更是上不了招商引資的大臺面。更何況,“家丑不可外揚”,地方保護主義一旦扯起“愛國”大旗,誰能發(fā)令,誰該讓路,不言而喻!

因此,習慣了,慢慢地,就成了規(guī)則(潛規(guī)則)。理直氣壯的是官員雷語——“反正吃不死人”;冠冕堂皇的是專家論證——“要攝入多大的量才會……”。

沉默的聲音堵不了涌現(xiàn)的事實。以致有了這樣無奈的小品:賣雞的與賣菜的共餐,賣雞的只挑菜吃,賣菜的只挑雞吃,吃完了,彼此嘿嘿一笑,心中嘀咕:“沒救了,這家伙完了!”

小品是在舞臺上演的,免不了夸張。而生活中呢?也讓我們舉起大旗、拿個大牌說回事吧。話說北京“全聚德”烤鴨,百年老店,舉世聞名。讓人拍案驚奇的是,日日月月年年烤出的鴨油竟無聲無息不知去向。直到業(yè)內爆料,媒體曝光,世人才如夢初醒——原來,烤鴨店也與時俱進、同流合污做起了堪稱國字號的“地溝油”生意!前不久,媒體又抖出一條“一聲嘆息”的消息:山東煙臺紅富士蘋果(那可又是一個為國爭光的馳名品牌)套違禁農(nóng)藥袋長大。

欲說還休。不禁想起胡適先生當年有關“道德與規(guī)則”的論述:“一個骯臟的國家,如果人人講規(guī)則而不是談道德,最終會變成一個有人味兒的正常國家,道德自然會逐漸回歸;一個干凈的國家,如果人人都不講規(guī)則卻大談道德,談高尚,天天沒事兒就談道德規(guī)范,人人大公無私,最終這個國家會墮落成為一個偽君子遍布的骯臟國家。”是啊,道德說教是很容易很煽情也是人人樂意做的事,而按規(guī)則出牌(法治)才是最迫切最根本最能解決問題的事。同樣,網(wǎng)絡時代,“路人道德”是高尚又時尚的說事,而“職業(yè)道德”才是重要又必要的做事。

就事論事,實事求是。今天中國人的餐桌,豐盛無與倫比,危險也無處不在。食物是一條“鏈”,也是伴隨每一個人從搖籃到墳墓的過程。不說食品加工、流通、消費環(huán)節(jié)潛伏的隱患,就從食材的總源頭看,“舌尖上的中國”同樣危機四伏。以犧牲環(huán)境、戕害生態(tài)為代價的發(fā)展模式使食品(食材)在“搖籃”期就開始中毒?!?011中國環(huán)境狀況公報》披露:中國農(nóng)村1/5土壤污染物超標,全國地表水水質總體為輕度污染,空氣細顆粒物污染逐步顯現(xiàn)。熟悉國情的人都知道,這絕對是個保守的說法。

舌尖上的中國可能很動人,一經(jīng)回憶、描述、憧憬會顯得更誘人。但舌底下的中國如何呢?當國人的味覺被集體喚起,大眾的良知與社會的責任是否也一起醒來?

才下舌尖,又上心頭。食品安全,說到底,關乎生命,關乎中國品質!